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从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出,污染了周围环 境,再通过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经口腔进入胃肠道,在人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发病,并继续排出病原体再传染给别人。肠道传染病共同的临床表现 大多数肠道传染病发病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发热、头痛、肢体疼痛、全身中毒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经水传播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排入水源,洗涤被病原体污染的衣裤、 器具、手等都可使水受到污染。水源受到污染后可引起肠道传染病的爆发流行。霍乱、伤寒、 菌痢被称为三大水媒病。 经食物传播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和销售的过程中都存在被病原体污染的危险。食品中的病原体可来自存放容器、进餐用具、手的接触、施用粪肥及被昆虫污染等。 接触传播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衣物、文具、门把手、钱币等都有可能造成病原体 的传播和扩散。 昆虫传播苍蝇、蟑螂等都能起机械搬运病原体的作用,有些病原体还能在昆虫的肠管里存活一段时间,甚至繁殖。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也是造成肠道传染病扩散的重要原因。
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以吐泻大量米汤样排泄物、严重失水、肌肉痉挛及尿闭为特征,多因休克、尿毒症及酸中毒死亡。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患者开始感觉疲倦、无力,不思饮食,常有肚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接着就发高烧,约二周左右才逐渐退烧。发病的第二周,病人身上还会出现一些淡红色疹子,脾脏会肿大。病重者还可能有神志不清烦躁不安,说胡话等症状,后期还可能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
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并以全 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惊厥、昏迷、休克。全年发病,以夏、秋两季最多见。
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进的。病初起时,病人觉得浑身无力,厌食,特别不愿吃油腻 的东西,常感恶心、腹泻,右上腹痛,有的患者还出现发烧,眼球发黄,小便也黄得似浓茶, 若眼球皮肤发黄的叫"黄胆型肝炎",如皮肤、眼球不发黄,为"无黄胆型肝炎"。
感染性腹泻指各种急性、慢性的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引起肠道炎症所致的腹泻,大便每日≥3 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感染性腹泻亦可为粘液便、 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病情严重者,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 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大肠杆菌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感染、轻度腹泻、出血性肠炎(HC)、溶血性 中毒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其中以出血性肠炎最常见。典型的出血性肠炎的临床表现为腹部剧烈疼痛,先期水样便,1~2 天后出现类似下消化道出血的鲜血样便或血便相混,低烧或不发烧,潜伏期为 3~4 天,可长达 8 天,短至 1 天。部分病人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率较高。
细菌性食物中毒凡进食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急性中毒性胃肠炎和其他症状,称细菌性食物中毒。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可暴发、易集体发病。以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严重可失水和致中毒症。
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
1.吃熟食:病菌对高温抵抗力弱,只要加温煮熟就能全部杀灭;不吃生的、半生和腌制的海、水产品;隔餐、隔夜食品要重新加热煮透。
2.喝开水:不喝生水。不使用不洁的水漱口、刷牙、洗食具、洗水果、洗蔬菜和其他食品。
3.洗净手:食前便后要用肥皂把手洗干净,防止病菌经手入口。 a. 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对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发动群众开展除四 害运动。 b. 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换衣服。 c.食堂和家庭采购食品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切不可为贪便宜而购买变质的禽、蛋、肉和 水产品。 d.不喝生水,菜要烧熟煮透,吃剩的菜放在冰箱里过夜,食用时应重新回锅加热。 e.购买易生虫的蔬菜应注意鲜嫩无虫眼,留意是否使用了农药,摘去黄叶后应用水浸泡 半小时以上,中间换水 2~3 次,然后再烹调。 f、贮存食品或加工食品时,都应该生熟分开。 g、最好不要去大排档就餐和购买无证经营的盒饭,不要自办大型聚餐活动。 h、发现食物有异样或异味不可食用,也不可煮沸烧透后再食用。 i、对碗筷等餐具应经常煮沸消毒。 j、一旦发生肠道传染病症状应及时就医;家庭成员同时出现食物中毒现象,应在去医院的同时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概括起来,预防肠道传染病有一个九字真经: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山东国际商务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山东国际商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