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经济开发区立足优势产业,依托山东百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搭建生物农业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产业平台(以下简称创新创业产业平台),探索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模式,有效拓展了产业发展载体,加快了创新要素集聚,产业育新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平台累计引进国家级重点人才3名、外籍院士2名、引育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名,获评市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一等奖1人、优胜奖3人;孵化创客公司3家;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等省市级平台8个;获得各级奖补资金500余万元;2021年平台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
坚持筑巢引凤,搭建全要素集成式科创平台。聚焦创新创业平台、政策、服务等要素,创造优良环境,为科研人员创业提供便利条件。一是夯实“硬”基础。县级财政和开发区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在双创产业园提供8000余平方米的厂房,安装3部变压器、2部客货梯等,免收入驻企业5年租金、物业费。二是提升“软”服务。完善高效服务机制,安排1名班子成员领衔服务专班,全面落实县“人才新政黄金22条”“科技创新12条”“工业经济发展扶持8条”等系列扶持政策。三是打造“活”平台。按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的全链条一体化设计,投资2700余万元,建设1500平方米办公服务中心、1100平方米研发中心、4300平方米液体发酵中试平台和固体发酵中试平台等共享研发平台,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发挥集聚效应,创新科研成果高效孵化机制。立足聚人才、聚项目、聚资源,注重招引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符合创新创业产业平台产业化发展规划的高层次人才项目,为产业发展引来“源头活水”。一是以“赛”促聚。依托创新创业产业平台,积极申报省、市级创新创业人才项目,让人才和项目在省、市大赛中接受检验。引进的3名专家在首届“创业沂蒙·共赢未来”大赛中获得优胜奖;1名专家在第四届“创业齐鲁·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中获得优胜奖,被评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名专家被评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培育人选。二是以“人”促聚。通过先期引入的专家推荐,引进2名外籍院士,与平台合作开展“障碍土壤中生物修复菌剂的开发和应用”项目研发工作,已进入功能性菌株筛选环节。目前,多项技术成果在平台完成转化,其科技产品销往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累计完成推广100多万亩。三是以“合”促聚。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以力借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助推企业长期受益。目前,平台与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和健康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吸纳资金170余万元;与山东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成立山东省农业微生物联合创新中心,聚力于农业微生物领域,整合创新资源,推进科技、资金、产业深度融合。
创新合作模式,加快生物农业领域创新创业。坚持“市场的事交由市场”的原则,搭建全产业链、全技术集成、全服务型的农业微生物领域创新创业共同体,打造分工明确、高效运转的产业孵化模式。一是提供多模式服务。针对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在农业生物领域实现“一个科学家+一项技术+一个产品团队”即可成功创业的新模式。技术入股模式,如平台与2名专家合作分别成立公司,通过技术入股,保证专家长期受益;独立核算模式,如平台吸引“十字花科根肿病生物防治制剂”“设施蔬菜土传病害防治”2个项目,由专家独立运营、自负盈亏;委托开发模式,如将土壤镉、铅重金属微生物修复技术项目委托给合作专家开发;技术服务(CRO)模式,即为专家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已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专家进行合作。二是打造配套产业园。打造占地69.81亩的生物农业高端人才创新创业产业园,建设4个生产车间、2个中试车间及仓库、质检中心、倒班休息室,购置液体微生物菌剂生产线2条、固体微生物菌剂生产线3条、生物有机肥生产线2条,2023年底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微生物菌剂和生物有机肥2.2万吨,推动生物农业科技创新创业资源从“聚合”走向“聚变”。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山东国际商务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山东国际商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