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目录>规划计划>年度计划
2016年全省商务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 2016- 01- 19 信息来源:山东商务网
信息来源:山东商务网
浏览次数 字体:【

2016年全省商务工作要点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年商务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商务部工作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解决一批战略性、结构性、系统性问题,努力构建新体制、发展新模式、形成新格局、塑造新优势,战略上打持久战,战术上打歼灭战,推动全省商务稳定增长,调整结构,提高质量,转换动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主要工作目标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左右;货物进出口规模保持稳定,争取出口增长2%,服务贸易增长15%左右;实际到账外资增长5%以上;境外直接投资增长15%左右;对外承包劳务总体规模保持稳定。

    一、工作谋划更加注重战略取向,努力构建新体制、发展新模式、形成新格局、塑造新优势

    牢固树立战略意识和全局观念,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把握商务发展趋势,积极作为,创新发展,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开创商务发展新局面。

    1. 着力构建新体制。做好全省开放大会的筹备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研究谋划加快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政策措施,推动出台关于加快扩大对外开放的意见,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把握国家赋予我省先行先试的机会,深入推进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大平台”申建创建,全力做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试点、青岛市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两项试点”工作,通过国家级的开放平台、重大举措,先行先试、引领发展。

    2. 加快发展新模式。进一步创新思维,打开路径,加快商务发展动力转换。以互联网思维推进流通体制改革,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市场对接方式,跨界拓展增值服务,以商业模式创新形成流通业发展新动力。通过本土培育、龙头引进等方式,加快发展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跨境电商、海外仓、市场采购模式等新兴贸易业态,培育外贸新的增长点。做好典型经验的总结和宣传推广,鼓励商务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探索形成更加多元的发展模式。

    3. 推动形成新格局。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投资贸易相结合、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发挥好我省东中西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支持相关市对接和融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支持东部地区提升发展层次,支持中西部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找准定位、做好结合,“一市一策”,省市联动共同突破,形成多极带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4. 全力塑造新优势。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着眼国际接轨、国民待遇,适应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变化,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影响商务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政策性障碍,立足实际,客观务实,提升完善。认真总结外贸稳增长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形成机制固化下来,为全面推进工作提供机制保障。

    二、内贸流通更加注重模式创新,提升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

    深入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加快产业融合、行业融合、业态融合、线上线下融合,进一步增强商贸流通对引导生产、扩大消费、吸纳就业、惠及民生的重要作用。

    5.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商务部《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研究出台加快我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和规范提升电子商务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和转型升级,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发挥好电子商务领导小组作用,建立部门共同促进机制,突出示范引领、园区创建、品牌培育、人才培训等重点工作,加强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营造良好发展氛围。落实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中国质造”项目和淘宝大学等培训项目合作,开展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培训。组织召开全省农村电商现场经验交流会。

    6. 推动市场转型升级。科学谋划全省流通节点城市布局,继续推进设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修编和县级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县城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农村乡镇商贸中心建设,打造一批现代流通示范镇。推动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引导传统批发市场向电子商务园区及物流园区转型,管理主体向综合服务企业转型,经营主体向供应链企业转型。继续推进全国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试点工作,推动潍坊、临沂加快试点项目建设。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会展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健全会展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机制,建立品牌展会培育体系,规范党政机关境内举办展会活动。

    7. 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加快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实施“1321工程”,在全省创建1个国家级、3个省级智慧物流配送示范城市,培育20个智慧物流配送示范基地(园区),打造100个智慧物流配送示范企业,重点支持专业化物流信息平台发展,提高物流配送、仓储管理效率。加强商贸物流标准化建设,抓好标准化托盘应用与推广,探索蔬果周转箱标准化工作,筹建山东省商贸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扩大城市共同配送试点范围,新增6个省级共同配送试点城市,充实试点内容,提高试点层次。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推进生鲜农产品交易中心、物流分拨中心和低温配送中心建设。开展智慧商场创建,支持零售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数字化改造,发展全渠道流通。推动规模以上商贸流通企业规范改制。

    8. 提升社区便民服务水平。开展社区智慧便利店示范区创建工作,支持连锁便利店企业强化信息管理、电子结算、供应链体系建设,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加快建设“互联网+便利店”,加载快餐、生鲜、洗衣、缴费、快递、社区配送等便民服务功能,年内建设300个“互联网+便利店(宅店)”示范店,争取在全省打造一批示范区,实现社区便民服务全覆盖。指导各市将社区便民菜市场列入政府民生项目,在全省改造提升100个标准化菜市场。鼓励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流通企业共建线上订单系统和社区销售点,探索“基地连锁”+“社区直供”流通模式,解决生鲜农产品配送最后100米问题。制定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意见。

    三、扩大消费更加注重品质引领,强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以满足新常态消费需求为出发点,重点抓好品质消费和信用消费两个方面,推动消费升级,释放消费潜力。

    9. 提高服务消费品质。围绕信息消费、休闲旅游消费、教育文化体育消费、养老家政消费等热点,积极开发满足大众消费的服务产品,创新生活服务业供给,大力拓展新型服务消费。加强全省家政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力争2016年底完成省市两级已建成公益信息平台对接,实施家政服务标准化工程。编制鲁菜发展规划,开展鲁菜名师名菜名店网上推广活动。建设餐饮与住宿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完善行业自律、调研、统计、标准化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研究建立保护和促进老字号振兴发展的支持体系。引导拍卖、典当、融资租赁行业健康发展。继续办好泰山商务论坛。

    10. 净化消费市场环境。研究起草贯彻国发[2015]49号文件的意见,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稳步推进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做好烟台、威海肉菜流通追溯项目和中药材追溯项目验收,推动淄博、临沂加快肉菜流通追溯项目建设进度,加强试点项目典型经验的推广宣传,积极探索流通追溯向其他领域延伸、与其他追溯体系对接。充分发挥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围绕重点商品、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推动全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深化开展。加强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做好直销行业规范管理工作。出台规范二手车行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山东省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规范》,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11. 丰富消费促进活动。继续开展消费促进月活动,通过统一宣传方案、统一形象设计、统一诚信监督反馈、统一效果评估,扩大消费促进活动整体效果。大力开展“鲁货天下行”为主题的“齐鲁电商节”等网络促销活动。鼓励各地在第三方平台运营地方特色馆,扩大鲁货网络销售。加强市场运行管理,以省级大数据平台建设为重点,做好样本企业结构优化调整、现有队伍的业务培训和绩效考核、数据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呈现,提升运行监测水平。加强应急保供体系建设,做好建立健全物资供应体系、预测预警体系和全省系统平台等工作。

    四、对外贸易更加注重业态拓展,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

    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目标,坚持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加强贸易与产业的结合、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内贸与外贸的融合,挖掘外贸增长潜力,培育新的发展动力。

    12. 推动外贸优进优出。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三自三高”产品出口。出台加快培育国际自主品牌的实施意见,支持企业在境外开展商标注册、体系认证和专利注册,引导企业到境外收购和租用、兼并国际品牌。建立境外山东品牌联盟,加大品牌海外推介力度。深入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建设,开展“示范区标准化基地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机遇,通过工程承包、境外投资、援外项目等方式,推动我省轨道交通、石油装备、海工装备、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等装备制造业扩大出口。完善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加强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稳定资源性产品进口,支持地方炼油企业争取原油进口、使用资质和配额,建立山东国际原油采购中心。加强进口商品展示展销中心建设,支持口岸城市增设进境免税店,扩大一般消费品进口。出台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加工贸易向委托设计制造、自主品牌加工转型。推动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落实原油、棉花加工贸易政策,引导富士康等加工贸易大户调整产品结构,实现转型升级。

    13. 创新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境外百展市场开拓计划,推动出口市场结构从传统市场为主向多元化市场转变。集中办好日本大阪中国山东出口商品展、中国(山东)品牌产品中东欧展、南美(巴西)山东出口商品展览会、尼日利亚中国商品展等6个自办展。采取“整合资源、整体推介、错位融合、抱团出海”产业链组展模式,推动装备制造出口。利用“互联网+产业集群”模式,建立山东品牌产品网上展示中心。建立我省重点展会高端采购商联系服务机制。在重点国家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山东产品展销中心、商贸物流园区。加强自贸区政策宣讲和培训,引导企业用好关税减免、原产地政策,扩大自贸区份额。加大外贸主体培育和指导服务,争取80%以上的备案企业开展实际外贸活动。

    14. 提升服务贸易战略地位。巩固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出口领域的规模优势,培育运输、通信、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发展,积极推动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服务出口,加强中医药、体育、餐饮等特色服务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分行业培育十大领军企业和十大知名品牌群体,建设十个服务贸易示范城市和十个特色园区,推动服务贸易在十大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支持青岛、烟台申报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推动青岛、济南、烟台、威海等创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建立山东省服务贸易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实施意见,建立服务贸易发展考核体系。在平台建设、市场开拓、海外并购、国际认证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大对服务贸易示范城市、特色基地、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的支持力度。

    15. 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大力培育内外贸结合市场,加快推进临沂商城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具备条件的地方争取国家市场采购贸易试点;认定一批省级内外贸结合市场,加快推进即墨国际商贸城、烟台三站市场、威海韩国商品交易中心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引进国内外知名零售商、连锁品牌设立运营总部、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订单生产中心,发展商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具备条件的流通企业整合进口和国内流通业务,开展国外品牌经营代理。布局一批离境退税定点商店。培育一批省级进口商品交易市场,支持有条件的市建立全国性保税仓储中心。整合各类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统一规范市场交易规则,探索建立介于现货和期货之间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16. 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提升省级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功能,东部地区重点培育10家出口过亿美元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中西部地区重点发展特色型、区域型、专业化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带动中小微和“未开壶”企业出口。升级“互联网+外贸”,实现跨境电商“信息、信保、服务、物流、金融”等环节闭环交易,集中打造一批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跨境电商产业聚集区和公共海外仓。支持青岛开展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试点,建立信息共享、风险防控、统计监测、信用评价、智能物流、金融服务六大体系,支持烟台、威海等有条件的市复制试点经验。组建山东省跨境电商协会。建立外贸新业态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加强政策衔接和信息沟通。

    17. 加强外贸风险预警和防范。发挥好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密切与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联络,加强案情通报,扩大信息交流,共同做好贸易摩擦应对工作。充实完善山东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信息服务网,及时更新进出口公平贸易相关预警动态信息,提高时效性和针对性。密切关注钢铁、轮胎、化工等重点领域,做好重大案件应对。引导我省受国外进口产品冲击严重的企业用好贸易救济措施,保护自身利益,维护产业安全。加强贸易救济措施效果跟踪,对我省涉案企业、涉案产品进行跟踪调查,确保贸易救济措施效果。

    五、招商引资更加注重主体提升,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效益

    转变招商理念,创新招商方式,优化营商环境,坚持以项目为中心,以引进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为主线,以国家战略实施为动力,努力实现大规模高水平利用外资。

    18. 强化对世界500强招商。落实《山东省深化与世界500强合作行动方案》,完善招引世界500和行业领军企业的体制机制,形成招引500强的整体合力。建立利用世界500强投资项目定期调度通报制度,组织开展500强项目现场观摩活动,研究出台引进500强项目的奖励激励措施,营造更加浓厚的招商引资氛围。建立世界500强公司和行业领军企业目标客户库、重点载体库、重点招商项目库,发掘项目信息和合作契合点。全年力争引进500强项目40个以上,推动利用欧美外资实现新突破。

    19. 创新外商投资促进机制。深化省政府与新加坡贸工部、香港贸发局等政府机构的合作机制,务实发挥与三菱企业集团、华润集团、三井物产、伊藤忠、西门子、现代汽车、德勤等的战略合作关系招商平台作用,深入发掘畅通投资信息和客商推介交流渠道。健全完善省市专门投资推广机构,对重点项目实行专业投资顾问招商、定制式招商。构建山东一体化招商服务平台,开展从招商到安商全过程各环节投资促进工作。推动成立全省招商机构联盟,形成全省上下联动、快速反应的招商网络。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人才团队和商业模式的引进工作。

    20. 办好重大经贸促进活动。举办欧洲、日韩重点经贸活动。创新举办香港山东周以及“未来建设、建设未来”香港城镇化推广活动,推动鲁港在基础设施、金融、物流、国企改革、品牌创意等领域的合作。组织实施中韩部省合作机制、新加坡-山东经贸理事会、山东-香港贸发局联席会议、中美省州合作、山东-巴伐利亚经贸合作机制等交流活动。举办2016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山东之夜”投资推介活动,争取全年对接洽谈100家左右世界500强企业。

    21. 深入推进产业招商。聚焦我省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加强与产业部门和行业组织的联系,在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电动汽车、新材料、现代医药、节能环保、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健康养老、食品等十大领域实施定向突破。与德勤等国际知名咨询机构合作,共同开展重点产业策划研究,为重点产业招商提供专业化咨询服务。发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利用外资并购、融资租赁、基金股权投资等有效方式,与国外知名企业开展资本对接、品牌对接、技术对接、渠道对接。制定促进外资总部发展的专项政策,大力引进500强企业的地区总部、财务中心、研发中心、营运中心等功能性机构。

    22. 全面提升与韩国合作水平。抓住中韩自贸协定正式实施机遇,用好与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经贸合作会商机制,举办省部间第一次交流会议,推动山东与韩国重点合作事项。按照省委省政府支持中韩(烟台)产业园建设和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支持各市中韩特色园区加快发展。加强中韩金融合作五项试点政策的宣讲,放大中韩金融试点效应,争取由我省发起设立中韩投资合作基金,与韩国金融投资协会举办“山东省-韩国金融合作论坛”。创新举办中韩产业合作论坛、第五届韩国(济南)商品博览会暨中韩跨境电子商务和物流合作论坛。抓住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加快推进的机遇,强化与日本工商界的务实合作。

    23.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借鉴上海、广东、福建、天津自贸试验区经验,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提高投资便利化水平。围绕负面清单制度、事中事后监管等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举措,创新外商投资企业管理和服务新方式。进一步提升外商投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载体功能,联通融合网上审批、联合年报等相关外商投资管理服务系统数据,探索“数据+信息+管理”的“大数据”管理模式。创建多语种的“投资山东网”,策划山东招商品牌和标识,设立微信招商公众平台,强化我省投资环境宣传和项目推广。全面深化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大使”制度,促进外商增资扩股。

    六、对外投资合作更加注重战略对接,提升国际化水平

    实施新时期走出去战略,不断优化全球产业链布局,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全球资源配置能力、风险防范能力,提升对外投资、承包劳务的质量和效益。

    24. 加快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按照深耕周边、提升欧美、巩固非洲、拓展拉美、突出“一带一路”总体布局,推动企业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竞争能力。重点推动纺织服装、氧化铝、建材、化工、工程机械、电子家电、农机、橡胶轮胎等优势和富余产能境外转移,选准目标市场,建立生产装配、服务基地和研发中心,带动大型成套设备、产业标准及上下游服务出口,实现从产品输出向产业输出转变。深化境外能源资源开发和农业合作,开展铝土矿、铜矿、钾盐、橡胶、林业、渔业、粮食、棉花等资源深加工,有效提高资源保障水平。

    25. 加快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在条件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建设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园区,重点支持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农业产业、商贸物流、研发创新等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推动企业抱团式、集群式、配套式走出去。大力培育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开展境外园区招商工作,发挥境外园区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申报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

    26. 积极参与海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省内电力、房建、交通、石化、通讯等领域企业充分利用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多双边金融合作及优惠政策,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及拉美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重点项目建设。引导企业通过投资、参股、并购当地企业等方式逐步开拓欧美发达国家工程市场。鼓励企业探索BOTPPP、“建营一体化”等新模式。深化央企合作,建立行业联盟,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向项目融资、设计咨询、运营服务等价值链高端拓展。积极推荐我省企业承担国家重大援外项目。

    27. 大力发展高端劳务。抓好日本、新加坡等传统外派市场,稳定外派规模。创新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发展模式,积极推动“企业进平台、平台进院校”,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通过“互联网+外派劳务”网络平台,实现外派项目和劳务人员的即时有效对接。研究高端劳务市场政策和需求,大力开拓欧洲、澳大利亚、日本、中东地区护士护理、中餐厨师、中文教师、高级技工等中高端劳务市场,逐步建立高端劳务培育基地,继续开展促进技能型大中专毕业生海外就业活动。强化外派人员跟踪管理和服务,引导掌握先进管理经验和高级技能的劳务人员回国创业。

    28. 加快健全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走出去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不断增强讯息发布、统计分析、项目合作、风险预警等服务功能。建立常态化投资促进机制,重点突出“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组织企业内引外联开展投资合作促进活动。夯实银企合作机制,全面深化与银行、投行、基金、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合作,推动建立山东省走出去股权投资基金,支持企业与金融机构探索联合投资的新路子。健全境外风险防范机制,发挥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确保企业安全高效走出去。进一步提高综合服务水平,邀请商务部研究院、安永等国内外研究机构、中介机构专家为基层企业提供培训、咨询、评估等服务。

    七、开发区更加注重功能再造,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为主题,树立发展新理念,探索发展新模式,培育发展新优势,推动开发区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

    29.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开展自贸试验区经验复制推广工作总结评估和通报,推动自贸试验区改革成果在我省率先落地。总结评估12家试点开发区经验做法,对成熟的创新成果适时在全省推广。再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开发区开展试点,在市场化开发运营、优化整合、园区共建、产城融合、向综合功能区转型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经济开发区立法进程,促进开发区建设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建好用好开发区网络管理平台。完善开发区综合评价机制,实施动态管理,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对综合排名后十位的实行黄牌警告,对连续两年考核后三位的实行退出。

    30. 打造服务功能载体。围绕满足投资者、生产者、创业者对宜居、宜业、宜创服务的新需求,实施营商环境提升工程。引导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优化配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完善生产性服务功能和生活性服务功能,推动具备条件的开发区向综合功能区转型。支持开发区完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研发创新、检验检测、仓储物流、实训基地等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引进专业运营商加快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专业载体建设,引入融资、法律、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等专业服务机构,创建10家创新创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31.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围绕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创新服务链,实施产业集群培育行动计划,瞄准主导产业集群缺项开展定向招商,培育壮大一批高端产业,重点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对接《中国制造2025》,推动产业发展向微笑曲线两端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实施开发区人力资源提升计划,建设适应开发区发展要求的管理人才队伍、专业化人才队伍和职业化技能人才队伍,形成高端人才聚集高地。

    32. 推进特色品牌园区发展。加强与中国开发区协会等智库合作,发挥好山东开发区协会的服务职能。围绕突出产业特色、国别特色、发展特色,引导开发区走差异化发展路子,向专业化、高端化、生态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经济开发区。开展特色品牌园区课题研究。总结推广中德生态园等省内10个园区建设典型经验,观摩学习苏州工业园、天津开发区等国内先进园区经验做法,创建一批标志性、示范性的高端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壮大一批国别特色园区。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中韩、中澳等自贸区建设机遇,探索新的园区国际合作模式。整合优化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支持有条件的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探讨东西部开发区共建模式和支持政策。

    八、机关建设更加注重严实要求,加快转变工作指导方式

    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进一步加强商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在打基础练内功、建机制聚合力、抓落实见成效、转作风树新风上下功夫,为商务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制度保障。

    33. 按照“六个一”要求提升工作层次。每个主要业务处室应与1家智库建立密切联系,借助外脑谋划推动工作;建立1个数据平台,增强工作科学性和话语权;争取1个国家级试点,创造先行先试经验;推进1个创新性改革举措,体现走在前列的要求;树立1个国家级水平的典型,扩大山东商务工作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培育1个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丰富政府推动经济工作的路径和手段。

    34. 完善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工作机制。加强与省直部门、中央驻鲁单位、金融机构的联系,着眼全局明确角色定位,对牵头的工作高度负责勇于担当,对配合的工作找准位置服从大局,合力破解商务发展难题。加强与商务部的沟通,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动态,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密切与基层的联系,充分发挥市、县两级商务部门的积极性,使全省商务系统上下一盘棋、拧成一股绳,共同推动商务事业健康发展。

    35. 建立事业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数字化的督办体系。加强对全省商务工作要点的任务分解、责任落实和督导督查,细化工作措施,量化工作成效,确保各项工作有部署、有督查、有落实。积极对接国家战略,争取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试点、示范项目;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构建一批高层次的商务发展平台;贯彻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推出一批引领全国的改革举措;顺应商务发展趋势,谋划一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思路措施,为商务发展提供新动力。编制好“十三五”规划和各专项规划。

    36. 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氛围带头守纪律讲规矩,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央八项规定,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三严三实”要求切实加强机关思想、作风和廉政建设,加强对商务领域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督管理,确保勤政廉政。按照全省统一部署,进一步简政放权,依法行政。

 


山东商务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山东国际商务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山东国际商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