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商务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商务部《商务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阐明“十三五”时期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导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商务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一、 商务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二五”商务发展迈上新台阶。“十二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商务系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转变商务发展方式,努力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促进外经贸平稳增长和结构优化,较好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商务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商务领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创新优势。积极对接国家开放战略,威海中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中韩(烟台)产业园列入中韩自贸协定,率先开展中韩金融合作试点,我省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进程中占据先发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青岛、烟台被确定为“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和重点建设港口。建立健全一系列对外合作重要平台机制,连续7年举办“香港山东周”活动,积极参加中美省州合作机制,鲁新合作实现双向拓展多元提升,我省与南澳洲签订友好合作行动计划,与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青岛中德生态园、中美(东营)清洁能源合作产业园顺利推进。临沂商城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青岛市深入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商贸领域立法进程加快。率先创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农产品出口连续16年全国第一。省政府与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外贸新业态实现破题发展。山东自贸试验区申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取得实质性进展。
2.商贸流通基础和先导作用明显增强。“十二五”以来,全省市场流通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万亿元,是2010年的1.96倍,年均增长14.3%;全省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9679.3亿元,是2010年的2.06倍,年均增长15.6%。商品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实施城市社区“双进”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城市社区商业覆盖面达90%以上,标准化农家店覆盖全省所有乡镇及80%的行政村,比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流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得到广泛应用,便利店、城市综合体、内外贸一体化市场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2015年全省网络零售额达到3500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6%。青岛、潍坊等7个城市积极推进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共同配送网络覆盖全省56%以上人口、60%以上经济总量。
3.国际贸易稳份额调结构取得新成效。“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进出口12666亿美元,是“十一五”期间的1.6倍。外贸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保持6%以上,一般贸易出口占全省比重超过60%,民营企业进出口占全省比重超过50%,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自主品牌企业达到276家。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推进,新兴市场出口比重达到45.8%,较“十一五”末提高7个百分点。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服务进出口从139.8亿美元增长到341.7亿美元,年均增长19.6%,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从5亿美元增长到66.1亿美元,年均增长67.6%。我省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3.9万家,比“十一五”末增加1万家。
“十二五”期间全省对外贸易完成情况 单位:亿美元 | ||||||
项目 | 进出口 | 出口 | 进口 | |||
| 金额 | 同比% | 金额 | 同比% | 金额 | 同比% |
2010年 | 1891.6 | 36.5 | 1042.3 | 31.0 | 849.3 | 43.9 |
2011年 | 2358.9 | 24.7 | 1257.1 | 20.6 | 1101.7 | 29.7 |
2012年 | 2455.4 | 4.1 | 1287.1 | 2.4 | 1168.4 | 6.1 |
2013年 | 2665.3 | 8.6 | 1341.9 | 4.3 | 1323.4 | 13.3 |
2014年 | 2769.3 | 3.9 | 1447.1 | 7.8 | 1322.2 | -0.1 |
2015年 | 2417.5 | -12.7 | 1440.6 | -0.5 | 976.9 | -26.1 |
4.利用外资实现稳定增长。“十二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691亿美元,年均增长12.1%。实际到账外资连年创历史新高,实现了百亿美元量级上的稳定增长,2015年突破了160亿美元。利用外资结构优化,一、二、三产业实际到账外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3:74:23调整为3:58:39。服务业实际到账外资增长1.5倍,占全省比重由23%提升到39%。现代服务业吸收外资实现新突破,外资融资租赁企业由7家发展到了134家,新增9家外资投资性公司、4家股权投资企业。引进重大外资项目明显增多,新批准总投资过亿美元项目265个,增长1.9倍,韩国现代汽车等7家独立法人研发中心落户山东。吸引世界500强投资取得新进展,新增44家,累计达到203家,在我省投资设立企业642家,惠普(HP)、甲骨文(Oracle)、国际通用机器(IBM)等行业巨头相继落户。企业增资和外资并购成为新的增长点,增资合同外资405亿美元,占全省合同外资总量近一半。新批外资并购企业增加117家,合同外资增长1.3倍。
5.走出去跨国经营势头强劲。对外投资合作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五年累计对外实际投资203.8亿美元,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434.8亿美元,外派劳务27.4万人,年均分别增长25%、14.2%和5.1%。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成效明显,海尔-鲁巴经济区、中俄托木斯克木材工贸区、中欧商贸物流园3家园区通过国家确认考核。企业跨国经营水平不断提升,12家企业进入全国对外直接投资销售收入跨国公司100强,8家企业入选ENR全球最大国际承包商250强。外派劳务人数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期末在外劳务人员达11.6万人。
2010年-2015年全省走出去指标完成情况 | ||||||
|
|
|
|
| 金额单位:亿美元 | |
项目 | 实际对外投资 | 对外承包工程 | 外派劳务 | |||
金额 | 同比% | 营业额 | 同比% | 人数 | 同比% | |
2010年 | 18.9 | 170.0 | 52.4 | 18.3 | 47300 | 2.2 |
2011年 | 24.7 | 30.7 | 74.7 | 24.1 | 48836 | 3.2 |
2012年 | 34.6 | 40.1 | 81.1 | 8.6 | 51425 | 5.3 |
2013年 | 42.6 | 23.1 | 84.7 | 4.5 | 52591 | 2.3 |
2014年 | 44.1 | 14.6 | 92.5 | 9.1 | 59941 | 14.0 |
2015年 | 57.8 | 31 | 101.7 | 10 | 60764 | 1.4 |
6.经济开发区承载功能不断增强。新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7家,临沂、东营综合保税区获批,国家级经济园区达到24家。青岛中德生态园运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稳步推进,日照国际海洋城、东营中美清洁能源合作产业园、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中韩自贸协定确定威海与仁川合作设立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2015年,全省经济开发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实际到帐外资,分别占全省的52.9%、43.8%、57.2%和56.3%。
7.商务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建立商务领域审批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累计取消下放审批事项30项。建立健全重点外商投资企业走访、问卷调查、“服务大使”等制度,积极探索负面清单管理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加快推进通关便利化,山东电子口岸上线运行,强化大通关协作机制,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受理,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全国首家建立贸易融资项下风险分担机制,实现进出口全覆盖。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确立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境外投资管理模式。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 |||||||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 | “十二五”目标 | “十二五”完成情况 | ||
2015年 预计 | 预计年均增长 | 2015年 | 实际年均 增长 | ||||
国内 贸易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万亿元 | 1.42 | 3 | 15%以上 | 2.78 | 14.3 |
批发零售和住餐增加值 | 亿元 | 4695.2 | — | — | 9679.3 | 15.6 | |
对外 贸易 | 货物贸易 | 亿美元 | 1891.6 | 3000 | 10% | 2417.5 | 5% |
服务贸易 | 亿美元 | 139.8 | — | 15% | 341.7 | 19.6% | |
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 | 亿美元 | 5 | 35 | — | 66.1 | 67.6% | |
利用 外资 | 实际到账外资 | 亿美元 | 91.7 | [600] | 9% | 163 | 9.6% |
服务业实际到账外资比重 | % | 23 | — | 占40% | 37.2 | 占39% | |
对外投资合作 | 对外实际投资 | 亿美元 | 18.9 | [150] | 20% | 57.8 | 25% |
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 | 亿美元 | 52.4 | [400] | 15% | [434.8] | 14.2% | |
外派各类劳务人数 | 万人 | 4.73 | — | — | [27.4] | 5.1% |
注:[]内数值为五年累计数,—表示未设定
(二)“十三五”商务发展进入新阶段
未来五年,国际环境更趋复杂,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省商务发展既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深刻演变,全球生产要素流动日益自由,跨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加速整合,市场融合程度加深。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间内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国际市场需求疲软态势将维持较长一段时期,跨国投资波动较大,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加速演变并深刻调整,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加剧,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对世界经济产生深刻影响。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省商务发展面临的挑战加大。
从国内看,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正加速形成。“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促进我国与相关国家全方位合作,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空间。国内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中高端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消费市场空间更加广阔。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外汇储备规模世界第一,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持续上升,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明显增强,比以往更有条件主动谋划新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同时,多年积累的结构性和体制机制性矛盾需要调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保持商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任务艰巨。
从省内看,我省进入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商务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传统比较优势明显弱化,流通效率低、成本高问题仍然突出,外贸转型升级难度加大,利用外资的制约因素增多,对外投资合作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还不尽合理,迫切需要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塑造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形成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开放新格局,更好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我省商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更加坚实,面临的竞争和挑战也更加激烈,必须更加积极地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寻求新的突破。对外贸易要更加注重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快实现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的转变。利用外资要积极应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低端制造环节向低收入国家转移、一些中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的双重挤压,提高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成效,加快从政策优惠型向环境优化型转变。走出去要进一步健全涉外风险防控体系,提高对外投资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开发区建设要加快从主要依靠产业集聚向体制机制创新转变,解决产业层次不高、集约化水平低、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商贸流通要适应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趋势,加快从单一业态向多业态协同发展转变。同时,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战略,突出济南、青岛、威海、烟台等国家级先行先试工作成效,不断开拓商务发展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商务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互促进、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统筹发展、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提升,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完善商务发展体制机制,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塑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创新驱动引领、市场统一规范、开放水平更高的商务发展新格局,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以科技创新带动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流通业态创新,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培育创新主体,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推动商务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发展内外贸结合市场,促进需求和供给双侧提升、内需和外需互动发展。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使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对外投资相互促进。加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要素,实现更高水平“引进来”和更大规模“走出去”。
坚持绿色发展。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全省商务发展各领域,积极发展绿色商务。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商品供应链。促进绿色贸易,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鼓励和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国际化发展,加大服务业利用外资。开展节能环保等领域国际产能合作。
坚持开放发展。把全省商务发展放到全球化大趋势中去把握,摆在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定位,立足全省经济发展总体战略来谋划,通过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以开放的思维和方法,促进商务领域改革,用市场机制、国际惯例来倒逼体制机制创新,打造开放新平台,拓展开放新空间。
坚持共享发展。充分发挥商务发展在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加快服务外包和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电子商务向农村延伸,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便利、实惠安全的消费环境,鼓励和支持关系百姓生活的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物流配送、社区商业和家政、养老服务等行业发展。积极发展外派劳务,促进城乡居民海外就业。
(三)发展目标
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内贸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规则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畅通高效的内贸流通体系;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走在全国前列,塑造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迈出坚实步伐,对内对外开放布局更加优化,开放型经济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到202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0%左右。货物进出口占全国比重稳中有升,服务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实际到账外资规模稳中有进、结构稳中向好。境外投资五年累计达到35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五年累计达到530亿美元,外派劳务实现规范发展。
“十三五”时期商务发展主要指标 | |||||
指标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5年 | 2020年 预测值 | 年均增长(%) |
内贸 流通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万亿元 | 2.78 | 4.5 | 10 |
批发零售和餐饮住宿业增加值 | 亿元 | 9679.3 | 14000 | 8 | |
电子商务交易额 | 万亿元 | 1.8 | 5 | 20 | |
对外 贸易 | 货物贸易 | 亿美元 | 2417.5 | 占全国比重稳中有升 | |
服务贸易 | 亿美元 | 341.7 | 600 | 15 | |
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 | 亿美元 | 66.1 | 100 | 10 | |
利用 外资 | 实际到账外资 | 亿美元 | 163 | 规模稳中有进 结构稳中向好 | 5 |
服务业实际到账外资比重 | % | 37.2 | 40 | — | |
对外 投资 合作 | 对外实际投资 | 亿美元 | 57.8 | [350] | — |
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 | 亿美元 | 101.7 | [530] | — | |
外派各类劳务人数 | 人 | 60764 | — | — |
注:[]内数值为五年累计数,—表示未设定。
三、打造商务发展新高地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强化山东商务发展顶层设计,加快构建新体制,努力塑造新优势,使对内对外相互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东中西实现协调发展,更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申建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按照“一手抓申建、一手抓复制”的思路,协调各方资源,统筹推进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申建工作,打造山东对外开放新平台。加快复制推广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成果,通过先行先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投资贸易金融体制改革。立足山东比较优势,突出山东创新特色,制定完善自贸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和片区建设实施方案,重点在高端制造、海洋经济、财富管理、农产品贸易、文化贸易等方面深化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激发开放发展活力,塑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全力做好济南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青岛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威海建设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烟台建设中韩产业园等国家级先行先试工作,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二)推进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有效利用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城市品牌,创新和深化威海市与仁川自由经济区的地方经济合作,在贸易、投资、服务、产业合作等领域先行先试,探索对韩地方经济合作新模式。高标准规划建设中韩(烟台)产业园,积极争取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措施,先行先试国际经贸新规则,推进中韩服务业和供应链联接合作,打造中韩产业合作示范区。推动对日地方经济合作率先破题,在条件具备的市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
专栏1:推动中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 |
1. 探索中韩地方经济合作新范例。重点在贸易、投资、服务、产业合作等领域探索合作新模式,打造中韩合作制度创新试验田、中韩自由贸易先行先试平台、中韩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中韩产业融合先行高地。力争到2020年,威海对韩进出口总额达到66.2亿美元,实际利用韩资达到5亿美元,占利用外资比重达到40%。 2. 探索中韩产业园区建设新模式。采取“两国双园”模式,与韩国新万金韩中经济合作区开展互动合作,按照“产城融合、生态智慧、互联互通”的发展理念,重点在互联网+、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生命科学、物流流通、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与韩国企业开展务实合作,促进产业、技术、市场等互补融合,为两国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提供便捷通道,着力打造中韩自贸区产业合作示范区、东北亚综合国际物流枢纽、“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平台、韩国元素突出的智慧型宜居新区。力争到2020年,中韩(烟台)产业园(起步区)合同利用韩资10亿美元。在济南、青岛、日照等市建设中韩特色产业园区。 |
(三)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山东“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交汇省份的区位优势,不断增强经贸合作的先导功能和基础作用,推动我省企业与沿线国家开展战略、市场、产业、项目对接。坚持进口与出口并重,不断增加对沿线国家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扩大非资源类产品进口规模,挖掘贸易新增长点。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建立完善山东“一带一路”投资合作项目库,借助国家和地方层面多双边合作机制重点组织实施。坚持对外投资与对外承包工程融合发展,推动山东企业积极参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在设施联通中增加更多山东元素。
专栏2:实施“一带一路”对接工程 |
东 盟 重点引导纸浆造纸、木材加工、轮胎、化工企业到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等森林和天然橡胶资源富集国家投资;引导纺织、农用机械、建材、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到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等国家投资办厂,利用当地充裕劳动力和欧美国家对其关税减让优惠,扩大市场份额;推动钢铁、石化、电力、氧化铝等大企业利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港口和周边资源优势,转移部分富余产能。 中东欧 以山东帝豪匈牙利中欧商贸物流园为依托,探索建立山东出口产品匈牙利分拨中心;以烟台万华匈牙利宝思德经贸合作区为重点,加快推动MDI(聚氨酯)、柠檬酸等优势产能境外转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国家铁路、公路、电力、市政、房建等基础设施建设。 俄 蒙 加快推动中俄林业合作一期、三期规划实施,建设一批胶合板、密度板、纸浆造纸等森林资源深加工项目;引导有实力企业利用蒙古丰富的矿产和农牧业资源,投资矿业开采、金属冶炼、畜产品和食品加工项目。 中 亚 引导企业利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能源矿产和棉花主产区优势,投资炼油、化肥、棉纺机械、纺纱、印染项目。 南 亚 鼓励企业抓住当地发展经济需求机遇,积极承揽周边国家电力、公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和市政工程项目,深度开拓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市场,扩大我在当地市场份额。 北非西亚 重点引导石化、建材、工程机械、化肥、太阳能发电企业投资建厂和开展加工贸易,推动企业承揽电力能源、石油化工、房屋建设等领域项目。 |
(四)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坚持高端引进,鼓励国际知名贸易企业在省内设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开展与国外企业的品牌共享、技术交流、管理创新等灵活多样的国际交流合作,支持内外贸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与兼并重组,发展新兴零售业态。推动国内流通渠道向境外延伸,统筹规划商贸物流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鼓励流通企业与制造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支持企业建设境外营销、支付结算、仓储物流网络。完善进口商品销售网络,探索建设一批集保税、展示、交易功能于一体的进口商品销售综合平台,建设韩国商品展示交易中心,鼓励以联采、众筹等方式采购全球优质商品。创新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培育一批经营和交易模式与国际接轨的内外贸一体化市场,建设一批连接国际国内市场、运行规范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支持内外贸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与兼并重组,发展一批内外贸兼营的批发零售企业。
(五)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发挥商务职能作用,统筹东中西协调发展,引领各地区发挥好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纵深推进“两区一圈一带”开放型经济建设,支持东部地区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中西部地区找准定位、实现突破,形成全省开放型经济协同发展新格局。蓝黄“两区”突出高端产业聚集,实现从加工装配基地向研发、先进制造业和服务基地转型。支持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加快构建开放合作新平台。支持济南建设区域性经济、金融、物流、科创中心,强化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辐射效应。加大西部经济隆起带开放发展推进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海关特殊监管场所、开发区建设、加工贸易承接、新型贸易业态培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等“六个倾斜”措施,增强落后贫困地区开放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四、推进传统商业转型升级
坚持市场导向和消费导向,积极适应消费需求新特征,不断创新服务供给,大力提升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增强商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加快零售业创新发展。丰富零售业经营业态,加快奥特莱斯、社区店、专业店、美食广场、主题馆的拓展,引导大型百货店打造集购物、娱乐、餐饮、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购物中心,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打造智慧商场,支持零售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实体店铺数字化改造,增强店面场景化、立体化、智能化展示功能,建设满足客户信息获取、商品购买、意见沟通、售后服务等个性化需求的网络平台,强化客户业态体验、功能体验、服务体验。推进经营模式转变,支持企业扩大自采、自营比重,发展自有品牌,从经营商品向经营“商品+服务”转变,探索推行商品“私人定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支持大型连锁企业通过直营、特许加盟、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支持连锁企业积极拓展省外以及广大农村市场,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加盟、自愿连锁等方式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二)推动商品交易市场改造提升。引导商品市场加快业态转型,积极向购物中心、电商园区、物流园区转型,向供应链管理服务转变,向新型贸易平台发展。鼓励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做强交易撮合、商品集散、价格发现和信息交互等传统功能,增强物流配送、金融服务、研发设计、展览展示、咨询服务等新型功能。发展新型批发交易方式,鼓励建立品牌联盟或建设品牌联合采购平台,拓展总代理、总经销模式,吸纳国内外更多的名优品牌。推进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鼓励和支持产地集配中心、综合性加工配送中心等跨区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包装仓储等供应链,构建全省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
(三)提升大众餐饮发展水平。强化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建设,提高餐饮生产工业化、标准化程度。完善仓储和配送功能,提高产品保鲜与保质水平。建立健全中央厨房食品安全检测与可追溯制度,保障食品质量安全。鼓励餐饮企业通过投资建设蔬菜种植基地、建立农商对接蔬菜直采体系,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采购成本,拉长餐饮产业链。推进特色餐饮发展,打造一批集种养基地、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物流、餐饮业产成品于一体的地方特色小吃基地,开发一批地方风味特色菜品,培育一批特色餐饮名店。推进鲁菜传承创新,支持企业强化新产品、新口味、新服务研发,培育鲁菜名师、名菜、名点、名店,形成多层次立体发展的品牌体系。加快商旅文融合发展,支持企业打造文化主题餐厅,发展特色餐饮街区。引导企业注重自身文化建设,提升食品品质、店面设计装潢、经营管理、服务模式和文化内涵。鼓励各地建设餐饮企业服务平台,开展网上采购、网上订餐、手机自助点菜、网络点评等服务。
(四)促进基本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推动生活服务公益性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健全平台供需对接、信息咨询、服务监督等功能,构建省市多领域、全天候信息服务网络。引导生活服务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推动供给创新,增加短缺服务,优化服务流程,丰富服务内容,扩大连锁经营规模,打造城乡一体化服务供给体系。实施生活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工程,开展标准化试点,围绕家庭看护、家务管理、家庭保洁、家政培训、家政信息化建设等领域制定和实施一批地方标准。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鼓励养老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推动基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服务、紧急救援、临终关怀等领域养老服务的发展。实施家政服务示范工程,积极开展家政服务业示范城市、示范企业、示范协会、示范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培训基地创建活动。
(五)推动会展业优化发展。按照错位、集中、提升原则,着力提升会展核心城市聚集力,引导各市充分发挥文化、区位和特色产业优势。制定发布会展业标准体系建设规划和制修订项目引导目录,健全会展标准体系。引导各类会展主体协调发展,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辅助,相关服务企业为配套的会展品牌企业集群。创新发展模式,开发建设“山东会展商务”门户网站,建设网上3D展示厅,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会展网上集群。打造梯次发展品牌体系,到2020年,UFI(国际展览联盟)认证品牌展会达到2-3个,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展会达到10个,培育潜力展会品牌达到20个,着力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展会,打造产业创新发展新引擎。
专栏:3 传统商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 |
(一)智慧流通示范工程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移动商务等新兴科技手段,对传统商店、商场、商城、特色街、商圈和物流配送体系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流通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增强客户业态体验、功能体验、服务体验。 (二)商品市场提升工程 顺应商品交易市场集聚化、园区化、商场化、电商化发展趋势,按照迁建、关闭、改造、提升的思路,完善市场交易、集散以及价格形成、信息发布、资金结算等功能,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商流物流分离、内外贸结合,形成一批面向全国乃至国际的新型综合功能商品市场。 (三)服务供给创新工程 以消费引领、创新供给、提升品质为着力点,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举办系列生活服务产品创新活动,构建便捷服务供给体系,加快发展智慧服务,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 (四)行业领军企业培育工程 按照连锁化、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思路,在批发、零售、商贸物流、住宿餐饮、家政服务等领域,分行业培育一批商业模式新、品牌美誉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领军企业,培育一批省级以上驰名商标和服务名牌。深度开发从衣食住行到身心健康、从出生到终老各阶段、各环节的生活性服务,大力拓展新型服务消费。推动服务产品与文化的融合,深度挖掘齐鲁文化和民俗风情,打造一批主题餐厅、民俗客栈等。积极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改进服务流程,拓展服务维度,延伸服务链条,发展智慧服务。 |
五、大力发展流通新兴业态新模式
抓住“互联网+”等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积极发展商业新模式、新业态,加快产业融合、业态融合,打造流通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的引擎,不断形成新的增长点。
(一)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壮大电子商务发展主体,围绕电商平台、龙头企业、园区建设、网商网店和专业市场五个方面,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模式创新的电子商务发展载体,完善生态体系,建设电子商务强省。加强电子商务示范引领,突出孵化创新功能,创建一批基础设施全、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知名度高的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深化电子商务应用,支持商贸企业在O2O、云计算、大数据服务等方面创新发展,推广个性化、定制化“互联网+制造”模式,引导中小商贸企业、个体商户和创业青年利用第三方平台开设网店,鼓励品牌企业设立网上旗舰店,创办一批特色鲜明的电子商务网店。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县创建,支持各地打造各具特色的电子商务产业链,推动农产品上行,构建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加强互联网品牌建设,积极开展“鲁货天下行”网络促销活动,扩大山东产品网络销售规模。加强中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实施有针对性的电商精准扶贫培训。推动银行、金融机构与商贸服务龙头企业、大型专业市场等垂直整合,建立有行业依托或区域优势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支付机构和结算中心。
(二)推进商贸物流智慧化。推广城市共同配送模式,扩大试点城市数量,构建以城市分拨中心、配送中心为枢纽,以连锁便利店、便民服务网点、快递末端网点、宅配服务站点、末端智能自助提货柜为基础的城市共同配送网络。大力发展智慧物流,运用北斗导航、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构建智能化物流网络,建设智能化仓储体系和配送系统。推动互联网物流平台建设,支持第四方物流企业发展,发挥平台实时、高效、精准的优势,对运输车辆、仓储等资源进行合理调配、整合利用,加快发展物流增值服务,提高物流资源使用效率。
(三)强化冷链物流发展。优化冷链物流空间布局,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骨干冷链物流企业,发挥物流枢纽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布局一批冷链物流集中区,推进生鲜农产品交易中心、物流分拨中心和低温配送中心建设。重点构建水产品、肉类和果蔬冷链物流体系,加强产地预冷、销地冷藏、温控运输、保鲜加工等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从产地到零售终端的农产品冷链链条。鼓励各类冷链物流主体整合低温加工、冷藏冷冻、运输配送等物流功能,拓展连锁配送网络,开展一体化物流服务。鼓励大型零售企业加快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建设与开放,为社会提供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支持有条件企业开展星级冷链物流企业评定。
(四)推动线上线下互动。支持传统商贸企业全面拓展互联网新渠道,积极搭建微信购物、移动商城、第三方平台等线上销售渠道,提升线下体验、配送和服务等功能,打破时空和场景限制,不断优化消费路径。推动大型商品市场信息化改造,建设一批全国性或区域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批发市场。推动吃住行等生活服务业在线化,支持家政、洗染、维修、美发等行业开展网上预约、上门服务等业务,线上线下融合提供个性化、便利化服务。推动企业与消费者建立全渠道、全天候互动,鼓励企业通过虚拟社区等多种途径获取、转化和培育客户,打通线上线下的会员、营销、物流、订单和客服体系,形成立体化交易和服务渠道。引导新型消费方式, 鼓励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建立联系并开展合作消费,鼓励商贸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汇聚线下服务资源提供合作消费服务。加快拍卖业与互联网技术融合,推动行业网络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规范发展拍卖、典当、租赁、直销等特殊行业,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完善企业市场准入、退出管理制度,增强行业总体实力和专业人才素质。
(五)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推进骨干企业加快跨界融合,引导一批企业逐步由单一贸易功能向集供应、配送、贸易、金融、信息等服务功能拓展,推动一批企业通过整合餐饮、休闲、娱乐、健身、教育等资源实现由商品销售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变,形成供应链一体化集成服务商。支持大型商业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和战略联盟,加快与农业、工业、金融、互联网、大数据等企业的合资合作,积极开展市场推广、品牌代理、渠道拓展、大数据分析等业务,实现资源优化整合、优势互补,增强供应链服务能力。推动商旅文融合发展,提升商业设施的文化内涵,引导流通企业突出创意特色,增加商业设施和商业街区的文化底蕴,推动现代商业与传统文化、时尚艺术等融合创新。
专栏4:流通现代化重点工程 |
(一)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以促进电子商务创新发展为核心,围绕发展环境优化、制度建设、服务体系完善、商业模式创新等,加强示范创建,强化示范引领。期末,国家级和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分别达到50个、100个和200家,推动电子商务普及和应用。 (二)流通标准化建设工程 以标准化作为流通业的基础和保障,围绕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农产品冷链、商品交易、家政、餐饮等领域,制修订一批基本经营要求、服务规范、交易规则、信息化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地方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规范和引导流通行业发展,提升流通效率。 (三)互联网+便利店示范工程 立足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按照社区商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要求,建设改造一批商业主体在线化、商业客体数据化、设施设备智能化、商品服务集约化、服务作业标准化的“互联网+便利店”,加载快餐、生鲜、洗衣、缴费、家政、快递、社区配送等便民服务功能,打造功能完善的便民服务圈。 |
六、促进消费提质升级
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打造多点支撑的消费增长格局,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
(一)完善消费促进机制。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围绕拓展服务消费、大众消费、新兴消费、品牌消费、节庆消费等,定期策划开展系列便民惠民消费活动,促进节能型汽车、智能化家电、信息、教育文化体育、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兴消费。发展绿色循环消费,支持流通企业与绿色低碳商品生产企业(基地)对接,推广绿色包装和绿色物流,健全城乡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动二手商品的流通,鼓励流通企业加快设施设备的节能环保改造,引导绿色消费行为。提升品质消费服务水平,保护和传承中华老字号,鼓励发展注重体验、崇尚品味、一站式等个性化定制服务,争取建设进境口岸免税店和离境退税店。大力丰富商品供给,推动企业优化国内商品供应链,嫁接海外供应链,对接生产源头,加强跨境采购,加大国内外知名消费品牌引进。积极开展新媒体营销,促进微商规范健康发展。
(二)打造便利消费体系。推动便利消费进社区、进乡村,便民服务进家庭,打造城乡双向流通、便利消费网络。打造城市社区“十分钟”便利生活圈,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建设集菜市场、便利店、快餐店、配送站、再生资源回收点及健康、养老、看护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强化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打造乡村“一站式”便利消费平台,鼓励骨干流通企业继续实施超市下乡,培育发展一批集零售、餐饮、维修、理发、洗浴、照相、电商物流等于一体的乡镇商贸服务中心。创新社区服务模式,积极发展社区智能便利店,鼓励专业化商贸企业开展社区果蔬、海鲜等快速消费品定制服务。
(三)提升安全消费水平。构建重要商品追溯体系,以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酒类、乳制品以及其他对消费者生命健康有较大影响的商品为重点,利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建设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逐步增加可追溯商品品种,完善追溯体系管理体制,建立商品追溯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保障机制。逐步推进追溯体系与互联网融合,打通线上线下追溯链条。推动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探索建设流通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并纳入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立健全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及跨部门联合惩戒机制。引导建立市场化综合信用评价机制,在商品零售、居民服务等行业推动建立以交易信息为基础的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引导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园区以及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建立入驻商户信用评价机制。
(四)增强消费市场调控能力。强化市场运行监测,不断优化重要商品监测系统,丰富监测手段,提高市场波动预测预警能力。完善商品应急储备体系,建立政府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的商品应急储备体系,推进储备主体多元化。加强应急预案管理,细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情况下的市场应急保供预案和措施,综合运用信息引导、企业采购、跨区域调运、储备投放、限量供应等方式,建立基本生活必需品应急供应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应急调运和投放网络,实施应急保供重点联系企业动态管理,合理规划设置应急商品集散地和投放网点。
专栏5:消费升级重点工程 |
(一)山东品牌推广工程 立足传播齐鲁品牌文化、拓宽山东名品营销渠道、提升山东品牌市场占有率,打造新常态下厚道鲁商推进体系。举办“鲁货天下行”网络促销活动,开展“齐鲁电商节”、互联网品牌峰会、“点击山东”网络促销活动、互联网+老字号等。培育10个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展会,打造我省产业优势和品牌产品展示平台,推动供给侧与需求侧相互配合。实施“山东名品进名店”,支持山东知名品牌企业和知名零售企业开展对接合作,畅通名牌产品流通渠道。 (二)消费促进工程 进一步增强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围绕挖掘消费潜力、培育消费热点、拓宽消费领域,举办便民惠民消费促进活动,网上网下、节庆店庆、展销展会等全方位推动,提升大众消费、新兴消费、品质消费、特色消费能力。积极扩大服务消费,丰富餐饮、家政、养老、健康、汽车服务等产品供给。畅通绿色商品流通渠道,支持绿色批发市场、绿色商城、节能超市等建设,开设绿色商品销售专区。 (三)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建设 以提升商品质量安全与公共安全水平为目标,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统筹规划,创新推进模式,强化互通共享,将流通追溯体系范围由7个城市扩大到全省17市和部分具备条件的县市区,将追溯链条逐步向生产环节和消费终端延伸,将追溯品类由肉菜和中药材逐步扩大到水果、酒类、婴幼儿配方食品、肉制品、乳制品等,基本形成全覆盖、全链条、多品类的“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完整闭合重要商品追溯体系。 |
七、培育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创新外贸发展模式,增强外贸发展新动力,完善对外贸易布局,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全面提升国际市场综合竞争力。
(一)推动出口迈向中高端。加强贸易与产业结合,针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市场,集中力量取得突破,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培育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新优势,全面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进程。运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轻工工艺品等传统出口产业,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和技术含量,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壮大装备制造等新的出口主导产业,抓住全球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以对外承包工程为先导,以金融、保险、服务为支撑,搭建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国际贸易平台,支持企业采取出口买方信贷、卖方信贷、银团贷款、混合贷款、项目融资等方式,推动我省轨道交通、石油装备、海工装备、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等装备制造业扩大出口。着眼提升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力培育优势出口集群和出口基地,推动机电、科技、纺织、轻工、化工、建材、五金等优势产业聚集发展,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示范带动力强的出口产业聚集区。提升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建设水平,推广应用山东农产品食品链全过程管理通用标准,巩固扩大农产品出口优势。
(二)加快国际自主品牌建设。加快培育以品牌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提高自主品牌出口比重。加大自主品牌培育力度,以打造自主品牌为引领,以强化自主创新为核心,以推行国际标准、国际认证为基础,搭建载体平台,完善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社会服务的联动机制。支持企业在境外开展商标注册、体系认证和专利注册,打造自主品牌。引导企业到境外收购和租用国际品牌、兼并国际品牌企业。鼓励特色出口产业集群打造地域品牌。加大品牌海外推介力度,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在境外建立品牌推广中心,对山东省国际自主品牌进行整体宣传推介,在重点组织的境内外展会上集中设计、展示“山东国际自主品牌”形象。运用互联网+品牌、公共海外仓、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展品牌国际营销渠道。争取到“十三五”末,全省出口企业国际商标注册率由目前的不足20%提高到40%以上。重点培育500个山东省国际自主品牌,打造50个产业聚集度高、带动作用强的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的地域品牌。
(三)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加快实施境外百展市场开拓计划,深耕美、欧、日、韩等传统市场,加大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开拓力度,推动出口市场结构从传统市场为主向多元化市场全面发展转变。进一步创新办展方式,拓展展会功能,提高组展效果和服务水平,在日本、中东欧、东盟、非洲、拉美等市场打造自主品牌展览会,探索搭建货物出口与文化产品出口、公共海外仓建设、境外投资等多位一体展览平台。利用“互联网+产业集群”模式,建立山东品牌产品网上展示中心。
专栏6:实施境外百展市场开拓计划 |
主旨: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深耕传统市场,大力开拓“一带一路”市场、自贸区市场等新兴市场,引导企业提升开拓国际市场意识和水平,着力打造境外自主展会平台,进一步优化市场布局,扩大市场份额。 主要内容:每年根据国际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变化,制定“境外百展市场开拓计划”,紧紧围绕货物贸易出口与文化产品出口相结合,货物贸易与海外仓、品牌展示中心相结合,货物贸易与产业集群进出口相结合,货物贸易与示范省宣传推介相结合等四个结合,通过举办联展、分类管理等模式,重点组织企业赴境外参展,引导企业参加我省在境外举办的自主品牌展会和知名专业展会,利用展会平台抢抓订单,实现成交,扩大出口。 目标:培育我省自主展会平台,实现我省自主品牌展会在主要出口市场的布局,力争到2020年,在日本、欧洲、东盟、非洲、南美等市场打造5-6个自主品牌展会;扩大对欧、美、日等主要出口市场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商品出口,提高对“一带一路”市场、中韩中澳自贸区市场、非洲、南美等重点新市场的出口份额,力争到2020年,对传统市场自主品牌商品出口比重提升至20%以上,对新市场出口份额提升到55%以上。 |
(四)加快推进外贸新业态发展。发挥中国(青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临沂商城市场采购模式、新华锦集团国家级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支持济南、威海等市创建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鼓励跨境电商业态创新,重点支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B2B模式,创新规范发展跨境电商B“一般出口”、“保税出口”、“直购进口”和“保税进口”模式,积极探索“互联网+品牌”模式。加快推动信息共享、风险防控、统计监测、电商信用、智能物流、金融服务等跨境电商综试区六大体系建设。培育认定省级跨境电商服务平台、产业聚集区和公共海外仓,发展壮大跨境电商主体队伍。坚持培育本土和引进外省相结合,加快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继续认定一批省级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提升通关、物流、退税、金融、保险等综合服务能力。支持临沂商城等市场主体创建国家级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培育认定一批内外贸结合市场,争取更多市场主体纳入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模式。
(五)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支持企业加强研发创新和品牌培育,由贴牌生产向委托设计制造和自主品牌营销转型,延长国内增值链。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东部沿海地区加快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加快技术、设备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发展产业辐射带动和技术溢出能力强的先进制造业和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制造层次和产品附加值,实现优进优出。菏泽、聊城、莱芜、德州等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依托现有经济园区、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机电产品出口基地和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认定培育一批省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有效提高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在全省的比重。加大对重点承接地的财政支持,搭建梯度转移对接交流平台,加快形成布局合理、产业层次提升、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点鲜明的加工贸易发展新格局。
(六)实施积极的进口促进战略。健全进口市场体系,完善省级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不断加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急需能源资源性产品进口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加快先进技术设备进口,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支持融资租赁企业开展进口设备融资租赁业务。适度增加大宗资源性产品进口,支持青岛、日照等有条件的港口建设大宗进口商品全国性保税仓储中心。推动地炼企业转型发展,引导企业集中采购进口原油,开展原油加工复出口业务。合理增加一般消费品进口,建立进口商品展示展销中心、进境免税平台。发挥中韩自贸区作用,加快建设肉类、水果、冰鲜水产品进口口岸,打造若干一般消费品进口集散中心。支持具备条件的国内流通企业整合进口和国内流通业务,开展国外品牌经营代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强对重要进口商品的监测,组织跨国采购,增加进口贸易的议价权和定价权,降低企业进口成本。积极开辟进口渠道,实现进口来源地多元化。
八、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努力提升服务贸易战略地位,发挥山东省服务贸易发展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完善服务贸易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推动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增强服务出口能力。
(一)实施“五个十”工程。扩大服务贸易规模,率先突破重点领域,稳步发展传统服务贸易,重点发展新兴服务贸易,加快发展特色服务贸易。加快培育服务贸易市场主体,分行业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品牌;支持有特色、善创新的中小企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鼓励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力争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都有进出口实绩。支持服务贸易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树立行业标杆,逐步在各重点领域培植服务贸易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群体。规划建设服务贸易功能区,培育服务贸易示范城市和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根据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及其所占城市GDP比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特色等因素,认定省级服务贸易发展示范城市先行试点;依托现有各类开发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培育建设服务贸易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拓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和报税监管场所的服务出口功能,扩充国际物流、中转服务、研发、国际结算、分销、仓储等功能。按分期实施原则,推动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等城市实施境外游客购物离境退税、保税进口服务政策。积极争取成立跨境旅游合作区及边境旅游试验区。
专栏7:实施服务贸易“五个十”工程
1.突出十大重点领域。着重发展信息技术服务、文化服务、运输服务、旅游服务、金融服务、分销服务、教育和体育服务、专业服务、劳务承包工程和建筑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十大服务贸易领域。
2.选定十个省级服务贸易示范城市。选择济南市、青岛市和其他5个地级市、3个县级市作为服务贸易示范城市先行试点,创新发展模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全省服务贸易健康快速发展。
3.培育十个服务贸易特色基地。创新园区发展模式,依据园区服务贸易发展规模、园区内服务贸易重点企业集中度、园区对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开展国际服务贸易业务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在全省服务贸易发展格局中的功能定位等,培育建设十个服务贸易特色基地。
4.分行业培植十大领军企业。确定的十大重点领域中,分行业对企业进行摸底调研,按照企业发展规模、核心竞争力、国际市场开拓现状、发展前景和在行业中的引领示范作用等,逐步培植本行业中的十大领军企业。
5.打造十大知名品牌。实施山东服务贸易品牌发展战略,引导我省服务贸易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打造10个国际影响力大、业内知名度高和对本行业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服务品牌。
(二)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模式。鼓励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积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新的服务贸易发展模式,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服务贸易模式创新,打造服务贸易新型网络平台,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各服务行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新型贸易模式的应用,进一步丰富服务贸易交付方式。扩大技术出口,鼓励先进技术和国内亟需的生产性服务进口,提升我省服务贸易发展水平。
(三)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扩大服务外包产业规模,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外包业务比重,拓展服务外包业务领域,提升服务跨境交付能力。推动离岸、在岸服务外包协调发展,在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同时,逐步扩大在岸市场规模。打造一批基础设施完善、产业承载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宜业宜居的服务外包专业园区。加快引进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和实力雄厚的全球服务供应商,提升成长型、骨干型、龙头型企业层次。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开展国际认证,参加境内外展销活动。支持青岛、烟台等有条件的城市申报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四)积极开展文化贸易。鼓励和支持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从事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经营的对外文化贸易业务,并享有同等待遇。进一步拓展文化贸易领域,重点扩大创意设计、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动漫和游戏等产品和服务出口。壮大主体队伍,扩大认定省级重点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企业,建立完善我省重点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企业名录库。加快推动文化保税区建设。鼓励引进国际知名文化企业和机构在我省投资文化产业或设立分支机构,提高我省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九、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
顺应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大势,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坚持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进一步发挥利用外资在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引领科技创新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推动作用。
(一)完善投资促进体系。改进引资理念和方式,由粗放式招商引资向专业化的投资促进转变,由单一引资向引资和引智、引技并举转变,由简单依靠优惠政策向加强公共服务和改善营商环境转变。利用好香港山东周、新加坡-山东经贸理事会和韩国-山东省部省会商机制等平台,加强投资合作。深入实施《山东省深化与世界500强合作行动方案(2015-2017年)》,瞄准与我省产业契合度高的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机制,出台有吸引力的政策,实施精准招商和现有外资企业“以商招商”。鼓励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加强与跨国公司的技术、贸易、投资合作。实行重点外商和重点项目专家顾问式服务,为重点企业配备“服务大使”,培育符合国际惯例的服务品牌。加强与境内外中介机构合作,开展利用外资研究、策划和投资促进工作。建设山东招商网站,打造山东招商促进平台。强化专业化引资队伍建设,设立省投资促进机构联盟,加强各级政府驻外经贸代表处力量,不断提高专职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升投资促进效率和效益。根据国家对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规范吸引外资政策和招商引资活动,保持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建立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和外商投资信息公示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专栏8:山东省深化与世界500强合作三年行动 |
一、行动主旨 坚持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大面向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的整体推介和专业招商力度,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吸引以世界500强为代表的跨国公司把山东纳入在中国战略投资的优选地区,关注山东、融入山东、植根山东,以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双方秉承开放、合作、共赢理念,加强信息分享,发掘利益契合点,推进深度合作,形成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二、目标任务 2015-2017年,全省新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00个,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财务中心、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培训中心等功能性机构30个。 三、工作重点 各市各部门加强目标企业研究,畅通多层次联系渠道,建立对外合作平台,找准对外合作领域,实施精准招商策略,提升园区承载功能,确保重点项目谈得成、落得下、干得好。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省领导每年对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进行走访,省政府不定期召开重大项目调度会议;营造良好环境,树立“国际惯例、国民待遇”理念,推行“一站式”服务模式。打造专业队伍,创新招商引资管理体制机制,加大专业招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完善政策支持,对大项目、好项目,给予符合法律法规的政策支持,在产业引导基金、项目用地等要素资源保障方面重点倾斜。强化督导考核,建立与世界500强合作项目调度通报制度,不定期对签约项目落实情况进行实地督导检查。 |
(二)创新利用外资方式。鼓励以绿地投资、增资扩股、跨国并购、境外上市、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风险投资以及融资租赁等多渠道利用外资。支持外资以参股、交叉持股以及工业产权等无形资产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改革。引进外资投资性公司、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企业、融资性担保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等,为我省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直接融资支持。引导外国投资者以所持境内企业股权对在我省投资的企业增资,进行资产重组、增值和产业融合、升级。鼓励企业以境外股东债权转股权和利润再投资等方式增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以境外上市、股东贷款、企业债等形式在境外进行低成本融资。加快中韩金融合作试点,推进自韩国借入人民币资金、股权众筹融资、区域性股权市场战略合作等率先突破。
(三)优化利用外资产业结构。瞄准“工业”、“工业互联网”,着力引进重点引领项目、关键配套项目、生态示范项目,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生态效益好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推进传统产业嫁接外资搭载的技术、管理、人才,更新企业工艺技术装备,实现绿色改造。大力引进研发、设计、信息、物流、商务、会展、采购与营销、检验检测认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外资项目,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对制造业、农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扩大医疗、养老、教育、旅游以及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服务业领域利用外资,着力引进国际知名企业、品牌和模式。
(四)统筹区域利用外资协调共进。大力拓展对港台日韩新投资促进的广度深度,提升与欧美重点国家高端产业战略合作水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城市更加注重临港、涉海、海洋等蓝色经济利用外资,吸引外资进入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支持青岛市利用外资推进西海岸新区、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占全省比重继续保持40%以上。中韩(烟台)产业园、威海中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加快成为我省吸引韩国投资的主阵地。支持济南争取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试点城市,依托省会城市地位和金融资源优势,加快引进和培育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国际医院、国际学校等,提升服务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对外开放能力。支持西部经济隆起带城市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原经济区等国家战略,形成错位互补的利用外资格局,打造各具特色的外资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占全省的比重。
十、实施新时期走出去战略
按照深耕周边、提升欧美、巩固非洲、拓展拉美、突出“一带一路”总体布局,推动企业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竞争能力,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
(一)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优势和富余产能国际合作行业指引和国别规划,将境外产能转移与省内转型升级有机结合,重点推动我省钢铁、煤炭、水泥、氧化铝、橡胶轮胎、石油炼化等行业向资源储量和环境容量较大的国家和地区转移,纺织服装、电子、家电、建材、交通设备等行业向市场需求大、要素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实现从产品输出为主向产品、产业输出并重转变。实施以大带小合作出海战略,依托大企业实施大项目,鼓励大企业带动中小配套企业走出去,构建全产业链条战略联盟。推行“制造+服务”产能合作模式,以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为重点,鼓励企业提升跟随性服务水平,在境外建立加工组装、境外分销、售后服务基地和全球维修体系,带动装备和服务输出。加强与重点国家地方政府经贸合作,建立产能转承对口合作机制,开展产业投资合作。
(二)深化境外资源互利合作。积极推动有条件、有实力的省内大企业采取并购、参股、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参与境外能源和矿产资源合作开发,适时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扩大农业对外投资合作,支持龙头企业到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棉花、油棕、天然橡胶、木薯、水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及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加工、仓储物流互利合作和境外畜牧养殖、肉类及乳品生产加工。开展境外森林资源合作开发,重点抓好中俄森林资源合作开发一期、三期规划实施。有序开展远洋渔业合作,建设远洋渔业综合加工基地。
(三)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园区。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梯次培育的思路,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设加工制造型、资源利用型、农业产业型、商贸物流型、科技研发型境外经贸合作区。支持海尔-鲁巴经济区、中俄托木斯克木材工贸区、中欧商贸物流园等加大招商力度,内引外联,切实发挥平台载体作用和带动聚集效应。开展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创建,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园区申报国家确认考核。探索境外经贸合作发展新模式,借鉴我省开发区建设管理经验,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开发区参与境外园区建设。
(四)推动对外承包工程转型升级。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等重点区域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欧美、中东等高端市场开拓力度,提高市场份额。支持省内电力能源、房屋建设、交通运输、石油化工行业企业以设计-采购-施工(EPC)、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建设-经营-转让(BOT)及“建营一体化”等模式承建境外电站、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工程大项目。推动对外承包工程与境外投资相结合,带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培育山东建设国际品牌。发挥援外项目铺路搭桥作用和先导功能,带动对外贸易、境外投资、工程承包发展。
(五)规范有序发展外派劳务。进一步健全外派劳务招收、备案、管理、监督机制,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提高监管和服务水平。强化外派劳务培训,提升劳务人员素质。大力发展高端劳务,加强高端外派劳务资源储备和高端市场开发,进一步优化外派劳务结构。加强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外派劳务市场秩序,保护劳务人员合法权益。
(六)培育源自山东的跨国公司。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和联合投资,获取境外优质资产、知名品牌、研发中心、营销网络。推进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并举,通过全球资源利用、业务流程再造、产业链整合、资本市场运作等方式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将境外获得的资源、产品、技术用于促进自身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引导企业提高对外投资合作水平,有效规范境外经营行为。
专栏9:山东跨国公司培育计划 |
主 旨: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新变化,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着力提升企业抵御国际经济风险、把握国际化经营的能力,推动走出去朝着优化结构、扩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评价方法:采用跨国化指数来综合评价企业国际化程度,跨国化指数越高,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就越高。跨国化指数=(国外资产/总资产+国外销售额/总销售额+国外雇员数/总雇员数)/3×100%] 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省走出去企业境外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跨国公司达到10家左右,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跨国公司达到100家左右,企业跨国经营能力显著提升。 |
十一、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加强统筹规划,实施分类指导和动态管理,推动资源要素整合优化,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试点,积极推进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将开发区打造成我省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引领区、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的示范区、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
(一)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具备条件的开发区在管理体制、分配机制、市场化开发运作模式、优化整合、园区共建、产城融合发展、创新创业等方面先行先试。全面贯彻实施《山东省经济开发区条例》,推动开发区依法规范发展。做好12家试点开发区阶段性总结评估,对较为成熟的改革举措,经省政府批准后在更大范围推广。支持开发区精简高效设置职能机构,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鼓励开发区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投资管理市场化”的开发运营机制。支持开发区改革干部人才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开发区整合规范行政执法主体。鼓励开发区采取股份合作、委托招商、“飞地经济”等模式开展跨区域合作共建,积极探索多样化管理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
(二)提升园区公共服务功能。鼓励开发区加强创新创业资源整合,完善专业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建设,增强创新要素聚集能力。支持开发区建设一批研发创新、检验检测、仓储物流、实训基地等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引进专业运营商建设一批孵化器、加速器等专业载体。引入融资、法律、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一批专业服务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研发中心。用好省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政策,支持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科技孵化园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力争到2020年,省级以上开发区均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重点培育50家具有示范品牌效应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若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业创新中心。
(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巩固提升开发区产业聚集优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创新集群与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实施产业集群培育行动计划,以重点开发区、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在培植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工程机械、专用装备、节能环保等10个高端装备产业,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争取到2020年,培育50个主营业务收入千亿级的重点园区和50个销售收入500亿级的产业集群。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示范区、试点园区。支持和鼓励开发区采取区中园等形式,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国别(地区)园区、生态工业园区。积极引进新的园区国际合作模式,打造山东特色的国际合作园区品牌。
专栏10 开发区转型升级工程 |
主旨 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为主题,探索发展新模式,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实现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 任务 1、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做好12家试点开发区阶段性总结评估和经验复制推广,选择具备条件的开发区在市场化开发运作模式、优化整合、园区共建、产城融合发展、创新创业等方面先行先试。2、打造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创新创业资源整合,完善专业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增强创新要素聚集能力,重点打造若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业创新中心。3、实施产业集群培育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以重点开发区、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在培植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工程机械、专用装备、节能环保等10个高端装备产业,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4、推进特色品牌园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各类特色产业基地、示范区、试点园区。支持和鼓励开发区采取区中园等形式,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国别(地区)园区、生态园区和国际合作园区。 目标 争取到2020年,培育50家具有示范品牌效应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培育50个主营业务收入“千亿级”的重点园区和50个销售收入“500亿级”的产业集群。 |
(四)推进开发区优化整合提升。按照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要求,实施营商环境提升工程,鼓励开发区优化配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完善生产性服务功能和生活性服务功能,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到2020年,省级以上开发区新引进世界500强项目占到全省的80%以上。积极推动开发区城市综合功能改造,打造一批产城融合、集约紧凑、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管理高效的现代化城市综合功能区。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推进新兴产业“保税+”计划,促进特殊监管区域向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多元化方向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升级为综合保税区,积极争取国家批复设立济宁、日照综合保税区。完善开发区综合评价机制,实施开发区动态管理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对列综合评价后十位的予以黄牌警告,对连续两年考核后三位的实施退出。
十二、保障措施
推动规划顺利实施,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三五”时期,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党对商务发展的领导,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调控社会资源,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市场环境,建立规划实施的评估和检查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一)深化商务领域改革。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能力,注重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性变化,系统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方法和途径,全面深化商务领域改革,使改革举措有效转化成发展动力。通过取消、下放、转移、整合等方式,继续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注重强化宏观管理和行业指导,有效实施信息化监管、部门协作联动式监管、重点行业内企业运营合法性监管,逐步弱化或取消微观操作。
(二)推进商务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外贸及产业政策的合规性审查机制,按照市场化、国际化的通行规则办事,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健全商务执法监管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行山东省商务领域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诚信守法便利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深入开展打击侵权假冒和保护知识产权行动,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健全应对贸易摩擦部门协调机制,加强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建设,进一步强化公共信息服务。贯彻落实《山东省经济开发区条例》,赋予开发区管理机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推动开发区健康发展。
(三)完善政策促进体系。分类完善商务发展的支持保障政策,重点支持流通新业态发展、提升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优化招商引资和走出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各市、县(区)遵循世贸规则和国家政策制定相应商务发展促进政策,放大国家和省级政策促进效应,推动形成国家、省和市(县)相互协调联动的商务促进政策体系。建立现代商务发展引导基金,对符合转型升级要求的内外贸投资项目给予基金投资支持。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调整资金使用方式,变事后补贴为事前引导,强化项目公开论证,增强资金使用绩效。加强商务、海关、国检、国税、金融部门协作,为企业提供通关、检验检疫、出口退税、外汇结算等优质服务。
(四)强化商务人才支撑。全面加强商务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并举,加强外语、管理、法律、经贸等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健全国际化人才服务体系,建立引进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在出入境和居留、配偶随迁、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快捷高效服务。提升本土人才国际化素质,鼓励省内高校加快培养通晓国际经贸规则的高级管理、财会、营销服务人才。配强商务部门、园区的领导班子,充实一批改革创新意识强、熟悉国际规则、精通外语的高素质干部。
(五)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各级商务部门要按照“事业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数字化”要求,细化目标,分解任务,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做好相关任务的实施工作。要加强年度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对主要指标应当设置年度目标,分阶段落实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评估,年度计划报告要分析本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认真做好中后期评估工作。健全与企业、公众的沟通机制,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监督。在本规划执行期间,根据商务发展实际,按程序对规划进行必要调整。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山东国际商务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山东国际商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