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70000004504951T/2013-0087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山东省商务厅 | 组配分类: | |
文件编号: | 成文日期: | 2013-09-03 | |
有效性: | 发文日期 | 2013-09-03 |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来到山东国际商务网“在线访谈”栏目做客的是威海市贸易办公室主任郭志刚同志。郭主任您好,欢迎您来到我们栏目。
【主持人】:今年以来,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我们采取哪些积极有效措施,推动商品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郭志刚主任】:确实,受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放缓、商品物价持续上涨以及促销费政策全面退出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我市居民消费动力明显不足,商品市场增速也明显回落,可以说,市场基本步入了中速增长的新时期。但是,国家扩大内需的大政方针没有变,消费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没有变,搞活流通对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意义也没有变。今年以来,威海市商贸流通行业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探索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全方位推动我市商品市场加快增长。上半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4.3亿元,同比增长13.1%。一是深入开展“满意消费惠万家”活动。抓住元旦、春节、五一、端午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了“迎新春欢乐购物节”、“精彩五月、休闲乐购”、“粽情夏日”等主题活动,上半年累计举办各类促销活动3100多场次,促销额达68亿元。二是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流通网络。上半年,韩国乐天百货、高区大润发等大型商业设施相继开业,市区“一主两副”的城市商业格局更加完善,有效满足了居民时尚消费需求。大力实施了“城乡流通网络提升工程”,上半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3496万元,新建改造“农家店”57处,社区便利店18处,确保了城乡居民放心消费、便利消费、实惠消费。三是进一步优化了农产品供应链条。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农超对接促进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建成运营了威海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完成了家家悦集团中央厨房主体工程。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完善经营设施,增设销售专区,不断增加对接品种、扩大对接规模。上半年,全市新增农产品销售专区24个,鲜活农产品直采直销规模达26亿元,提高了农产品现代流通水平,保障了食品安全。下一步,我们将抢抓仲秋、国庆、元旦等传统节日市场趋旺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完善城乡流通网络,拓展便民服务范围,适时举办中秋好礼汇、国庆休闲周、年货大酬宾等主题促销活动,放大消费叠加效应,促进消费更加稳健、更加快速增长。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了“城乡流通网络提升工程”,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这项工程主要内容和工作措施。
【郭志刚主任】:威海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以全域城市化带动市域一体化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新型城市化的过程对于商贸流通行业来说,就是统筹城乡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就是构筑城乡一体化网络的过程。可以这么说,城乡流通网络一体化发展是实现市域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市域一体化为城乡网络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我们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社区商业“双进”工程等多年积累的优势资源,提出在全市实施“城乡流通网络提升工程”,推动城乡流通网络由横向布点向纵向联线、区域成网转变,加快构筑起以主城区为龙头、以县城为中心、以镇村为节点的城乡流通网络体系。这项工程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政府工作报告》专门将“城乡流通网络提升工程”作为2013年市政府集中力量办好的12项民生实事之一,主要目标是全年新建改造农家店100处、社区便利店40处;启用威海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受益农户新增1.2万户。从今年年初开始,我们召开了全市城乡流通网络建设情况现场会,制定下发了《2013年“城乡流通网络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层层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加强了农家店的规划管理,引导连锁经营企业向社区多领域、多行业发展,推进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建设,进一步改善了社区消费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我们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要求,积极运用现代流通方式,进一步完善市场流通网络,打造宜居购物环境,把“城乡流通网络提升工程”建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群众满意的“民生工程”。一是培育壮大一批企业,推进流通主体一体化。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加强对全市15户重点批零售企业和批发市场的动态管理,进一步实施“项目带动”、“业态创新”和“品牌振兴”战略,推动家家悦集团、长江汇泉集团、威百集团等大型流通企业“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连锁经营能力和品牌营销能力,实现由城市中心向社区、由城市社区向农村镇村、由地区型企业向区域型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加快培育起在全市起骨干带动作用的流通企业集群,使他们成为开拓城乡市场的主力军。二是制订完善两级规划,推进网络布局一体化。要做精做细市区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修订《威海市区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5—2020年)》,紧扣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围绕双岛湾科技城、东部滨海新城、里口山风景名胜区三大重点区域的开发,进一步完善商业中心和商业街的功能,优化社区商业服务网点,规划建设一批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配套完善的商业网点体系,增强商务服务功能,提高辐射带动作用。要做深做实市县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加强对县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把荣成、文登、乳山三市作为市域一体化的重要节点,正确处理好发展新型流通业态与改造传统商业、大型商业网点建设与中小商业网点发展的关系,有序规划好网点数量、规模、档次和业态,加快区域对接和相向发展,切实做出特色,做出水平。三是倾力打造三级商圈,推进经营方式一体化。加快发展商业中心区。引导市级中心商业区按照“项目带动、品牌聚集、功能集成”的要求,改造提升传统百货业态,搬迁开发非商业设施,加快引进一批高端百货店、品牌专卖店和配套服务行业,打造传统特色和现代气息相结合的城市商业地标。结合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园区建设和重点区域开发,大力发展区域商业中心,规划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不断完善商圈集聚、辐射功能,提供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多种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继续推进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合理布局社区服务网点,发展邻里生活中心和社区购物中心,推进综合性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商贸流通企业采用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到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大众餐饮店等便民网点。支持家家悦集团等企业,利用中心厨房的配送功能,在社区超市、便利店开展“放心早餐”服务。鼓励各级政府出资购买一部分商业用房,用于支持社区菜市场、便利店、早餐店、家政服务点等商业网点建设,标准化改造农贸市场。建设家政服务网络中心,整合服务资源,为居民提供多元化家政服务。进一步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网络建设。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示范企业、示范店创建活动,加强“农家店”的规划管理,突出网络完善,突出质量提升,支持发展直营店,规范发展加盟店。加强与供销、邮政、电信等网络的结合,搭建农村商品信息化销售平台,整合农村流通供应链,完善“一网多用”功能,发展乡镇商贸服务中心,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鼓励工商联手,建设品牌商品生产基地,加快自有品牌研发,推广开发适合农村的专供产品,满足农民实惠消费需求。
【主持人】:经商务部批准,我市成为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这标志我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已经进入高起点启动、跨越式发展阶段。请介绍一下我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以及目前进展情况和下一步的打算。
【郭志刚主任】:成为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这既是上级领导特别是省商务厅对我市前一阶段工作的肯定,也为下步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对推动我市“生态立市”、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从去年下半年,市政府办公室就制定了《关于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意见》,成立了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发布了《威海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市县联动,政企协调;因地制宜,求实创新”的工作思路,组织动员各级各有关单位从基础工作入手,在规范整合提高现有再生资源回收渠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精心组织,合理布局,有序建设,逐步形成以社区(镇、村)标准化回收站(亭)为基础、统一流动回收车为补充、规范的分拣加工中心为骨干、区域回收集散市场为龙头、先进的信息化平台为支撑的现代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一是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设施建设。规划建设标准化回收站点550处,对流动回收人员进行整合收编统一管理。新建、改造6处标准化回收综合(专业)分拣加工中心,新建2处区域性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二是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具有再生资源回收信息交换、网上交易、价格发布、行业统计、企业备案查询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再生资源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实现再生资源产生单位、回收企业、管理部门的实时连接和信息共享。三是培育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鼓励相关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开展跨地区和所有制兼并重组,按照回收网点布局要求,通过收购、新建、加盟等方式,不断增加连锁回收站(亭)数量,并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开展诚信经营,打造回收行业知名品牌。四是推行多元化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建设规范化回收站点网络,改善服务质量。建立低效益资源回收奖励机制,依托流动回收车开展上门回收服务,开展“以旧换新”等业务。五是实施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制度。依托大专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对从业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及专业知识培训。建立再生资源从业人员资格证制度,推行回收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从今年上半年的工作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累计投入资金约2.15亿多元,整合改造标准化回收站点220处左右,新建社区回收亭52个,收编加盟流动回收450辆,整合流动人员500余名。建成分拣加工中心2处、回收利用基地1处,其余分拣加工中心和回收集散市场正在加快建设中。下一步,我们一是要突出社区回收网络这个重点。对现有符合布局要求的回收网点进行标准化改造,对不具备回收站改造或建设条件的区域,以及达不到配置标准的封闭小区,优先与物业管理设施结合,实行“一网多用”,必要时适度配备标准化回收亭。对走街串巷流动回收人员由体系建设承办企业继续进行整合收编,按照统一编号、标识、着装、培训、价格、计量、车辆进行统一管理。力争内年改造建设回收站亭300处以上,收编流动回收人员进行600余名,培训回收从业人员300-400人次。二是要抓住回收市场监管这个难点。争取尽快出台《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商务综合执法力量,组织公安、工商、城管、环保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分区划片进行拉网式检查,坚决取缔不符合规划布局、不具备回收经营条件的回收站点和没有纳入统一管理的流动回收人员,强化对回收站点的治安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经营行为,净化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要放大舆论宣传这个焦点。在日报、晚报等新闻媒体开设宣传专栏,宣传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联合房管物业、教育部门、社区居委会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再生资源回收进社区、进学校”系列宣传活动,为回收体系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推动回收体系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山东国际商务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山东国际商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