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服务贸易发展“十四五”规划》根据国家《“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山东省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等编制,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服务贸易工作稳中求进,创新突破,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服务贸易规模稳步提升。2020年,全省服务进出口完成2339.1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14.1%,其中,服务出口1180.2亿元,服务进口1158.9亿元。在统服务贸易企业总数超过3000家。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达10.6%。
新兴服务贸易增长强劲。“十三五”期间,新兴服务进出口占服务贸易比重达40.1%。到2020年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等新兴服务进出口分别增长22.8%、25.9%。
服务外包业务不断向好。2020年,全省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首次破千亿元,居全国第二位。青岛、济南两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在2020年综合评价中,分别位列第6和第8名,位次实现较大幅度提升。
创新发展试点持续深化。青岛、济南、威海获批新一轮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试点城市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一。淄博博山区、济南齐鲁软件园、山东中医药大学被认定为国家文化、数字、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特色服务出口基地等平台载体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国际市场拓展有序推进。成功举办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儒商大会、国际友城合作发展大会等重大国际性活动,连续在中东欧、日韩、美加等地区组织举办“孔子家乡山东文化贸易展”,服务贸易辐射拓展到全球167个国家和地区。
政策支持体系健全完善。自贸试验区112项试点任务实施106项,形成60项制度创新成果,36项在省内复制推广。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配套扶持政策持续完善,技术先进型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效落实,重点服务进口纳入省级财政贴息补助范围。青岛成为全国第4个实现服务贸易税务备案支付电子化的地区。
(二)机遇挑战
1.发展机遇
放眼全球,世界发达经济体的服务业占GDP比重已达到75%左右,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趋势逐步增强,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不断提升,2005年至2017年间全球服务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5.4%,增速快于商品贸易,扩大服务业开放正成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主战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猛发展,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协同办公、跨境电商等新兴服务广泛应用,服务外包化、数字化趋势愈加明显,促使服务贸易市场空间不断拓展、服务可贸易性大幅增强,高技术服务正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关键引擎。
立足国内,我国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第二大进口国和第五大出口国,连续多年位列全球第二大接包国,跨境电商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服务贸易战略地位不断凸显。党的十九大提出“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战略部署,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特色服务出口基地等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新兴服务贸易、制造业相关服务贸易保持较快增长,服务外包规模稳步扩大,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经济协定(RCEP)签署以及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我国服务贸易制度体系逐步与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全面对接,贸易便利化水平快速提升,对外开放步伐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为深化服务贸易合作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聚焦全省,我省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各种积极因素加速集聚,毗邻日韩区位优势明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为山东省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叠加优势。山东省产业基础雄厚、市场潜力巨大,是全国唯一拥有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农产品出口规模连续22年稳居全国首位,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3.6%,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数字化、外包化加速成势,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为全省服务贸易优化结构、扩大规模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山东省聚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着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将发展服务贸易作为优化贸易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贸易工作框架体系,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面临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服务贸易发展面对更多顶风逆水的外部环境。一是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不稳定因素增多。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度演变,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布局受新冠肺炎疫情等非经济因素冲击,由成本至上转向成本、市场、安全等多因素并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上升,经济服务缓慢、金融波动加剧、人员流动限制等因素,对服务贸易持续回升造成不利影响。二是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加剧。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遭遇滑坡,西方发达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土化趋势明显,技术限制、人才打压、金融压制日趋增多,对美跨国并购及成果转移阻力增加,企业对目标市场的投资政策、金融、法律环境的把握难度加大,企业“走出去”经营风险明显加大。三是国际经贸秩序加速调整。全球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正加快变革,规则主动权的争夺加剧,特别是美国在国际上全面抵制“一带一路”倡议,力推“印太战略”“新中亚战略”“新非洲战略”等多个名目的区域战略,国际经贸规则更趋碎片化。
从自身发展看,山东省服务贸易“规模不大、结构不优、主体不强、分布不均、人才不足”的短板依然突出,呈现出内外压力交织、新老问题叠加、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并存的局面。一是服务贸易规模与经济大省地位不相匹配。山东省服务贸易进出口长期位居全国第六位,但服务进出口仅约为上海、北京、广东的五分之一,人均服务进出口和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高质量服务贸易供给不足,结构转型压力较大。山东省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和资源优势型行业,旅游、运输、建筑等传统服务占服务贸易的60%,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占服务进出口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与江苏、浙江、广东的差距呈现扩大态势。三是骨干企业数量偏少,企业“走出去”能力较弱。全省仅有5家企业进入商务部全国服务贸易各行业前十位重点监测企业名单,与北京(42家)、上海(29家)、广东(13家)、江苏(9家)差距明显。大部分企业“走出去”时间短,缺乏国际化管理经验和跨国经营人才,市场开拓能力有限。四是市场开拓不充分和区域发展不均衡并存。山东省服务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占比在50%以上,其中香港占亚洲的25%以上;与美、德、英、法等世界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总额占比不足四分之一,开拓主流市场任务艰巨。同时,各地市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济南、青岛、烟台、威海4市的服务进出口占全省近80%。五是服务贸易专业人才断层问题较为突出。山东省从事研发、法律、翻译、创新和国外市场推广的国际化人才和机构短缺,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人才缺口较大,人才流失率和人力资源成本呈现“双高”特征,对国际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强。此外,山东省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机制、统计监测体系、部门联动机制尚不健全,在制度体系设计、平台载体建设、深化国际合作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健全完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优化服务贸易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深化拓展服务贸易市场空间,更好发挥服务贸易对稳外贸稳外资的支撑作用,促进服务贸易同现代服务业、货物贸易和双向投资协调发展,努力打造服务贸易强省。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驱动、创新发展。全面深化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机制、发展模式、政策体系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积极培育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育壮大新动能。
——坚持夯实基础、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服务贸易各要素向优势领域集中,加快服务贸易数字化、外包化转型,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促进、有机融合。
——坚持统筹协调、特色发展。坚持全省“一盘棋”的发展思路,加强分类指导,优化行业结构,鼓励各地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拓展特色服务贸易领域,增强区域协同联动,提升服务贸易综合竞争力。
——坚持互利共赢、开放发展。主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拓展服务贸易国际合作新空间。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服务业开放水平显著提升,贸易结构大幅优化,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拉动作用更加彰显,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力争初步建成服务贸易强省,形成服务贸易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规模总量不断扩大。服务贸易增速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服务进出口年均增长8%以上,服务贸易成为稳外贸重要力量。
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传统服务贸易基础持续巩固,新兴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占比进一步提升,特色服务贸易实现较快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额年均增速达到10%以上,国际服务外包执行额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服务外包快速发展。到2025年,全省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突破1500亿元,吸引并新培育100家规模(离岸执行额1000万美元)以上服务外包企业,服务外包数字化生态更完备,离岸、在岸服务外包实现协调发展。
开放合作水平显著提升。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开拓取得实质性突破,资金、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跨境流动更加自由便利,服务业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范围逐步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达到500亿美元,居全国前列。
政策支持体系更加完善。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建立,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基本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三、重点领域
顺应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影响,多措并举拓展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扩大新兴服务产业规模,加速传统服务贸易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培育特色服务贸易产业集群,培塑服务贸易国际竞争新优势。
(一)培育壮大新兴服务贸易
数字服务。以创建数字贸易先行示范区为目标,聚力发展软件研发、集成电路设计、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量子通讯、移动互联、物联网、智能制造、信息安全、卫星地理信息等服务业务,加快济南数字自由贸易港建设,支持济南、青岛打造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创新发展众包、云服务、大数据服务等新兴模式,加快发展软件研发、集成电路设计、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量子通讯、移动互联、物联网、智能制造、信息安全、卫星地理信息等业务,促进软件信息服务与智能终端、智能家电、智慧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数字服务出口企业孵化体系,认定和培育一批数字贸易重点企业和高层次软件出口企业集群。搭建数字贸易交易促进平台,健全数字经济领域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跨境支付结算服务、数据共享服务等功能,研究实施数字版权确权、评估和交易等服务流程。优化数字贸易包容审慎监管,加强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建立数据保护能力认证、数据流通备份审查、跨境数据流动和交易风险评估等数据安全管理机制。
研发与专业技术服务。以工业设计、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为重点,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积极承接跨境研发服务和技术服务委托,开展技术研发国际合作。加快发展高端装备研发、工程设计、技术支持等定制化服务出口,支持潍柴、海尔、歌尔等骨干企业,开展技术许可和国际技术咨询服务,促进货物、投资、研发出口业务良性循环。健全技术贸易促进体系,搭建综合性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完善技术进出口管理制度和技术经纪人制度,积极引进国际专利代理机构,扩大专用权使用及特许经营出口。大力发展航空器、船舶、海工装备和电子产品保税维修服务,支持自贸试验区内企业按照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目录开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符合环保要求的“两头在外”的保税维修业务,打造保税维修再制造基地。抢抓“一带一路”、RCEP战略机遇,以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上合组织经济示范区为载体,构建国际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新机制、新模式。
金融保险服务。积极落实金融业对外开放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展供应链融资、海外并购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服务业务,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估值、登记、风险分担和证券化机制,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开展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网络基金销售和网络消费金融等新型跨境金融业务。推进国际金融大数据平台和征信平台建设,设立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支持平台,开展人民币跨境支付、结售汇、清算、外汇衍生品、海外投融资业务。支持外资银行、保险、证券、期货、担保、投融资等金融机构落户山东,积极引进国际结算、国际资产评估、资信评级、证券咨询等机构。扩大数字金融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提高离岸金融和贸易结算等业务规模,开展国际数字金融衍生服务。
商业及商务服务。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国际或地区总部、功能性机构,鼓励跨国公司在山东设立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营销管理中心和国际连锁酒店等。推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线下+线上”的特色交易平台,力争跨境电商进出口、市场采购贸易出口规模突破千亿。支持综合保税区开展保税租赁、租赁出口和离岸租赁等跨境租赁业务。深化会计和法律行业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咨询机构,提升会计和律师队伍的国际化执业水平和专业素养。提升广告服务策划、制作、管理水平,主动融入国际广告产业链。
会展服务。以优势行业和专业领域为切入点,高水平举办山东出口商品展览会、山东文化贸易展览会、“对话关西”、“日韩山东商务周”、“东亚博览会”、丝路电商国际论坛等会展和论坛活动,创新国际会展服务运行管理机制,建设具有世界水准、中国气派、山东风格的会展品牌。借助云平台和数字化技术,举办世界500强连线山东、日韩产业链招商视频对接会、线上儒商大会等形式多样的推介活动。加快推动展品检疫通关便利化、人员往来便利化以及保税展示、拍卖、交易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在境外设立产品展示中心,开展产品境外展示服务。
(二)巩固提升传统服务贸易
运输服务。积极对接国内国际物流大通道,提升物流节点、通道、网络联通能力,培育发展冷链物流、国际物流、快递物流和大宗物资物流等四大产业集群,扩充国际物流、中转服务、分销仓储等服务能级,加快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智慧港口,依托山东港口集团等骨干企业建设山东国际航运中心,推动青岛、日照等口岸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发展。完善铁路货运枢纽集疏运体系和换装转运体系,鼓励开行大宗货物直达列车、集装箱班列、点到点货运列车等多频次多样化班列,加快高铁物流发展。加大公路运输网络密度,扩大低成本高效率干支一体运输服务供给。加密洲际直航航线,完善集成型多功能航空物流服务,大力发展航空快递、无人机货运等业态,提升济南、青岛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完善“公、铁、空、水”立体化多式联运体系,稳步推进多式联运中心建设,大力发展集装箱联运,高水平建设济南、青岛、临沂、烟台、潍坊、日照等国家物流枢纽,支持济宁打造鲁南公铁联运中心和山东京杭运河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完善邮轮母港功能,探索拓展邮轮维修保养、物资补给、运营管理、旅客休闲购物等功能。优化重点市场海外仓布局,鼓励外贸企业、跨境电商和物流企业等参与建设境外物流仓储和配送中心,建立海外物流智慧平台、港口数字化运营体系、智慧物流信息系统和智能云仓,提供境外“一站式”便捷服务。实施“151现代物流企业培育工程”,引进培育10家全球性物流企业集团、50家国家级大型物流企业、100家专业化中小物流企业。
旅游服务。实施旅游全要素提升计划,依托泰山、“三孔”、趵突泉、台儿庄古城等旅游资源,培育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国际旅游目的地。积极开发中高端入境游,创新发展研学旅游、体育旅游、博物馆旅游、会展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观光农业旅游、生态康养旅游、邮轮旅游等新型旅游服务,推动医疗、康养、旅游一体化和标准化建设。加强旅游国际合作,吸引境外资本和大型旅游集团来我省发展,鼓励设立合资合作旅行社。推进海外营销中心建设,加密至香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季节性旅游包机,加大对韩国等重点客源市场的促销力度。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实施“好客山东·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工程,高质量办好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山东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等重大展会和活动,丰富高端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纪念品,扩大“好客山东”品牌影响力。
对外承包工程。大力开拓国际新型基础设施市场,完善对外承包工程“备案+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支持企业丰富股份合作、项目合作、联合承揽、BOT、PPP等对外承包工程方式,积极承揽境外电力、交通、石化、冶炼、房建等领域工程项目。延伸对外承包工程产业链,鼓励企业以投建营一体化方式提供设计咨询、投融资、工程建设和运营服务,构建工程总承包为龙头、专业承包为依托、劳务分包为基础的国际建筑工程承包体系,提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型项目的出口比例。实施建筑工程标准化战略,引导企业严守质量、安全和环保标准,积极参与高标准绿色工程建设。支持泰安建筑安装、东营石油服务、烟台海工设计等特色对外承包工程基地建设,打造“山东建设”品牌。
对外劳务合作。拓展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欧美外派劳务市场,完善双边劳务合作机制。优化外派劳务人员结构,培育海员、空乘、医护、信息服务等多层次多领域劳务竞争优势。健全高素质外派人员培养和储备体系,推动企业与地方政府、大中专院校加强合作,建立高校培训、平台储备、劳务公司选拔、国内就业平台安置的多方联动机制,促进对外劳务合作向专业型、技术型升级。
(三)繁荣发展特色服务贸易
教育服务。实施省属高校“双高”建设计划,着力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积极利用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建设适应人才紧缺领域发展需求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实施职业院校专业化、特色化建设工程,健全职业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高校联合培养机制,深入实施“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加快发展特色教育,推动特色职业院校和特色高中建设,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赴境外办学,承揽国际教育服务项目,依托孔子学院等平台,推动中医药、国学、儒家文化等内容的特色教育服务走向世界。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和层次,做强“留学山东”品牌。
体育服务。发挥青岛、日照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示范效应,创新发展体育“新基建”、体育科技、体育服务、“体育+”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一批体育产业基地和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挖掘乒乓球、武术等传统优势体育市场潜能,拓展培训、赛事、器材等产业链条,推动特色体育品牌创建。打造多层次电竞赛事体系,加大对顶级电竞赛事引进,支持有条件地区举办中小型电竞赛事、全民赛、日常赛以及校园绿色电竞赛事。加强体育服务国际合作,引进和承办国际体育赛事活动,支持济南、青岛承办世俱杯足球赛和亚洲杯足球赛分赛场比赛。
文化服务。挖掘齐鲁文化资源底蕴,在中国画、工艺礼品、草柳编、风筝等原有工艺产品出口基础上,延伸扩大家居饰品、工艺装饰、木雕等文化产品出口。丰富网络视听、移动传媒、数字出版、动漫游戏、影视演艺、创意设计、文化制造等新型文化业态,推动传统戏剧、杂技等优秀传统文化产品和影视剧、游戏等数字文化产品“走出去”。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高水平建设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台儿庄古城文化产业园、淄博陶瓷文化创意园等,支持济宁、枣庄、临沂等地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出口基地,申请和认定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企业,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深化文化对外交流,加快推进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扩大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影响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举办分论坛,举办海外“孔子家乡山东文化贸易展”,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扩大齐鲁文化国际影响力。
中医药服务。充分发挥山东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实施中医药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依托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等载体建设,创新开展脉诊、针刺、脐疗、督灸、耳穴压豆、拔罐、推拿、温针灸、刮痧、艾灸等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服务,积极推动远程医疗和诊断、智慧健康服务、“互联网+保健”、康养旅游等新兴业态发展,提升中医药教育、培训、医疗、保健、文化、健康旅游等服务出口能力。加大中医药产品和服务的海外推广力度,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在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平台开办中医医疗机构和境外医院,支持山东中医药大学建设国家级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布局建设中医药中心、中医外治国际合作基地海外工作站。加强中医药服务出口人才库建设,壮大复合型中医药服务贸易人才队伍。
专栏1 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培育工程 |
数字贸易创新突破工程。依托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挖掘和交易等跨境服务,推动数据资产商品化。在自贸区范围内,探索试行允许外资设立面向境外提供数字服务的合资企业和业务承接平台。推进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高效运营,推动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试点建设。支持青岛打造5G网络先行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青岛数字科技与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积极争取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 文化旅游精品引领工程。加强与港口旅游城市合作,推进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建设,推进对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从试点地区海港口岸入境实行15天免签政策。发展国际游轮旅游、休闲海钓、康养旅游、自驾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培育海上低空旅游、近海游轮游艇游等新兴海洋体验游项目,开发温泉疗养、乡村休闲、养老养生、中医疗养等健康旅游产品。支持青岛培育创建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 航运贸易扩容提质工程。对标国际航运最高标准,提升邮轮母港的服务效率和品质,支持开展航运结算、航材租赁、船舶交易等服务,提升高端航运服务功能。扩大航运领域开放,推动非中国企业法人在山东经营无船承运业务。 跨境金融拓展融合工程。支持青岛率先开展人民币国际化试点,建设韩元、日元结算中心,创建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试验基地。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申请人民币对韩元等直接交易做市商资格。大力发展国际中转、海铁联运、港航金融、供应链金融等业态,提供采购、物流、金融、仓储、分拨等一体化供应链服务。 中医药服务特色集聚工程。以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山东中医药大学)等服务贸易特色基地建设为引领,开展中医药国际教育、培训、医疗、保健、文化、健康旅游等服务出口,完善在线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等智慧化健康服务模式。依托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和济南生命科学城,研究推进山东省互联网医保大健康服务平台和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探索推进远程医疗、医药研发合作和传染病防治等跨境服务发展。 |
四、主要任务
(一)优化全方位开放布局
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以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建设RCEP协定地方经贸合作先行区为重点,努力稳住美国市场、巩固欧盟市场、拓展RCEP市场,推动服务出口市场结构从传统市场为主向多元化市场全面发展转变。
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需求为导向,围绕建筑、医疗、金融、运输、制造业相关服务等RCEP正面清单领域深化贸易合作,推动建设RCEP协定地方经贸合作先行区。积极推进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围绕“四个中心”建设,深化与上合组织国家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国际产能等方面合作,构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强化青岛、烟台、日照、威海等沿海港口城市和济南、淄博等内陆中心城市的交通支点作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发挥浪潮、海尔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围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公共卫生、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合力打造数字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推动服务贸易境外促进中心和境外分支机构建设,支持境内合格投资者通过新设、并购、合作等方式,扩大服务贸易境外商业存在规模。建立基于区块链的检验检测信息共享机制,搭建区域检验检测联盟团体标准工作平台;构建风险预警联动平台和区域联盟内“检测前置、结果互认”的检验检测创新工作机制,并在山东口岸进行示范应用,提升政府机构国际合作水平。
创新拓展欧盟、北美服务合作。抢抓中欧投资协定完成谈判机遇,“一国一地一策”深化服务合作,聚焦绿色低碳、生命医学、能源开发、生态环保等领域,打造中法产业园、德国技术转移中心等国际服务贸易合作园区,提高青岛中德生态园、中德(济南)中小企业合作区等建设水平,支持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畅通中欧物流通道,加密中欧班列(齐鲁号)图定路线开行频次,常态化运营中欧、中亚、中蒙等国际班列。拓展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地区贸易服务利益契合点和优势互补点,加大企业对参展、信保、退税、法律服务等政策支持,“一企一策”指导企业保客户、保订单。
深化与日韩服务贸易双向合作。发挥与日韩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产业相融的综合优势,全面深化经贸物流、金融保险、工业设计、节能环保、医养健康、高端制造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贸易合作,建设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打造东北亚服务贸易活跃增长极。推动省内海港空港与日韩主要口岸“多港联动”,加密与日韩空运、海运航班航线,推行中韩陆海联运整车运输、鲁-日全货机包机,实施中韩铁路轮渡计划,优化对日韩国际寄递直达航线布局,构建全国面向日韩服务最优、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物流网络和服务体系。创新推广中韩地方城市服务贸易合作机制,推动威海、仁川纳入“中韩服务贸易合作框架协议”,高水平建设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中日(济南)智能制造产业园、中韩(威海)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中日韩(日照)国际产业园,支持青岛建设中日韩消费专区,支持威海建设面向日韩的全球跨境电商保税物流分拨商基地,支持烟台打造对日韩开放合作新高地。建立面向日韩高水平金融开放与合作机制,探索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和发债、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等业务。搭建中日韩商品采购、产业技术、投资促进高端合作平台,定期举办中韩(威海)服务贸易创新发展高端论坛、中韩跨境电商论坛、中韩地方经济合作与FTA政策推介会等活动。推动中日、中韩海关间“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合作,探索建立日韩专业资质认可机制,推动金融、建筑、设计、规划、咨询等领域专业人才备案后即可开展经营活动。
巩固深化港澳台地区合作。推动鲁港先行先试开放部分服务领域,在金融、航运、专业服务、科创等领域实行专业互认和规则对接。加强鲁澳旅游联动推广和大健康产业合作。深化鲁台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台资企业在山东加快设立总部、金融机构、营运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鼓励台湾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在山东设立研发中心、孵化器等各类创新平台,推动鲁台加强孔子文化、齐文化、泰山文化、海洋文化、黄河文化、妈祖文化等领域研究和成果应用。落实港澳台服务提供者在鲁独立举办经济技术展会的便利举措,允许港澳台人才获取境内执业资质。
专栏2 服务贸易国际化重点工程 |
跨海直通“黄金通道”建设项目。发挥中韩“四港联动”海空港联动多式联运优势,加快建设“青岛—韩国海上高速公路”,打造空运货物快速物流通道和进出口双向贸易集散地。拓展陆运国际班列网络,加强与中西亚、中东欧、东南亚等地政府及港口、铁路、物流企业合作力度,优化内陆港建设布局,拓展港口辐射范围。 “中日韩消费专区”建设项目。在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建设“中日韩消费专区”,与日韩机构、企业合作建设中日韩商品消费、服务消费特殊区域,分期建设日韩跨境电商中心、日韩服贸港、日韩商务城三大功能板块,试行对日韩跨境电商医药进口试点,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中日韩消费合作创新平台。 国际服务贸易合作园区建设项目。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推动各类服务企业通过各类工业园区、商务服务园区及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开拓国际市场,聚力打造中法产业园、德国技术转移中心、中日国际医疗产业园、中日数字贸易产业园、中日服务贸易创新园、中日高科技产业园等一批国际服务贸易合作园区,引进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 “一带一路”市场拓展项目。支持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和产品展示中心,积极创建省级和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支持“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中心和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推进开辟至共建“一带一路”航权开放国家国际航线。 |
(二)夯实现代化产业基础
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以服务领域高质量投资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服务贸易市场主体,激发服务业创新发展活力,加快服务业国际化发展步伐。
壮大服务贸易市场主体。借鉴产业链“链长制”服务模式,“一企一策”制定扶优扶强的政策措施,鼓励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走“专精特新”国际化道路,培育若干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鼓励其以参股、控股或全资收购等方式开展跨国并购,提升全球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布局市场网络、带动中小微企业的能力。用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相关政策,大力培育迪尚、泰盈、韩都衣舍、漫博通等中小型特色服务企业,助推潜力型服务贸易企业“无转有、小升规”,引导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
扩大生产性服务贸易。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开展研发、设计、咨询、检验检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训、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贸易,建设一批金融交易、数据应用、人才增值、商贸物流等服务平台。积极申建国家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扩大省级两业融合试点范围,鼓励运用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云服务”等模式,推动加工制造环节向创意开发、工业设计、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检测评估、营销服务等上下游延伸,引导生产性服务企业通过服务外包等方式融入全球价值链。
壮大服务贸易专业人才队伍。建立“机构主导、企业支持”的服务贸易人才培训体系,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设置服务贸易相关专业,鼓励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服务贸易专业化人才定制培训服务,建立一批服务贸易产业实训基地和中高端人才培训基地。健全境外专业人才流动机制,对外籍高层次人才实施更加便利的出入境和停居留政策措施,探索允许境外服务贸易专业人才按照有关要求取得国内执业资格和特定开放领域的就业机会。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对服务贸易领域专业人才实行遴选奖励。
专栏3 服务贸易固本强基工程 |
主体培育工程。开展跨境电商平台、大卖家、产业园、公共海外仓等主体培育行动,推进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便利化,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报关、物流、退税、结算、信保等综合服务和融资助贷服务,培育一批服务贸易“小巨人”企业。完善总部经济支持政策,集聚发展贸易型总部。支持品牌企业以参股、换股、并购等形式与国际品牌企业合作,促进服贸企业品牌化、连锁化、规范化、国际化发展。 强链补链工程。强化服务贸易与产业投资融合发展,健全产业链招商图谱,建立招商“服务大使”制度,对重大项目提供全流程跟踪服务。鼓励各地通过产业链精准招商稳链固链强链,带动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零部件进口,促进装备、技术、标准、服务出口。推动生产性服务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合作,建立“点对点”常态化对接机制,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健全数字化生产性服务供应链,构建研发、检测、营销、信息、物流等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生产、服务、营销、业态模式创新。 消费扩容工程。支持服贸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市场,搭建出口转内销平台,构建高效畅通的国内外服务网络,促进生产端到消费端直通互联。提高家政、养老、托幼、健康等领域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水平,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职业化发展。创新营造服务消费新场景,发展新品发布中心、创意设计坊等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大力发展“数字+生活服务”,培育壮大社交电商、社区团购、云购物等新模式,加快培育数字化生活服务领军企业。 平台拓展工程。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公共资源共享利用,建设提升新型国际贸易综合服务平台、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国际营销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发展服务消费平台,推动有条件的市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支持济南、青岛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搭建宣传服务平台,积极打造双边、区域性展会平台,支持各地培育地区性特色展会,鼓励地方、行业搭建线上线下展销平台。 人才支撑工程。加大服贸人才培养力度,建立重点企业和知名高校长效交流合作机制,构建培训基地、高校、网络平台等多元一体的人才培训渠道,开展服务贸易经营管理和营销服务人员培训。探索人才联合培养、人才互派等模式,推动现代学徒制与服务外包业务对接,支持有条件的市打造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派遣基地。加大日韩等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制定外国人来鲁工作指导目录,建立外事审核审批直通车制度,建立港澳台和外籍专业人才绿色通道。 |
(三)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
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推动多业态、多模式融合创新发展,促进服务贸易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
深入开展试点建设。深化济南、青岛、威海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在扩大开放领域、健全促进机制、提高监管效能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服务贸易发展高地。开展新一轮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在优化服务业生产力布局、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等方面探索经验。支持济南以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建设为契机,聚焦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数字贸易、文化旅游、中医药等特色领域,高质量打造一批特色服务贸易示范基地。支持青岛建设全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发展国际航运贸易金融、数字贸易、工业互联网、文化旅游等特色服务。支持威海加快建设威海服务贸易产业园,重点发展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科技研发和总部经济,争创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
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每年认定一批省级服务业创新中心,加快培育一批具备自主科技研发能力、自主品牌的“独角兽”型服务企业。鼓励服务贸易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创新运用“大、物、云、移”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资源对接和信息共享,优化服务贸易全流程各环节,形成数据驱动为核心、平台为支撑、商产融合为主线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多双边合作机制,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TO等国际组织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深化知识产权合作,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促进服务领域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技术、品牌、标准、质量、市场渠道和营销网络等竞争新优势。
加快服务外包转型升级。以推动服务外包产业价值链向高端延伸为主线,巩固扩大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积极发展在岸服务外包业务,鼓励制造业企业通过服务外包等方式融入全球产业链,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等多种手段开拓国际市场,培育各具特色的服务外包知名品牌。增强济南、青岛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创新引领作用,支持烟台、潍坊创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确保在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继续位列第一方队。塑强省级服务外包城市特色优势,支持淄博、日照创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加快建设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产业承载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宜业宜居的服务外包专业园区,提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外包业务比重。培育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服务外包新模式,增强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和服务外包人才定制培训服务,推动服务外包产教融合、业态集聚、人才供给、订单众包一体化发展。
专栏4 重点城市服务外包发展领域 |
济南:做大软件研发、工业设计、工程技术、医药研发外包规模,扶持集成电路设计外包。 青岛:重点发展生物医疗、航运物流、检验检测等领域服务外包,支持业务运营服务外包。 淄博:积极发展工业设计、工程技术、信息咨询、数据分析、文化创意、运营维护等特色优势服务外包业务。 东营:围绕“制造+服务”、石油服务、有色加工等领域,大力发展石油行业、金属冶炼等特色服务出口。 烟台:加快发展与制造业联动的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业务运营服务、会展服务和人力资源服务等服务外包,提升服务跨境交付能力。 潍坊:重点发展软件外包、数据处理、呼叫中心和研发设计,积极发展动漫创意、人力资源外包、供应链服务、信息服务。 济宁:依托济宁高新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招引、培育服务外包企业入驻,大力发展国际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 泰安:依托泰盈科技有限公司、兴润建设集团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建筑建设、设计安装、呼叫中心、信息增值、数据挖掘、软件开发等外包业务。 威海:着力提升汽车工业设计、化工新材料研发服务,推动以技术服务为特色的服务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日照:巩固扩大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积极发展在岸服务外包业务,做大做强海运、融资租赁、飞机维修、旅游服务贸易。 |
(四)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
强化高水平开放载体支撑,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开展更多首创式、差异化、集成性制度创新成果,打造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高地。
推进集聚特色发展。按照“重点突破、全域发展”思路,更好发挥沿海地区开放优势,深度挖掘中西部地区开放潜力,逐步提高服务贸易产业集聚水平和协同开放能级,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服务贸易格局。总结推广数字服务、中医药服务、文化出口基地建设经验,创新开展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试点、现代服务业特色产业集群示范和服务业创新中心认定等工作,在知识产权服务、语言服务、地理信息服务、农业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领域,探索创建一批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依托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跨境电商综试区等载体平台,拓展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帮助企业促进更多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开展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贸易检验检测认证标准研究,探索建立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国家检验检测联盟。
夯实园区载体支撑。高标准建设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济南、青岛、烟台片区联动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新赋权和片区优化,赋予各片区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数字经济、区块链等新金融、新贸易、新科技管理职能。坚持“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理念,推广“重点区域+示范园区+特色集群”模式,鼓励各地依托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结合优势产业打造软件设计、服务外包、金融商务、运输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等服务贸易功能区。加强开发区与重点国别(地区)投资合作,制定国际合作园区培育计划,采取“一区多园”“区中园”等模式,建设一批国际合作园区。开展服务贸易创业示范工程,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开区、高新区、小企业创业基地、大学科技园等园区平台,为科技人员、大学生参与服务贸易创业提供便利。
叫响“齐鲁服务”海外品牌。优化行业性、区域性服务品牌管理,强化品牌研究、品牌设计、品牌定位和品牌推介,放大儒商大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重大平台国际影响力,提升优化“选择山东”云平台,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平台品牌。加快服务业标准化进程,支持企业和行业协会牵头或参与制定服务业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完善“泰山品质”认证标准体系,加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山东商检等检验认证机构的行业权威。支持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境内外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推进与重点市场认证和检测结果互认。
拓宽服务贸易“走出去”渠道。统筹发挥全国性商协会、驻外经贸代表处、境外园区资源优势,支持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高标准打造境外服务贸易集聚引领区。采取“区域相近,联合组展”方式,打造辐射上合、中东、南亚、中东欧市场的山东服务出口系列展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进口博览会服务贸易板块、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广交会、华交会等重点境内展会,以及美国高德纳国际展会、日本大阪展览会等境外展会。推广数字展会、社交电商、产品众筹、大数据营销等网络营销方式,鼓励企业以直播、短视频、微商等途径加强海外业务宣传和推广,建立线上线下融合、境内境外联动的营销体系。构建“权责服务清单”为核心,政府、协会、企业协同配合的服务贸易公共服务体系,依托“商务部服务贸易指南网”和服务贸易商协会网站等平台,优化政策服务、统计数据、信息发布和市场交易等功能,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
(五)健全开放型制度体系
全面推进服务贸易深层次改革,加快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着力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积极融入国际服务贸易体系。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加强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软联通,推动政策法规体系与国际服务贸易投资规则的良性互动。坚持市场化原则和商业规则,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商事登记、货币结算、商事仲裁等跨境全流程服务体系,优化服务贸易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落实国家扩大服务业开放的政策措施,完善出口退税机制,推动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等城市实施境外游客购物离境退税、保税进口服务政策。完善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实行外商投资“服务大使”制度,健全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机制,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增强外资企业长期投资经营信心。
主动扩大优质服务进口。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探索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逐步放宽投资准入、从业人员门槛和进出口限制,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全面探索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移动等服务贸易四种模式下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放宽旅行、金融、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对境外服务提供者及其服务的限制,扩大文化、娱乐、医疗、教育等优质生活性服务进口。鼓励外资企业参与数字服务、中医药服务、文化出口等领域的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有序放宽增值电信业务、商务服务、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把山东打造成吸引外资的“强磁场”。
提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按照国家部署,鼓励商务会同口岸、海关等部门将服务贸易事项纳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统一监管,推动“单一窗口”功能由口岸通关执法向口岸物流、贸易服务全链条拓展,提供全程“一站式”通关物流信息服务。优化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落实RCEP“6小时通关”政策,支持企业申请AEO认证,对通过AEO认证企业按属地给予奖励。创新国际展品、艺术品、电子商务快件等特殊物品监管模式,优化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服务。推广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服务贸易税务备案支付电子化系统,拓宽跨境交付的服务种类和地域范围。探索放宽特定服务领域自然人移动模式下的服务贸易限制措施,完善签证便利政策,最大限度释放口岸电子签证政策红利,实行人员“一签多行”。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加大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和打击假冒伪劣工作力度,依托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健全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优化海外专利布局,扩大知识产权对外许可,鼓励企业开展商标和专利境外注册。健全支持创新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开展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风险评估、业务咨询、政策宣传、基础培训等服务,及时提供海外知识产权预警等法律咨询,支持企业开展涉外知识产权维权工作。
健全风险防范体系。落实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技术安全清单管理等制度。完善多元化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发挥跨境贸易投资法律商事法律综合支援平台作用,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调解服务、商事仲裁和诉讼支援等国际商事法律服务,支持会计、法律等事务所提供更加国际化的商事纠纷解决便利。搭建中小微服务出口企业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投保平台,鼓励保险机构创新外贸汇率避险险种和服务。加强风险监测分析预警,组织企业开展贸易摩擦风险防范应对培训,引导企业防范海外风险。研究设立服务贸易调整援助制度,提升服务贸易救济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治保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党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服务贸易转型升级的各项方针政策,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服务贸易工作全过程。充分发挥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党委(党组)领导作用,准确把握服务贸易发展规律,做到科学管理、精准施策、狠抓落实,把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转化为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强化组织领导
健全推进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更好发挥好服务贸易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建立定期会商机制,统筹协调服务贸易改革发展重大事项。构建“职能部门+行业部门”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推进机制,搭建横向配合、纵向联动、政企协调的服务贸易综合服务体系,在产业规划、园区载体、主体培育、市场开拓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形成推进合力。成立服务贸易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跨行业专家库,开展基础性、前瞻性政策研究。组织开展服务贸易相关业务培训,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协调解决制约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共性问题。
(三)加大政策扶持
落实国家鼓励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使更多服务贸易企业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发挥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加强与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的对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和新业态培育。健全多元化融资体系和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推动服务贸易和外向型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银行和保险机构为服务企业境外投资提供相应的融资方式和保险产品,探索并实践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模式,扩大中信保对服务贸易行业支持的覆盖面。优先保障重大服务贸易园区、基地建设项目用地需求。
(四)加强统计监测
完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和方法,健全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和数据库。扎实推进商务部服务贸易重点企业监测系统填报工作,建立填报数据月通报制度。健全服务贸易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全面建立企业信息联络员制度,实行服务贸易重点监测企业统计直报系统数据报送。围绕服务贸易管理和统计事项,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和机制,加强政府部门之间服务贸易信息交流和数据共享。健全系统集成、高效协同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监测、运行和分析体系,定期发布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建强服务贸易统计队伍,加强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剥离、资金管理使用、基地建设、退税和信用保险等相关业务培训,强化业务执行能力。
(五)严格监管考核
优化行业分类监管,推动建立以市场主体信用为基础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运用“互联网+监管”加强服务行业领域诚信管理,探索基于政府权责清单和政府信息共享的服务贸易监管机制和监管创新容错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制定任务分工清单和工作方案,分年度明确重点工作及任务事项。完善服务贸易发展绩效评价与考核机制,定期开展规划落实情况督查与阶段性评估,将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作为稳定外贸增长和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工作,纳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山东国际商务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山东国际商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