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商务厅

首页
>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目录>法规文件>政策解读
【部门解读】《山东省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 2024- 01- 17 信息来源:山东省商务厅
信息来源:山东省商务厅
浏览次数 469 字体:【

一、方案出台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居民对于生活便利性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山东省依据相关政策导向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山东省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实施方案》。旨在通过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整合各类生活服务资源,使居民在步行 15 分钟左右的范围内,能够便捷地享受到涵盖购物、餐饮、休闲、文化、医疗、教育等多方面的服务,促进城市社区商业的繁荣发展,增强城市的宜居性和居民的幸福感。

二、方案主要目标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山东省计划在全省范围内有步骤地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工作。在各设区市主城区以及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县级市城区,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广泛覆盖并有效运行。圈内商业业态丰富多样且布局合理,各类生活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社区商业服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居民满意度大幅提升,基本形成多元化、多层次、智能化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山东特色、全国领先的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样板,为全省城市社区商业发展树立标杆并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

三、重点任务解读

(一)优化社区商业布局

科学规划商业网点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社区人口规模、消费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商业网点的密度、类型和分布。对新建社区,按照相关标准提前规划预留商业配套用地和设施建设空间,确保商业网点与住宅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例如,在新建大型住宅小区时,明确规定要配套建设一定规模的社区购物中心、生鲜超市等商业设施,并合理规划其位置,方便居民到达。

对于老旧社区,通过改造提升现有商业设施、盘活闲置资源等方式,补充完善商业网点布局。如对老旧社区内的闲置厂房、仓库等进行改造,转型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小型商业综合体等,增加社区商业服务供给。

打造多元商业业态

鼓励发展便利店、超市、农贸市场等基础性生活业态,满足居民日常购物需求。支持便利店增加生鲜经营面积和品类,提升商品品质和服务质量,打造 “一站式” 购物场所。

积极培育餐饮、美容美发、洗衣洗染、维修、家政服务、再生资源回收等便民服务业态,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区商业服务格局。比如,推动餐饮企业在社区开设特色小吃店、简餐店,为居民提供便捷的餐饮服务;鼓励家政服务企业开展社区服务站点建设,提供上门保洁、月嫂、养老护理等多样化家政服务。

(二)提升社区商业品质

推动品牌化连锁化发展

加大对知名商业品牌的引进力度,引导品牌连锁企业在社区开设门店,提高社区商业的品牌集中度和知名度。例如,吸引肯德基、麦当劳等知名快餐品牌以及银座、家家悦等连锁超市入驻社区商业中心,通过统一的品牌形象、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和严格的质量管控,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

支持本地特色商业品牌发展壮大,培育一批具有山东地域文化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社区商业品牌。比如,扶持济南油旋、青岛啤酒屋等特色小吃店和餐饮店进行品牌化升级改造,打造社区商业品牌名片,提升社区商业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加强商业设施改造升级

对社区内老旧商业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改善购物环境和经营条件。包括对农贸市场进行硬件设施改造,如升级摊位设施、改善排水通风系统、加强食品安全检测设备配置等,提升农贸市场的卫生水平和管理规范化程度。

推动社区商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商家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经营模式。例如,社区便利店开展线上下单、线下配送服务,生鲜超市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商业运营效率和居民购物便利性。

(三)强化社区商业服务功能

完善社区服务功能配套

整合社区周边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加强与商业服务的协同融合。如在社区商业中心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儿童游乐设施等,使居民在购物休闲的同时能够便捷地享受公共服务。

推动社区商业与社区养老、托育服务相结合,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和托育服务设施,满足居民家庭养老、托育需求。例如,在社区商业综合体中设置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餐厅等养老服务设施,以及亲子活动中心、幼儿托管班等托育服务场所,构建社区全龄段服务体系。

创新社区商业服务模式

鼓励社区商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根据居民的特殊需求提供定制化商品和服务。如社区裁缝店根据居民身材和喜好定制服装,蛋糕店为居民定制生日蛋糕等。

发展社区共享经济模式,推动共享书屋、共享健身器材、共享停车位等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在社区内设置共享书屋,居民可以通过借阅卡借阅图书,共享健身器材可供居民在空闲时间免费使用,缓解居民健身设施不足的问题,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

(四)促进社区商业融合发展

推动商文旅体融合

挖掘社区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特色,将商业与文化、旅游、体育活动相结合。例如,在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社区,打造文化商业街区,举办民俗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展示等活动,吸引游客和居民参与,带动社区商业发展。

利用社区体育设施和场地,举办体育赛事、健身活动等,配套发展体育用品销售、运动康复服务等商业业态。比如,社区体育场举办足球比赛时,周边体育用品店提供运动装备销售,运动康复中心为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提供赛后康复服务,形成体育与商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

加强社区商业与城市发展融合

将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与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有机结合,促进城市功能优化和品质提升。在城市更新项目中,注重打造社区商业新亮点,建设集商业、居住、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

推动社区商业与城市交通枢纽、工业园区等区域的协同发展,满足不同区域人群的消费需求。例如,在城市交通枢纽周边建设商业综合体,为旅客提供餐饮、购物、休闲等服务;在工业园区附近设置生活服务设施,方便园区职工生活,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省相关部门组成的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省建设工作。各设区市、县级政府也相应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建设任务落到实处。例如,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对各地区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二)强化政策支持

财政政策支持

各地市也结合自身财政状况,出台相应的配套资金政策,加大对社区商业发展的投入。如部分城市对社区商业品牌连锁企业门店建设给予租金补贴,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鼓励其入驻社区。

金融政策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社区商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金融机构开发适合社区商业企业特点的小额贷款产品,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贷款门槛,为社区商业企业提供资金周转支持。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等,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社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商业运营等领域。比如,在社区商业综合体建设项目中,采用 PPP 模式,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出资建设、运营,按约定分享收益、分担风险。

(三)优化营商环境

简化行政审批流程

对社区商业建设项目涉及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梳理,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例如,对社区内小型商业网点的开办,实行 “一站式” 审批服务,将工商登记、卫生许可、消防审批等多个环节整合,缩短办理时间,方便企业和商户快速开业。

推行 “容缺受理” 制度,对于部分非关键材料缺失的审批申请,在申请人承诺限期补齐的情况下先行受理,提高审批服务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加强市场监管

建立健全社区商业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社区商业企业和商户的日常监管,维护市场秩序。重点加强对食品安全、商品质量、价格等方面的监管,保障居民消费安全。例如,市场监管部门定期对社区内的超市、农贸市场进行检查,对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居民能够购买到放心、安全、价格合理的商品。

(四)加强人才培养

职业技能培训

组织开展社区商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其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针对不同行业的从业人员,如便利店店员、家政服务员、维修工人等,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包括商品销售技巧、家政服务规范、维修技术提升等内容,并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鼓励社区商业企业开展内部培训和员工技能竞赛等活动,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例如,连锁超市企业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商品陈列、顾客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并举办技能竞赛,对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激发员工提升自身技能的积极性。

人才引进与激励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商业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人才投身社区商业建设。例如,对到社区商业企业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给予住房补贴、子女入学优惠等政策支持,提高社区商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建立社区商业人才激励机制,对在社区商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鼓励人才创新创造,为社区商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山东省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实施方案将有力地推动全省城市社区商业的发展,为居民创造更加便捷、舒适、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将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政策文件:关于印发《山东省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山东商务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山东国际商务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山东国际商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