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商务厅

首页
>政务公开>热点回应>在线访谈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吕晓东主任与网友在线交流
发布日期: 2017- 03- 08 信息来源:山东商务网
信息来源:山东商务网
浏览次数 10 字体:【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山东商务网“在线访谈”栏目本期我们邀请了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吕晓东。吕主任,您好!非常高兴您来到山东商务网“在线访谈”栏目做客。

【吕晓东主任】:谢谢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通过“在线访谈”栏目与大家进行沟通和交流。

【主持人】:吕主任,请介绍一下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思路。

【吕晓东主任】: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2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辖区总面积27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2.3平方公里,辖3个镇、3个街道、108个行政村、35个社区,户籍人口16.8万,常住人口22.5。经过二十五年开发建设,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超过20%,成为威海市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和产业崛起的新城区。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抢抓中韩自贸区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等历史机遇,全面实施产业强区、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重点区域开发战略,全力推动区域转型升级和创新突破,201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25亿元,同比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8亿元,增长5.3%;固定资产投资171亿元,增长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亿元,增长11.3%,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保持全市首位。未来五年,是我区转型升级、改革创新、突破发展的五年。国务院、省政府及省商务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威海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开发区要深化二次创业,真正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这为我们今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总体部署要求,切实做好国家战略机遇与区域实际结合文章,紧紧围绕精准开放、产业转调、动力转换、产城融合、创新创业五条主线,全面掀起二次创业热潮,全方位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着力打造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领区、中韩地方经济合作开放试验区和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区,争当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排头兵。

【主持人】:去年9月,威海以东部滨海新城为主体,成功获批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目前进展情况怎么样?下步如何推进实施?

【吕晓东主任】:威海东部滨海新城位于我区管辖范围内,总规划面积19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73平方公里、启动区22.8平方公里,是威海市推进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战略的重中之重和中心崛起、两轴支撑、环海发展、一体化布局核心区域,是今后引领威海城市发展的引擎。新城启动建设以来,我们按照三年成势、五年成形、十年成城的建设目标,突出绿色开发、区域一体、生态先导、山水融城的发展理念和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原则,举全区之力集中快速突破,着力打造现代化、生态化、智慧化滨海新城。目前,新城总体规划及14个专项规划高标准完成,四横三纵路网基本成型,14公里沿海岸线完成拆迁整治,23个村庄12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工程启动建设,70多万平方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中韩自贸区经贸交流中心等一大批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持续增强,成功入选全国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合作城市、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专项试点城市和全省绿色生态示范城区,获批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新城规划范围内的崮山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泊于镇获批山东省新生小城市试点,城市发展大框架基本形成。下一步,我们将把东部滨海新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集中优势资源,全力快速突破,着力打造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一要坚持规划引领。进一步完善产城融合示范区总体方案和新城产业发展规划,抓紧编制崮山镇中国特色小镇和泊于镇山东省新生小城市试点建设方案,以高标准规划引领新城开发建设。二要坚持科学运作。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总体思路,科学抓好新城总体运作、区块开发、精准合作、融资保障等工作,近期重点推进逍遥湖、国际健康产业城、教育园区、公共服务区和滨海休闲景观带五大片区开发运作,进一步提升新城投资吸引力和承载力。三要坚持项目带动。按照“配套先进、适度超前” “先地下、后地上”“基础先行、产业优先的原则,靠前跟踪抓好健康产业园、地下综合管廊、泊于水库、沿海岸线整治修复、棚户区改造等总投资502亿元的27 个重点项目建设,依托全市优势资源强化精准招商合作,加快推动东部滨海新城迅速崛起。四要坚持精细管理。抓紧研究出台新城范围内新型社区建设管理的意见,稳妥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启动村改居工程,有序推进人口市民化和城镇化,努力在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中走在前列。

【主持人】:去年威海被列入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以来,我们借力国家试点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吕晓东主任】:威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高起点制定了《威海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及《两年行动计划》,出台了创新发展系列配套政策,明确了完整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我们紧紧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在充分比较论证的基础上,将软件信息及服务外包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按照“政企共建、专业运作”的思路,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规划建设了威海服务贸易创新产业园,成立了园区专业运作公司,搭建了2.3万平方米的服务贸易创业基地,为所有入驻园区项目提供拎包入驻过渡办公场所,并成功引进了世界500强日本软银集团投资1.5亿美元建设日本软银全球BPO中心,吸引带动总投资6000万美元的韩国CNT呼叫中心、5000万美元的海银国际电商物流基地等一批软件信息企业落地建设,美国微软、日本NECSONY等国际知名软件企业洽谈入驻。去年,全区服务贸易额和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分别占全市总额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下一步,我们将以服务贸易创新产业园建设为引领,高标准抓好园区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抓紧出台软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培育日本软银全球BPO中心、韩国CNT呼叫中心等项目建设运营,吸引带动更多国内外知名软件信息企业进驻园区,尽快形成以服务贸易创新产业园和软银服务外包基地为龙头、一核多点、辐射全市的国际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核心区。力争5—8年内完成500亩园区80—100万平方米办公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吸引园区及周边进驻行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各类服务贸易企业100家以上,为各地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探索可借鉴、可复制的威海经验。

【主持人】:威海是国内唯一写入中韩自贸协定的地方合作城市,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威海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主体,加快打造中韩地方经济合作开放试验区。请谈一谈推进中韩自贸区建设的思路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吕晓东主任】: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威海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建区以来通过深入实施借韩兴区战略,累计引进韩资项目719个,实际利用韩资11.8亿美元,占全区利用外资总额的54.6%,成为韩国人在威海投资、经商、居住最集中的区域。中韩自贸协定生效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要求,注重将中韩自贸区建设与服务贸易创新试点、综合保税区升级、山东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等政策机遇紧密结合,突出做好对韩开放合作大文章,重点培育发展涉韩商贸金融、物流集散、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新兴业态,着力打造中韩双向商品集散地、中韩国际物流中转枢纽、中韩特色文化旅游首选地和健康养生基地,尽快形成以韩式为特色的全市现代服务业新中心。截至目前,全区已汇聚总投资230亿元、总建筑面积320多万平方米的涉韩高端服务业大项目50多个,中韩进出口贸易政策最优惠、通关最便捷、配送最快速的物流大通道更加通畅,韩国商品集散地、威海特色名优产品集散地、电子商务聚集区、现代商务办公聚集区和中韩国际物流中转中心初具规模,家居建材和汽车销售专业市场全市龙头地位凸显,以韩国风情、滨海休闲和城郊农业体验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全面打响,现代健康养生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以高端为引领、高中低端相结合、特色品牌鲜明的全市现代服务业新中心迅速崛起。

【主持人】:当前,开发区依靠产业转移推动发展和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越来越不可持续,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成立较早的国家级开发区,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有那些创新举措?

【吕晓东主任】: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二十五年开发建设,引进培育了一大批优质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3+4”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运输装备、轻纺服装、海洋健康食品三大传统制造业和智能装备制造、智能电子信息、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四大高新技术产业),是山东省优质船舶产品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全国最大的地毯生产基地。近年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立足区域“3+4”产业定位,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计划,将产业转型升级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创新创业、壮大实体经济等紧密结合起来,按照“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的思路,全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区。一是深化创新驱动战略。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突出抓好企业创新、创业孵化、人才支撑三个能力建设,大力推动科技、投融资、人才等领域创新突破,重点鼓励扶持70家企业研发平台、12家创业孵化载体建设运营,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二是深化精准招商战略。按照补链建链、引资引技引智并重的思路,重点围绕东部滨海新城、西部城区提档升级和工业“3+4”以及服务贸易、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新兴业态,加大精准招商力度,靠前抓好总投资531亿元的64个重点项目建设,再创产业发展新优势。三是深化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工程。对困难企业,按照保金融、保生产、保稳定的思路和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原则,积极推动困难企业重整复活,累计化解债务35亿元,盘活资产50多亿元,妥善安置职工4000多人,取得了“以破促活、以解促转、变包袱为财富的良好效果。对传统企业,主要采取机器换人、技术换代、电商品牌拓市等计划,鼓励扶持传统制造企业降本、提质、增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入实施“科技小巨人”、“千帆计划”等科技型企业梯次成长培育计划,壮大科技创新型企业集群。四是深化环境优化提升工程。全面梳理分析区内企业现状,深入开展联系服务企业、骨干企业培训诊断、政策优化提升和降低企业成本行动,打好政策组合拳,全方位搞好企业服务,为企业发展松绑鼓劲,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

山东商务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山东国际商务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山东国际商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