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我省将全面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做好商务工作意义重大。
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坚持和加强党对商务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系统观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全面促进消费,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建强高能级开放平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主要预期目标:消费扩容升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稳增长,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出口量稳质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际使用外资保持稳定增长,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比重提高;对外投资合作平稳发展。
一、着力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一)优化流通网络布局。规划布局一批区域性流通节点城市,发挥济南、青岛等5个枢纽城市作用,积极推进30个县域节点城市建设,形成一体化骨干流通网络。组织实施 “走出去”促进工程,在“一带一路”沿线、RCEP区域、欧盟、非洲等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一批境外物流园区、仓储物流中心和分拨中心,高质量布局全球流通网络。
(二)培育壮大流通主体。制定培育壮大现代流通企业五年行动计划,组织实施“151现代物流企业培育工程”,“十四五”时期引进培育10家全球性物流企业集团、50家全国大型物流企业、100家专业化中小物流企业。今年首批培育认定2家全球性物流企业集团、10家大型物流企业、20家专业化中小物流企业。推动商品市场创新发展,培育认定10个商品交易市场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开展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试点。
(三)畅通城乡循环。推进农商互联,打造特色农产品产销一体化供应链。改造升级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建立产销对接长效机制。发展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城乡高效配送,建设一批县级物流配送中心,提升乡镇站点辐射带动功能。加快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畅通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通道。
二、提升城市消费供给水平
(四)积极发展便民消费。开展“15分钟社区便民生活圈”改造提升行动,丰富便利店、菜市场、早餐店、维修店、家政服务点以及教育、文化、娱乐、健身、医疗、康养等便民商业业态,一站式满足居民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需求。支持发展休闲体验消费,培育夜间消费集聚区。在国家和省级步行街开展“家乡好街 请您来逛”活动。实施“美食山东”推介工程,提振餐饮消费。推进“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专项行动。
(五)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推动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培育建设县域直播电商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创新无接触式消费模式,探索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创建绿色商场、绿色饭店,发展绿色消费。培育认定一批省级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新型消费商圈。
(六)大力提升服务消费。积极引进日韩养老机构、教育培训机构、会展服务机构,加大高端服务消费供给。推进生活服务数字化赋能,发展社区生活服务业。推进家政服务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诚信家政进社区惠民促消费活动。
三、补齐农村消费短板
(七)推进乡镇商贸中心建设。推动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向乡镇下沉,建设改造直营连锁超市,打造生活消费服务综合体,培育和建设一批集聚效应显著、服务功能完善、拉动消费作用明显的乡镇商贸中心。培育认定10个“乡镇商贸中心建设示范县(市)”。
(八)扩大农村大宗商品消费。组织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活动,支持农村居民购买3.5吨及以下货车、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家电以旧换新活动,支持消费者淘汰旧家电并购买绿色智能家电。开展农村放心消费专项行动,规范农村市场秩序。
(九)促进市场繁荣稳定。线上线下开展“山东消费年”系列促销活动,形成常态化运行机制。深化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建设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监管服务平台,推进单用途商业预付消费保险保证市场化改革,加强消费领域信用建设。充实应急保供企业队伍,完善应急商品数据库,优化应急投放网络,健全联保联供机制。举办第五届中华老字号(山东)博览会,推进国家会展中心“老字号”场馆建设。创新展会管理,实施动态评估。召开“全面促进城乡消费创造新需求”大会。
四、创新发展对外贸易
(十)全力以赴稳外贸。持续推进稳外贸系列政策落地见效。完善“山东省稳外贸稳外资服务平台”运行机制。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开展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产业巡回辅导行动和行业自律促进行动,探索多主体协同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提高贸易摩擦应对能力。扩大“鲁贸贷”覆盖面,完善关税保证保险风险补偿机制,加大对小微外贸企业出口信用保险工作支持。加大自贸协定宣介培训力度,提高企业享惠率。
(十一)提高出口质量。出台贸易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优化商品结构、市场布局、贸易方式。在全省县域范围内开展外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建活动,认定10个示范区。举办山东出口商品全球系列展洽活动,“线上+线下”开拓国际市场。
(十二)大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实施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提升计划,加快推进7个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重点培育认定一批跨境电商平台、产业园、公共海外仓。复制推广“链上自贸”保税展示展销新模式,支持各市建设跨境电商线下O2O体验店。放大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政策效应,创新开展市场采购贸易出口信用保险服务。推动扩大二手车出口。探索发展离岸贸易。
(十三)扩大进口规模。加快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培育10家省级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认定100家进口贸易“小巨人”企业,扩大先进核心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增加高品质日用消费品进口。
(十四)加快服务贸易转型升级。深化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重点围绕“制造+服务”转型、数字贸易、文化产品及服务、医养健康服务等领域,打造一批省级特色产业服务出口基地。认定一批省级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推动汽车和飞机制造、石油装备、医药研发等优势产业创新“互联网+智能制造+个性化服务”模式,打造山东制造服务品牌。支持符合条件的市争创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五、推进内外贸一体化
(十五)健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机制。落实国家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工作要求,指导企业做好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衔接。培育认定30家省级“双循环示范企业”,探索内外贸融合发展新模式。推进“同线同标同质”,推动出口企业“三同”产品进电商、进商超、进社区。
(十六)组织出口转内销活动。支持外贸企业入驻政府采购网上商城,在大型商场、超市设立外贸出口产品专区、专柜。引导外贸企业利用网上销售、直播带货、场景体验等新模式,打造新国货品牌,扩大国内市场份额。
六、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十七)加大重点领域和重点国别引资力度。落实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领域。抢抓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机遇,围绕汽车、新能源、海运服务、金融服务等产业,加大引资力度。突出石油炼化、主权基金、科技合作,努力实现西亚招商引资新突破。全面深化鲁港合作,提高利用港资质量。积极推动跨国公司投资并购、境外返程投资和优质项目增资扩股。认定一批“山东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山东省跨国公司总部基地”。
(十八)加快推进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健全外资项目在谈、签约、落地“三个一批”工作机制。完善省领导联系重点外资企业(项目)制度。加强重大活动签约项目用地、环保、能耗等要素保障,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出资。落实重大外资项目奖励政策。
(十九)创新举办线上线下招商活动。以打造国家主场外交新平台为努力方向,办好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举办深化山东与港澳台合作推进会,山东与RCEP、欧盟等地区的世界500强连线活动。适时组织赴港澳、日韩、欧盟招商活动。
七、建强高能级开放平台
(二十)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研究制定自贸试验区升级版方案。开展制度集成创新行动,围绕产业链开展系统性、集成性、原创性制度创新,做大做强主导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发展水平,推动试点任务落地见效。推动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建设。建立自贸试验区特色统计制度,实施创新激励机制。推进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对标RCEP、CAI、CPTPP,先期开展压力测试,加快制度型开放。
(二十一)推动上合示范区建设提速。压实上合示范区建设主体责任,完善考核办法,加大考核力度,落实支持政策。加大招商和市场开拓力度,突出贸易先行,带动物流、双向投资、商旅文协同发展。加快推动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实现突破。加强与省内重点园区合作,建设上合联动创新区。举办上合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等活动。
(二十二)巩固扩大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成果。组织开展开发区改革工作“回头看”,推动开发区聚焦主责主业。推动建立开发区“产业链长制”,加快产业集群特色化、区域化发展。突出开发区与重点国别(地区)投资合作,培育建设一批国际合作园区。推动东西部开发区合作共建。完善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办法,推动开发区争先进位、创新发展。
(二十三)推动综合保税区提质升级。落实综合保税区“一区一策”工作方案,突出特色、创新发展。积极发展融资租赁、研发设计等新业态,扩大船舶、通信设备、精密电子等产品保税维修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申建综合保税区。加强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评价。
八、推动对外合作有序发展
(二十四)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推动省内工程、装备、建材等行业企业与央企配套协作,开展国际产能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交通、电力等重大项目建设,带动成套设备及服务出口。压实境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项目人员疫情防控。做好对外投资真实性合规性审查。研究制定对非合作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开展中非易货贸易。
(二十五)培育山东本土跨国公司。全面落实培育山东本土跨国公司行动计划,推动企业围绕市场、技术、品牌等要素开展跨国并购,提升跨国竞争实力。举办跨国并购政策培训,复制推广省内优秀企业境外并购回归发展模式。建设境外并购回归产业园,带动高端产业、技术和品牌引进来。
(二十六)建好境外经贸合作区。实施境外经贸合作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拓展“合作区+”功能,与跨境电商海外仓、境外展会、欧亚班列货物分拨中心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推荐合作区纳入国家多双边合作机制。新认定1-2家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
九、深化与日韩地方经济合作
(二十七)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先期行动计划。建立RCEP国别商品减税对比清单,指导重点行业企业综合利用关税减让安排,深耕日韩、拓展东盟、巩固澳新,扩大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工程机械等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出口。用好RCEP原产地区域累积规则,指导企业通过关税累积优化供应链,加大配套零部件项目引进力度,吸引以RCEP区域为出口目的地的欧美高科技产品企业来山东投资。用足RCEP背对背原产地规则,建立辐射全国的生产资料和中间产品大市场。建设RCEP协定地方经贸合作先行区,创办RCEP中小企业合作论坛,举办日本进口博览会、韩国进口博览会和RCEP区域进口博览会。
(二十八)建设国际物流“黄金大通道”。推动加密与日韩空运、海运航班航线,加密欧亚班列图定路线开行频次。加快推进中韩陆海联运整车运输,打造经仁川国际机场通达全球的跨境电商3C带电类商品出口快捷通道。推动青岛、威海、烟台、日照口岸先行先试RCEP“6小时通关”政策,带动形成全国与日本、韩国食品农产品贸易集散地。深化拓展口岸、通关、港口、物流合作,构建全国面向日韩服务最优、效率最高、成本最低“三最”服务体系,建设东联日韩、西通欧亚、辐射东南亚、带动全中国的“黄金大通道”。
(二十九)健全与日韩地方经贸合作机制。巩固深化与日韩政府部门、相关机构和大企业大商社合作机制,提升省政府经济咨询顾问(日本)会议机制,创新贸易投资、人员往来、国际消费机制。完善与日韩企业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长效机制。推进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实体园区、烟台(中韩)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拓展合作领域,加强考核督导。
十、形成推动商务发展的工作合力
(三十)加强政治机关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善于从讲政治的高度思考和推进商务发展,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进支部标准化建设梯级提升工程。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深化模范机关创建,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党组中心组领学促学作用,提升学习质量。组织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三十一)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强化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纪律教育和日常监督,强化廉政风险防控,从严开展党建督查,不折不扣抓好巡视反馈问题整改落实。保持高压反腐政治定力,严格监督执纪问责,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三十二)提升履职尽责能力。加强全省商务系统行风建设,突出商务为民,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商务法治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权力运行。严肃财经纪律,强化预算约束,深化绩效管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效果。从严落实《关于防范商务领域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有关责任的规定(试行))》。加强省政府驻外经贸代表处建设。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做好商务领域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信息保密等工作。
(三十三)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树立赛马不相马、重实干实绩鲜明导向,加强商务干部思想淬练、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增强斗争精神,提高专业化能力,努力成为商务领域的行家里手。健全落实激励干部实践创新、担当作为工作机制。做好年轻干部选育管用和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
(三十四)编制“十四五”商务领域规划。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编制出台《全省商务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十四五”时期商务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大任务、推进举措。编制出台内贸流通、对外贸易、服务贸易、利用外资、国际合作、园区平台等专项规划。
解读文件地址:省商务厅厅长张德平解读《2021年全省商务工作要点》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山东国际商务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山东国际商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