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目录>规划计划>专项规划
山东省“十四五”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2021- 09- 18 信息来源:山东省商务厅
信息来源:山东省商务厅
浏览次数 字体:【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的开局之期。商贸流通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是产业布局优化和业态创新的有力向导,是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山东省“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以及商务部、山东省有关商贸流通业发展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省聚力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围绕“优质提速、增效稳进”,扩消费、促发展,全省商贸流通业发展步入提质增效、提档升级的良性发展通道。

1.总体规模稳步扩大。商贸流通成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2020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248.0亿元,比2015年增长35.7%,年均增长6.3%,总体规模居全国第三位。

2.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健康消费、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成为市场新热点。2020年,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914元比2015年年均增长10.2%,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234.4部,接入互联网量196.3部,分别较2015年增长9.2%和1.4倍。2020年,全省每百户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较2015年增加14.5辆,年均增长6.7%。新能源汽车实现零售额较2018年年均增长56.0%。

3.流通主体不断壮大。2020年,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户均销售额19665.2万元,较2015年增长65.0%,年均增长10.5%。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7516家中,1728家企业开展线上业务,较2015增长2.2倍,年均增长26.3%。11家零售企业入围全国零售百强、10家连锁企业入围全国连锁百强。

4.电子商务加快发展。2020年,实现网上零售额4613.3亿元,年均增长25.6%。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043.4亿元,年均增长25.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13.8%,较2015年提高9.8个百分点。

5.流通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19年,全省纳入统计的城市商业综合体数量、商户数量、车位配套规模和营业面积,分别较2016年增长67.2%、1.1倍、94.4%和56.6%。全省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农产品市场110个,年交易额2445亿元。全省累计26个县(市)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19个示范县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体系。

6.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十三五”时期,取消直销产品说明重大变更审批等审批事项5项,较2015年削减56%。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审批权下放至地市级人民政府。启动重要产品追溯体系示范建设,在全国首创二维码追溯模式。建立生活必需品应急监测制度,完善生姜、大蒜价格监测指数平台。健全应急保供体系,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做到稳价保供,切实保障市场平稳及民生安全。

对标对表国家发展目标和国内先进省份,我省商贸流通业发展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流通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在全球、全国有品牌影响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少。全国零售百强中,我省没有一家企业进入前20名。我省入围企业平均销售规模为152.5亿元,远低于江苏的531.1亿元和广东的463.2亿元二是消费增长后劲不足。创新型、高质量、多样化的消费品供给能力不足,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居民生活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三是流通成本偏高。我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个百分点,但分别比江苏、浙江、广东高0.7、0.2、0.3个百分点。四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不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不足,体验式、交互式消费场景有待提升。在品牌经济、首店经济、总部经济、创新型业态等方面仍存在资源短缺问题。2020年,全省网络零售额分别为广东、浙江、江苏的17.9%、25.9%、43.5%;全省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3.8%,低于全国11.1个百分点。五是流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多式联运不发达,综合交通运输方式中公路占比较高,我省货运中公路运输占87.3%,远高于江苏的56.9%。冷链运输水平低,肉类冷链流通率仅为30%,果品不足2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00%和90%的水平。县域配送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社区菜市场等事关民生的流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商贸流通业这些痛点、堵点问题亟需在“十四五”期间解决。

表 2020年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全国主要指标对比分析

指标

山东

江苏

浙江

广东

全国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73129.0

102700.0

64613.0

110760.9

101598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9248.0

37086.1

26630.0

40207.9

39198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速(%)

6.3

6.9

7.2

5.8

5.4

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14.5

13.8

14.3

14.2

14.7

零售企业百强个数(个)

11

10

5

8

100

零售企业百强销售总额(亿元)

1677.1

5311.4

32619.2

3705.8

102920.7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32886

43390

52397

41029

32189

全国城市商业魅力50榜城市个数

3

6

7

6

50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实现商务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关键五年。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

从国际看,需要强大的国内市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省作为经济大省,亟需加快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生态型流通体系,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凸显内需“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促进消费提质增容,建设更具韧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指出,要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财富创造,赋予了现代流通业新定位、新功能和新要求。推动我省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对促进产销衔接和供需匹配,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

从省内看,我省将以“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为目标,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我省商贸流通业基础雄厚,在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区位中优势明显;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面临重大机遇;在增强区域创新发展动力、全面提升山东综合竞争力中,商贸流通业发展空间巨大。

从行业看,数字经济引领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将加速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将加速流通数字化转型,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数字赋能强省建设将使商贸流通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为核心,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做大做强流通企业,优化发展环境,构建“国际化、标准化、智慧化、集约化、信息化、绿色化”的现代化商贸流通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作出重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更新理念、开放发展。紧紧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政府在整体规划布局、政策制度保障、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商贸流通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推动我省商贸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能,从“新动能、新供给、新消费”领域不断突破,促进商贸流通业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具公平、更可持续、更加安全的发展。

2.创新引领、跨界融合。把创新驱动摆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核心位置,推动我省商贸流通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牵引,持续增强我省商贸流通业发展动力和活力。发挥现代流通业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延展产业链条、促进供需对接、实现流程再造,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培育。

3.普惠共享、绿色低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增加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做好百姓基础消费托底硬核。加强我省品牌企业、品牌商品、品牌服务建设,丰富品质生活供给,扩大覆盖全生命期的服务供给,更多更优地满足百姓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践行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发展绿色流通,倡导绿色消费,引领绿色生产。

4.统筹协调、全面发展。统筹本省消费和出省贸易、高端消费和大众消费、传统消费与新兴消费、城市消费和农村消费等的关系,促进消费市场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商贸流通发展,优化“一群两心三圈”商贸资源区域布局,全面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商贸综合竞争力。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

(三)发展目标

——对经济社会贡献进一步加强。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达到3.9万亿,年均增长6%。

——流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2-3个百分点。

——业态结构不断优化。新型消费不断涌现,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服务消费成为流通领域重要增长点,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位居全国第一梯队。

——消费扩容提质更加显著。济南市、青岛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起步区基本形成。全省重点培育50条省级商业步行街。培育建设30个年交易额超过500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全省市场采购贸易出口突破3000亿元大关。“一刻钟社区便民生活圈”实现16市主城区全覆盖。

——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区域市场一体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应急保供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商贸供给能力差距进一步缩小,培育一批“乡镇商贸中心建设示范县(市)”,推动形成以乡镇为中心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

——治理体系更为完善。法律法规和信用体系更加完善,政策体系、配套机制更加健全,商务领域监督管理不断加强,以诚信为核心的商业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三、主要任务

(一)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立足于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充分发挥我省巨大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统筹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对外投资和吸引外资,服务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1.加快促进市场相通

在黄河流域开放中走在前列。立足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建立完善与黄河流域各省区开放合作机制。支持济南建设中国北方生活消费品分拨中心。推动成立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加强与沿黄省份重点自贸试验区的产业联动和项目对接,实现互利共赢。带动黄河流域各省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区域、欧盟、非洲等地区培育建设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物流园区和公共海外仓,共塑国际经济合作新优势。探索“双向飞地”“共管园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

构建贸易物流“黄金大通道”。发挥我省地处“一带一路”海上和陆地十字交汇、连接日韩和欧亚大陆的区位优势,发展通道经济,构建全国面向日韩服务更优、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三更”服务体系,建设东联日韩、西接欧亚、辐射东南亚的“黄金大通道”。加密与日韩空运、海运航班航线,加密中欧班列(齐鲁号)图定路线开行频次。加快推进中韩陆海联运整车运输,畅通中日韩“海上高速公路”。推动落实RCEP“6小时通关”政策,形成全国与日韩食品、农产品贸易集散地。

构建现代流通骨干网络。依托国家骨干交通运输通道和物流通道,统筹区域分拨、城乡配送、物流仓储等,合理规划商品集散中心、冷链物流集散中心、综合物流园区和公共配送中心。强化国家级、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功能,发挥城市群、都市圈、国家级新区和开发区等功能平台作用,推动流通网络布局与区域城乡布局相衔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商品交易市场在流通中的枢纽节点作用,加快形成更加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通过优化市场环境、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创新融合,培育一批商品经营特色突出、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功能强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商品市场示范基地,产销衔接机制更加稳定,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商品流通效率有效提升。

专栏1 贸易物流“黄金大通道”建设

1.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突出青岛港枢纽地位,强化烟台港、威海港、日照港、潍坊港等战略支点作用,打造山东半岛港口群集装箱国际枢纽、全球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中转基地。打造日韩、东南亚、中东、印巴、欧美5大优势海运航线组群,“十四五”时期新增外贸航线69条。

2.畅通中日韩“海上高速公路”。深化威海—仁川“四港联动”,推行口岸间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三互”大通关建设。推进中韩陆海“点对点”整车运输。深入探索与日韩“多港联动”。设立绿色通道,打造面向全国的日韩进口乳品、水产品等冷链快线集散中心。

3.发展海河公铁多式联运。提升大运河运输能力,加快小清河复航,开辟沿线大宗商品运输新通道。支持济南、淄博、济宁等市建设国际陆港。

4.提高中欧班列(齐鲁号)运行效率。加密图定线路开行频次。优化日韩陆海铁快线、鲁欧快线、上合快线,打造日韩主要港口—山东主要港口—中亚全程物流供应链。增加回程数量。

5.构建空中货运便捷通道。开通青岛至大阪、威海至东京货运包机航线,开通青岛至东京、大阪邮政包机航线。加密烟台至日本大阪、东京和韩国仁川以及东南亚货运航线。加密威海至日本大阪货运包机。

6.打造东北亚寄递物流中心。推动与韩国、日本邮政建立国际邮件传输机制,实施国际邮件“一点清关”。协商开通中日双向海上邮路。推动济南、青岛、烟台、威海国际邮件互换局实现“邮件、快件、电商”及一般贸易全业态业务模式一体化。支持潍坊、临沂加快建设国际邮件互换局。

7.发展邮轮经济。完善邮轮母港功能,探索拓展邮轮维修保养、物资补给、运营管理、旅客休闲购物等功能,带动中高端商品和服务进出口。

2.加快推进产业相融

提升产销供应链能级。推动流通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合作,建立供应链协同平台,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物流。培育一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引导传统流通企业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支持省内大型流通企业建立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上下游资源,提升供应链集成服务能力。鼓励分销企业、物流企业、连锁企业、电商平台等供应链核心企业开放渠道资源,共享集采集配、营销推广、技术管理领域技术和经验,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强产销对接,支持济南、青岛、枣庄、烟台、潍坊、济宁、威海、德州等8市开展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组织有采购需求的批发商、连锁商超、电商平台、社区生鲜连锁店、食品加工企业、大型餐饮企业、大型单位食堂采购部门等与其他地区优质产品资源对接,组织产品供应商与其他地区上下游服务商、采购商合作对接,共同打造全国性资源对接平台。

促进生产资料流通创新。推动生产资料流通现代化,支持生产资料市场加快数字化改造,整合生产、采购、物流、销售等各类资源,完善信用、交易、融资等服务功能,推进青岛片区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设,支持日照市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日照市能源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烟台港大宗散货集散中心建设,形成大宗生产资料全国性或区域性交易中心、集散中心、价格中心和信息中心。支持发展“数字+生产资料流通”的新型模式,鼓励生产资料市场平台化转型,创新“物流+贸易”“物流+贸易+金融”等模式,降低生产资料流通和交易成本。鼓励构建集仓储、加工、多式联运等功能于一体的生产资料物流配送中心,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生产资料物流服务。

加快生产性商贸服务业发展。顺应生产性服务业社会化、专业化发展趋势,推动现代流通企业创新服务供给,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提供研发设计、贸易金融、物流仓储、商务咨询、检验检测等集成服务,发展反向定制、个性设计和柔性制造。大力发展交易活动和物流、金融等服务集成的新型市场业态。引导流通企业创新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促进商贸流通业与现代农业、制造业融合发展,助力产业升级。

提升会展业发展水平。聚焦中国餐饮食品博览会、老字号品牌博览会、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山东)博览会等重点展会领域,争取更多国家级展会在我省举办。培育壮大会展主体,发展一批集会展策划、设计等服务于一体,年会展直接收入超过亿元以上,竞争力强、示范引领作用大的会展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自主品牌展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全国性或国际性自主品牌展会。打造济南、青岛两大国际会展之都。

3.加快形成创新相促

推动高端要素集聚发展。集聚更多国内外的人才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数据要素等资源要素,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聚焦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为商贸流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提升跨境直采能力。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培育招引头部电商企业,集聚服务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内外联动跨境电商平台、公共海外仓和产业园。鼓励省内传统贸易企业、跨境电商企业和物流企业参与海外仓建设,提高海外仓境外优质特色消费品采购集货能力。加快建设进口商品展示展贸销售中心、跨境电商O2O体验店、跨境电商新零售展示店,构建网络完善的跨境电商进口商品分销渠道。

扩大优质消费品进口。增加中高端服装、化妆品、母婴用品等优质日用品,丰富客户消费的选择,促进品质消费,引导境外消费回流。深挖市场采购贸易潜能,深化临沂、青岛、烟台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推动全省共享市场采购贸易政策。健全政策促进体系,引进龙头企业入驻市场,带动提升市场外向度,放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红利。

专栏2  跨境电商和市场采购

1.跨境电商能力提升。青岛、烟台、威海重点突破医药、宠物食品等特种商品跨境电商进口,打造监管服务模式创新探索区、对日韩进出口商品交易区。支持威海建设面向日韩的全球跨境电商保税物流分拨商基地。济南、东营、滩坊、日照、临沂加快打造特色产业带转型发展引领区、内外贸融合发展试验区。淄博、枣庄、济宁、泰安、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着力推动“互联网+外贸”转型,打造市场主体孵化区、外贸转型升级试验区。

2.市场采购贸易优化。临沂、枣庄、济宁、菏泽依托临沂商城工程物资试点,打造“买全国、卖全球”工程物资市场集采集供平台。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依托青岛即墨、烟台三站试点,培育“互联网设计+个性定制+自主品牌”柔性智能化服装生产贸易集群和面向日韩小商品综合批发(零售)市场采购贸易集散平台。引导具备条件的市场提升市场外向度,积极争取新一批市场采购贸易试点。

4.加快构建规则相联

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落实内外贸调控机制,指导企业做好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衔接。实施“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在一般消费品、工业品领域扩大适用范围。发展进口商品直销等新型商业模式,推动国际空港、海港、邮轮母港增设免税店,引导境外消费回流。争创国家“双循环示范企业”,培育认定一批省级“双循环示范企业”。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深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整合利用全球智力、技术创新和品牌管理等要素资源,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资源配置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运营能力的山东本土跨国公司,带动山东制成品的出口。支持我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完善外贸产品转内销的市场准入,畅通外贸产品内销渠道,增强通过内需消化外需型产能的能力。推动“老字号”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新特色产品、建立营销网络,提高“老字号”品牌国际影响力。


专栏3出口产品内销便利化

1.优化出口产品内销认证服务。推动精简优化CCC认证程序,缩短办证时间,压缩证书数量,减免认证费用。

2.畅通出口产品内销渠道。支持外贸企业与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对接合作,充分利用网上销售、直播带货、场景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开拓国内市场。

3.提升加工贸易内销便利化水平。深化综合保税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和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试点,支持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国内销售。

4.强化知识产权服务保障。支持外贸企业与品牌商协商内销涉及的知识产权授权,畅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与外贸企业对接渠道,指导帮助企业防范化解知识产权风险。

5.鼓励保险机构支持出口产品内销。支持保险公司加大对出口产品内销的保障力度,提供多元化保险服务。推动中国信保山东分公司扩大国内贸易险比重,对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加大支持力度。

6.山东省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建设省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培育一批进口贸易“小巨人”企业,提高高品质日用消费品进口比重。培育认定100家省级“双循环示范企业”,探索内外贸融合发展新模式。实施出口产品转内销专项行动,通过开展商品展销会、直播等方式推动适销对路的出口商品进商场、进超市、进社区,扩大产品销量。

(二)高标准建设城市商业体系

紧紧围绕“提高城市流通效率、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扩大城市消费规模”主线,着力实施“城市商业提升行动”。争取用5年时间,推动建立网点健全、主体多元、业态丰富、集约高效、商居和谐、规范有序的城市商业体系,着力解决资源闲置与供给不足并存的突出矛盾,不断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竞争能力,逐步提高商品和服务供给水平,满足城市居民品质化、多样化消费需求。

1.加强商业专项规划

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结合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城市更新、功能分区、消费分层的总体要求,构建分层分类的城市商业布局,促进形成定位准确、分工合理、特色鲜明、适度均衡的多层级城市商圈布局。结合城市重点功能区、综合交通枢纽和新城区建设,一体化规划商业设施,预留新兴商圈发展空间。加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再生资源回收、批发市场优化提升等商业专项规划,全盘谋划,科学引领。

2.引导商圈错位发展

推动商圈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实施力度,引导城市商圈优化空间形态、功能业态和配套设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济南依托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青岛依托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按照做强省会经济圈要求,烟台、威海、潍坊、日照按照提升胶东经济圈要求,临沂、枣庄、济宁、菏泽按照振兴鲁南经济圈要求,进一步对标对表,统筹推进商业网点布局和设施改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商业发展水平。

3.夯实民生消费基础

推动商业资源下沉社区,优先配齐基本保障类业态,逐步完善品质提升类业态,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规范有序、服务优质、商居和谐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鼓励发展连锁便利店,完善日常基础消费和服务等社区生活服务基础设施,引导零售企业从城市商业中心向社区商业渗透。鼓励便利店、社区菜店、药店强化服务搭载功能,新建和改造一批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稳妥有序推进现有步行街设施改造和业态升级,在积极推动我省国家级、省级商业步行街试点建设的基础上,支持县(市、区)打造步行街或特色商业街,促进商旅文融合联动,打造消费地标,彰显城市底蕴,形成一批人气旺、特色强、有文化底蕴的步行街。

4.加大公益性设施投入

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土地作价、投资建设、入股参股、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购买服务等方式,建设和改造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公益性菜市场、农贸市场,并通过现有资金渠道予以支持。严格落实新建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10%的要求,按照《社区商业设施设置与功能要求》国家标准,指导社区商业网点实时优化和动态调整,坚决制止和纠正不按规定建设配套商业设施、随意改变配套商业用房规划用途的行为。


专栏4 城市商业体系建设

1.一刻钟社区便民生活圈建设。鼓励发展连锁便利店,完善托幼、养老、健身、餐饮、维修等社区生活服务基础设施,引导零售企业从城市商业中心向社区商业渗透。鼓励便利店、社区菜店、药店强化服务搭载功能,新建和改造一批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到2025年,实现16市主城区全覆盖。

2.推动商圈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和实施力度,引导城市商圈优化空间形态、功能业态和配套设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积极发展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完善服务功能,丰富体验业态,提升辐射能力。

3.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行动。培育认定30条省级步行街,支持县(市、区)建设一批步行街或特色商业街,推动青岛台东路步行街打造国家级示范步行街。

4.建设城市配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共同配送、集中配送,发展分时配送、夜间配送,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三)全面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

以渠道下沉和农产品上行为主线,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市场倾斜,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推动县域商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与消费提质良性循环。

1.完善县乡商业布局

强化县城综合商业服务能力。把县域作为统筹农村商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动县乡村商业联动。改造提升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鼓励城市大型流通企业拓展农村市场,共建共享仓储等设备设施,示范带动中小企业发展。

密织乡镇流通普惠服务能力。依托大型商贸流通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通过自建、合作等方式,推动商贸流通资源下沉农村,加快在乡镇建设改造乡镇商贸中心、直营连锁超市(便利店),打造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商品配送等多业态消费服务综合体。积极引导乡镇商贸中心向周边农村拓展服务,满足农民消费升级需求。

改造农村传统商业网点。鼓励商贸流通企业输出管理和服务,通过技术赋能、特许经营、供应链整合等方式,改造夫妻店等传统网点,发展新型乡村便利店。丰富村级店快递收发、农产品经纪等服务,满足农民便利消费、就近销售需求。支持邮政企业建设村级邮政综合服务站点,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加油点升级改造为加油站。

2.丰富农村消费服务供给

进一步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消费品。通过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大数据分析,了解农民消费特征,支持消费领域平台企业挖掘市场潜力,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以农民需求为导向,鼓励生产企业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日用消费品、大家电、家居、汽车等,促进农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

进一步优化农村生活服务类供给。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加快建立完善县乡村协调发展的生活服务网络。依托乡镇商贸中心、农村集贸市场等场所,提供餐饮、亲子、洗浴、健身等服务。利用村民活动中心、夫妻店等场所,提供理发、维修、废旧物资回收等便民服务。鼓励城镇市场主体到乡村设点,直接向农民提供服务,缩小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差距。

3.提速农村商贸创新进程

加快农村快递业务发展。推动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镇村物流站点建设,引导物流、快递、商贸等企业市场化合作,发展共同配送,提高乡村快递物流网点覆盖率。发挥邮政网点存量资源功能,推广“一村一人”模式,鼓励加盟制快递企业、智能快件箱运营企业等参与农村快递服务。到2021年,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

进一步提升县域商旅文服务功能。鼓励文旅、民俗等资源丰富的乡镇推动商旅文娱体等融合发展,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鼓励客栈酒店提供文旅服务,发展乡村民宿、自驾车旅居车营地、木屋营地、帐篷营地等,完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推出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聚集区,建设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创新举办特色农事节庆活动,发展节会经济,促进特色农产品销售。

4.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网络

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围绕烟台苹果、寿光蔬菜、胶东半岛渔业、胶东肉鸡等百亿级、千亿级农业产业集群,依托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乡土产业,提升产地批发和零售等环节功能,促进流通节点有效衔接,完善跨区域产销链条。综合考虑节点功能、地理位置、产销规模等因素,在价格形成、信息服务、物流集散、品牌培育、科技交流、会展贸易领域,确定一批全省农产品骨干批发市场和骨干流通企业,带动农产品流通、消费等各环节信息互联互通、设施共用共享。加快推进济南市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济宁凯盛国际农产品物流城、泰安中国供销(宁阳)农副产品物流园、枣庄滕州干杂海货市场、北京新发地日照农副产品冷链物流、聊城莘县蔬菜全产业链综合市场、中国(淄博)海月龙宫物流港、烟台海阳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建设项目。

(四)进一步推动消费扩容提质

充分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一代消费热点,加快提升传统消费,壮大新型消费量级,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源动力。

1.提升传统消费品质

提高商品品质。围绕提升居民消费品质,促进吃穿用住行等传统消费升级,完善城乡消费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商品和服务品质。建立品牌商品产销对接长效机制,积极培育地方特色品牌、老字号品牌,发展品牌旗舰店、体验店,增加智能、时尚、健康、绿色商品供给。

推动业态升级。提升购物、餐饮等传统业态,推动差异化、品质化、多元化发展,不断拓展服务功能。结合历史文化、地域民俗、节假日,举办购物节、展览会等形式多样的营销活动。引导餐饮企业打造鲁菜新品牌,提振餐饮消费。鼓励地方特色小吃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发展“小吃经济”。鼓励家政企业品牌化、信息化、规范化发展,强化家政服务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优化汽车管理服务,开展汽车下乡活动,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便利二手车交易,推动汽车消费升级。开展“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促销活动,推动家电家具更新消费。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推动传统品牌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结合,打造国货新品牌。积极挖掘地方土特产品、特色美食、休闲农业等消费潜力,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推动农商旅文消费聚集。

2.壮大新型消费量级

大力发展新零售。推动消费数字化转型,积极培育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多业态聚合、多场景覆盖为特征的新型消费。推动100个大型实体零售终端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1000个小型实体零售终端向“一店多能”集合多种生活服务功能转型,10000个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培育更多创新型市场品牌。推动百货商场、大型综合类超市、便利店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加快实体商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在山东设立线下零售店。

大力发展“新零售+”。促进新零售与旅游、影视、文创等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消费平台,推动形成多层次、多样化消费平台体系。结合传统消费旺季、“黄金周”等节假日和网络热购时段,分时分类搭建贯通全年、吸聚人气的消费促进系列活动平台。推动有条件的地级市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打造消费新场景。壮大发展夜间经济,鼓励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开设深夜营业专区,积极引入特色业态,延长服务时间,丰富夜间消费业态供给,打造夜间经济文化IP与示范街区。打造夜间经济示范区,推动有条件的地级市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鼓励百货商场、特色小店、老字号以及品牌生产企业创新营销方式,发展新品发布中心、创意设计坊等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

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鼓励具备条件的流通企业回收消费者淘汰的废旧电子电器产品,折价置换超高清电视、节能冰箱、洗衣机、空调、智能手机等绿色、节能、智能电子电器产品,扩大绿色智能消费。创新发展闲置品循环经济。支持枣庄建设二手奢侈品交易、二手图书智能循环利用、二手服装出口市场,健全回收、智能修复、展销、交易、结算等功能,推动闲置品循环经济发展。

改造提升新型消费场所。加强智能服务终端建设,创新无接触式消费模式,鼓励办公楼字、住宅小区、商业街区布局建设智慧零售网点。鼓励发展“厂店一体、店仓一体、店配一体”新商业模式。发展免税经济,增设跨境电商、市内免税店、离境退税商店。培育认定一批电商服务企业、平台企业、电商园区。

3.释放服务消费潜力

丰富生活性服务消费供给。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推动生活性服务消费提质升级,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加强基础性、多层次、个性化服务供给,加快发展智能家居、消费电子、游戏电竞、电商直播等“智享产业”。提升发展知识付费、能力拓展等“素质产业”。大力发展美妆医美、时装美饰、颜值时尚等“美丽产业”。规范发展家政物业、中介服务等“居家产业”。支持举办家政博览会、诚信家政进社区惠民服务等活动,提升孕婴护理、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地级市打造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派遣基地。进一步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推动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优化公共消费结构,增加应急储备等方面的公共消费支出,优化消费供给,激发消费潜力。

提高生活性服务消费品质。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职业化发展,提高家政服务、洗染、美发、健康等领域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水平,加快健康美容、家庭管家等高端生活服务业发展,开展星级家政企业评定,规范家政服务业发展。加强职业诚信和职业道德建设,推进家政服务信用体系建设,鼓励家政企业进驻商务部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实施生活服务数字化赋能行动,推动生活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智能化升级。引导企业丰富线上服务供给,优化到店与到家双向服务模式体验,提升服务品质。鼓励生活性服务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五)进一步促进流通降本增效

加快实施商贸流通业“数字赋能”,构建支付、物流、信用、数据服务于一体的电子商务综合生态体系,推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居民消费物流及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促进流通业降本增效。

1.加快实施“数字赋能”

加快建设流通数字基础设施。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和跨界融合。加大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建设,打造支撑流通数字化发展的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建设流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和流通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流通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数字化实体零售龙头企业。整合挖掘销售数据,分析匹配个性化需求,开展智能化运营,促进实体零售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进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积极应用现代供应链管理技术和模式,加强数据标准统一和资源线上对接,推广应用在线采购、车货匹配、云仓储等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提高供应链整体应变能力和协同能力。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的新型物流基础设施和智慧仓储网络,扩大增值服务、提升周转效率。完善智慧云仓、集约配送、在线结算等功能,建设一批智慧物流园区。

规范发展平台经济。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商贸领域监管体系,优化完善平台经济市场准入条件,推进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便利化。以电子商务、大宗交易等领域为重点,扩大信用信息与平台企业共享范围,加快培育商务信用服务市场。


专栏5 “数字赋能”建设

1.智慧物流新基建。加快智慧港口建设,实施传统集装箱码头、干散货码头、件杂货码头、油品码头智能化改造,建设港口大数据决策分析平台、综合智能运营中心,打造航运大数据综合信息平台,集装箱码头作业的自动化、半自动化程度达到20%以上。

2.智能化仓储建设。推进仓储物流智能化升级,加快5G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全面实现物流分拣、物品传输以及出入库自动化。加快推进青岛空港供应链物流、胶东智慧物流园、枣庄枣矿智慧物流产业园、菏泽曹县智慧冷链物流、山东国际高端建材物流产业园、临沂新明辉智慧仓储物流园、济宁食品园区智慧多功能冷链物流中心等项目。

3.流通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大中型物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物流要素数据化,促进全链条可视化、透明化和可追溯。加快推进京东济南智能电商运营中心、淄博智慧物流供应链总部基地、潍坊智慧物流信息化平台、聊城鸿庆智慧物流应用平台等项目。

4.智慧街区和智慧商圈打造。结合国家级、省级商业街建设,打造30个示范智慧街区和智慧商圈。

5.电商基地创建和提升。培育一批数字化改造重点企业,探索发展无人销售、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社区电商等数智型商业。


2.构建良好和谐电商生态圈

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各类专业品牌企业采用门店交易与网上交易协同发展的模式,利用品牌优势、实体网点资源和物流配送体系,为网上交易提供丰富的商品、良好的信誉和优质的服务。引导具备一定规模的传统专业交易市场自建第三方网络营销平台,建立线上线下协同的电商营销体系。鼓励中小零售、餐饮企业、批发商积极应用第三方电商平台,引入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拓展线上业务。鼓励线下实体店通过互联网与消费者建立全渠道、全天候互动,增强体验功能,发展体验消费。积极推进重点商业街区“实体展示体验+即时线上交易”服务模式。鼓励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社区电商、云逛街等新模式。支持青岛、临沂、菏泽打造集主播、选品、营销、售后、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直播电商生态圈。

支持电商平台做大做专。加速培育本地化电子商务平台。鼓励本地电商平台利用新技术、创新新模式、研发新产品、拓展新服务、培育新动能,不断提高市场份额,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商平台。着力吸引国内外成长性好、增长迅猛的电商平台及电商服务企业来我省投资。支持生产制造、生活消费品、生产资料、生活服务等行业和领域垂直细分龙头企业单独或联合开发垂直电商平台,发展一批销售类、服务类和跨境贸易类电商平台,重点扶持一批产业链带动作用明显的本地垂直电商交易平台。鼓励重要生产资料全国性电商平台发展。支持生产资料生产、销售、流通龙头企业自建电商平台,支持建设专业化的生产资料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提供重要生产资料生产、需求和物流等全国性服务。

推动电子商务载体建设。加快国家级电商示范基地、综合性电商园区规模化、特色化建设,推动电商众创空间、电商快递产业园等功能性园区专业化、个性化发展。支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综合性电商园区完善基础设施、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创业孵化基地,形成电子商务示范效应明显、产业辐射带动强大的电子商务集聚区。鼓励电商示范基地不断完善功能布局、提高服务水平,提升产业集聚度。

扩大电产进农村覆盖面。支持特色农产品主产区打造县域电商产业集聚区,扩大覆盖面。提高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质量,每个示范县电商服务覆盖70%的行政村。复制推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经验,提升全省农村电商发展水平。

3.进一步提高商贸物流能力

以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为导向,加强城乡物流末端网点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广泛、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城乡配送网络体系。鼓励连锁企业、专业物流配送企业,开展共同配送和便民配送服务,积极推广统一配送、集中配送、新零售即时配送等先进模式。促进传统实体市场转型升级,鼓励各类商贸企业与物流企业深度合作,建立连接市场消费端与生产供应商的智慧商贸物流协同平台,构建智能化流通供应链体系。加快建设中国北方生活消费品分拨中心,畅通生活消费品进口渠道,满足群众高品质消费需求。

4.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

建设面向城市消费的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发展“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等新模式,引导商贸流通企业改善农贸市场、生鲜超市前置仓等终端网点冷链设施装备条件,保障农产品品质和居民消费安全。

优化鲜活农产品物流网络。加快建设济南、青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打造一批区域性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完善田头小型仓储保鲜设施,基本建成产销畅通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布局建设以青岛、济南、威海为重点的水产品冷链物流网络,以潍坊、聊城、临沂、烟台为重点的果蔬冷链物流网络,以临沂、潍坊、烟台、济南为重点的禽肉产品冷链物流网络。加快推进潍坊农产品冷链仓储、菏泽城乡冷链保障体系、青岛利群现代物流、淄博城乡绿色智慧物流生态体系、山东莘华仓储物流园、德州金茂源城乡配送中心、威海温泉镇商贸物流重点工程等项目。

(六)做大做强现代流通主体

开展流通企业壮大行动,培育、引进一批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推动不同规模流通企业协同发展,鼓励和引导流通企业抢抓机遇,提高创新能力,提升流通主体竞争力。

1.培育引进一批现代流通龙头企业

支持流通企业通过创新发展、兼并重组、连锁经营等方式,整合要素资源、联通内外市场,培育3-5家年销售额过1000亿元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提升我省流通企业竞争力和行业集中度。实施“151现代物流企业培育工程”,引进培育10家全球性物流企业集团、50家国家级大型物流企业、100家专业化中小物流企业。完善物流企业分级评价机制,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5A级物流企业和五星级冷链物流企业。

2.提升流通主体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攻关和人力资本投入,推进技术、产品、组织、管理和商业模式协同创新。加强自主品牌培育。支持我省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农产品流通、家政服务等骨干企业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积极引进外省及国际商贸企业总部或区域性总部落户我省。

3.推动大中小流通企业协同发展

支持省内有特色的中小流通企业做精,特色化细分市场,探索合伙人制度、协同创业制度、内部创新制度等。推动大型骨干流通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整合资源,加强供应链合作,打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共赢生态圈。加强老字号保护与传承,充分挖掘老字号文化资源和商业价值,引导老字号企业技艺传承和产品创新,利用线上渠道拓宽营销和宣传渠道。推动老字号品牌形象提升建设“1+3”工程,即举办一年一度“中华老字号(山东)博览会暨老字号品牌发展高峰论坛”,推动老字号产品和服务“网上行”“进名店”“聚商街”。

4.培育农村新型商业带头人

鼓励开展新型商业带头人培育计划,举办创业创新和技能大赛,挖掘农村商业人才。利用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师资团队等县域资源开展品牌设计、市场营销、电商应用等专业培训,强化实操技能,提高就业转化率。引入县域外智力、人力资源,加强跨区域人员交流学习,提升对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的就业创业服务水平。依托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全国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载体和师资、标准、认证体系。推广农村商业网络公开课,共享培训资源。

(七)推动商贸流通业绿色发展

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1.引导流通企业绿色低碳经营

鼓励流通企业贯彻绿色生产经营理念。引导生产企业推行绿色设计,促进低碳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生产,限制和拒绝高耗能、高污染、过度包装产品,推动包装印刷减量化,减少包装物印刷面积和颜色种类,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推行绿色物流。支持快递企业使用绿色包装,探索周转箱等循环共用包装,推进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发展城市共同配送和城市绿色货运配送,推广新能源城市物流配送车应用,鼓励发展集约化配送模式。推动流通绿色化发展,支持全省具备条件的市场主体积极申报创建绿色商场、绿色饭店。引导流通主体应用绿色节能设备和技术,推进流通领域节能减排,鼓励仓储企业使用绿色建筑材料、产品和设备,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积极扩大绿色产品消费。到“十四五”末,力争50%以上省内大型商场初步达到创建要求,绿色消费方式得到常态化实践。

2.打造再生资源新型回收体系

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布局,加快生活垃圾分类,促进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居民生活垃圾回收网络基本实现“两网融合”,全面提升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规范化和规模化水平。以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废玻璃、报废机动车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8大类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年回收总量达到3200万吨以上;城乡再生资源主要品种综合回收率不低于78%;回收总值占我省国民生产总值1.5%左右。

(八)营造一流商贸流通环境

坚持深化商贸流通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加强商务诚信体系、监管体系建设,强化应急保供及安全生产工作,推进商贸流通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1.深化放管服改革

优化再造投资项目审批流程。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激发省内市场活力,大力实施并联审批,优化内部审批流程,推进部门间互联互通,不断增强部门协同效应,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时限。

建设完善商贸流通企业服务平台。建设促消费重点商贸流通企业服务平台,开展商贸流通企业运行监测,了解商贸流通企业经营状况、存在困难、政策诉求等,聚焦企业关切,协助企业精准解决困难,形成统一规范、业务协同、资源共享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体系。

构建政企沟通交流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构建经常性规范化的政企沟通机制,把构建“清”“亲”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落到实处。

2.健全商务诚信体系

完善市场化综合信用评价机制。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基础,推动建设商贸流通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并纳入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共享,依法向社会提供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在商品零售、居民服务等行业推动建立以交易信息为基础的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引导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园区以及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建立入驻商户信用评价机制,鼓励按照信用级别向入驻商户提供差别化的信用服务。

培育第三方信用评估服务机构。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信誉搜索、同类对比等功能的市场化综合评价,鼓励行业组织开展以信用记录为基础的第三方专业评价。引导企业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开展商品质量、服务水平、购物环境等内容的消费体验评价。在重点领域推进商贸诚信体系建设试点,逐步扩大范围,建立线上线下消费一体的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失信主体特定行业禁入制度,逐步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商贸诚信市场环境。

健全多层级信用监管监督制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监管执法效能,提升行业监测监管水平,健全流通企业信誉监督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对企业准入、经营、退出行为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监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对商业行业自律的引导作用,建立企业间相互监督机制。强化舆论监督,成立信誉监督组织,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利用微信、微博等互联网终端工具打造在线投诉举报平台,形成依法监督和社会监督并举的信誉监督机制。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宣传、价格欺诈、泄露隐私等行为的打击力度,着力营造安全放心诚信消费环境。

3.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应急保供。落实《山东省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0年)》确定的生活保障类物资储备要求,建立省级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建立全省生活必需品应急管理平台,实现突发情况下的物资调度支援。健全市级储备体系,指导各市建立健全市级生活必需品储备,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县级储备。依托储备企业建立应急物流,形成运输车辆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配送能力。建立应急保供演练常态化机制,定期举办应急保供演练,确保市场异常波动时储备应急保供商品“运得去”。

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全省商贸服务业(含餐饮业、住宿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按有关规定对拍卖、展览、汽车流通、旧货流通和成品油流通等行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指导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指导、督促商贸、流通企业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防范措施。指导成品油流通工作,严格成品油流通领域市场准入。督促指导全省对外投资企业加强境外投资合作项目安全生产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对商贸、流通企业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行为进行查处。

四、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关于商贸流通业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提高党领导商务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

(二)加强组织实施。强化部门联动和上下联动,统筹推进我省商贸流通“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各市加快编制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社区便民商圈等专项规划,形成上下贯通、衔接一致的规划体系。完善重大项目落地协同推进机制,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实行领导负责制,明确部门责任、任务分工,切实推动项目实施。组织开展“十四五”中期评估和终期实施评价,对规划目标、任务进行适时调整。

(三)财税政策引导。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方式,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供应链服务企业培育、内外贸融合发展、农贸市场改造、步行街改造等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对新零售企业、物流服务企业、生活服务平台制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健全相关配套政策体系,落实节能降成本等价格支持政策,提升政策透明度和统一性。

(四)完善统计监测体系。用好促消费重点商贸流通企业服务平台,加强数据关联度分析和深度挖掘,强化预测预警。完善数据发布制度,建立相关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研究建立新型消费活力指数,及时反映新型消费市场发展变化。

(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为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商贸流通企业与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符合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强化职业培训,完善各项技能资格认证制度,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采取企业内训、外部培训、校企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培养适应商贸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山东商务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山东国际商务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山东国际商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