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再出发,上海自贸区一直在行动
发布时间:2019-09-06 阅读次数: 来源: 山东省商务厅
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创造了诸多“第一个吃螃蟹”的记录,发挥了领风气之先的作用。但是也要看到,目前上海的改革步伐还不够大,创新精神还不够足,市场活力还不够强,一些同志不求进取、安于现状,一些干部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一些人才甘当白领、不做老板,一些企业只找市长、不找市场,利益固化严重,体制机制滞后,路径依赖强劲,“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畸轻畸重,在许多领域正在丧失在全国的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再出发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在改革开放走到第40个年头的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今年首个工作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主持召开“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座谈会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指示要求,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不移做深做透改革开放这篇大文章,努力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以优异成绩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最近召开的“两会”上,李强同志再次发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召。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上述铿锵的话语、庄严的宣示,彰显强大的改革决心,昭示坚定的改革信念。上海要加强忧患意识,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时不我待地把改革开放再出发推向前进。
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
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是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从1978年出发,中国不仅以200多倍的经济增长带来“史诗般的进步”,而且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从农村联产承包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深圳特区创建到中国加入WTO,从开发开放浦东到自由贸易区建设,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沿海沿边开放到“一带一路”开发,我国改革开放一次次突破禁区、冲破禁锢、打破常规、革故鼎新。它所彰显的,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辉煌,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焕发,在人类现代化历程中证明“另一条道路是可能的”。
历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和关键一招,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无论对于全国还是对于上海,这个道理都一样。时下,我国正处在发展的新的十字路口,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对改革开放有所怀疑的杂音。在这个时刻,我们尤其要保持战略定力,高举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坚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再出发。回头路是走不通的,唯一的出路是继续前行。必须认识到,目前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并不是改革开放的逻辑结果,而恰恰是改革开放还不够所带来的。如果回到过去封闭僵化的老路,不但不能解决现在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会引发更多的社会冲突和震荡。面向未来,我们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
恩格斯说过,社会主义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40年来,正是以“经常变化和改革”的气魄,我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辉煌的前半程。进一步“长风破浪会有时”,顿一步“一篙松劲退千寻”。改革开放再出发,后半程的现代化之路,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社会主义的生死存亡,也事关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兴衰成败。
改革开放再出发要敢啃硬骨头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走过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面对的是更高起点上的艰难攀登。
“中国赢在了现在,但能否笑到最后还很难说,所有人都在观察,北京的改革决心有多大?”外国观察家的话难免尖刻,却也敏锐地触到了问题的关键:不进则退,当前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比40年前更大。好啃的肉都啃光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对于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不深化改革开放依然是死路一条,依然需要拿出党性和血性、拿出决心和信心、拿出朝气和锐气。整个国家如此,上海尤其如此。
当前改革开放再出发,就要敢于涉深水区、啃硬骨头,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打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目前尤其要突出制度供给,破除一些体制机制弊端,让市场的活力更澎湃。
改革开放再出发,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中。从改革开放的最初启动到再出发,以及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开放从1.0版向2.0版的升级,为此,要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目标、更好的方法来啃改革的硬骨头。
所谓更大的决心,就在于执政者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革自己的命,这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关键。必须正视的是,改革开放已经40年,全面深化改革也已过4年,在“再出发”的今天,如果一些硬骨头依然啃不动,就会动摇民众对改革的信心。因此,如何以“再出发”的决心和勇气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真正进行一场“刀刃向内”的革命,攸关改革功败垂成。
所谓更高的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把我国现代化从器物层面提升到制度层面的质的飞跃。这一目标定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旗帜和亮点。改革开放再出发,必须从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高度大力推进各项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更精准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铲除结构性肠梗阻,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所谓更好的方法,就是为了实现上述新的目标定位,不仅要切实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建制度等各个方面的改革,而且还要对各项改革措施加以系统集成。以往许多改革措施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相互打架,各自为政。改革开放再出发,就要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由此靠“摸着石头过河”已经不够了,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使两者能够有机统一。
勇做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桥头堡
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创造了诸多“第一个吃螃蟹”的记录,发挥了领风气之先的作用。但是也要看到,目前上海的改革步伐还不够大,创新精神还不够足,市场活力还不够强,一些同志不求进取、安于现状,一些干部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一些人才甘当白领、不做老板,一些企业只找市长、不找市场,利益固化严重,体制机制滞后,路径依赖强劲,“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畸轻畸重,在许多领域正在丧失在全国的竞争优势。改革开放再出发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改革开放再出发,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奋力实现“四个有新作为”,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正如总书记所期望的,要努力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上海要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当好标杆,对照最高标准、查找短板弱项,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作用,亮明我国向世界全方位开放的鲜明态度。
当好排头兵、先行者,就要勇做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桥头堡,拿出当初那种敢为人先、敢为天下第一的创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我们目前在一些工作中,比较习惯于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即使某些改革创新也形成了“路径依赖”,这越来越成为瓶颈问题。为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勇于和善于做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
改革开放再出发,要有勇有谋,不仅敢想敢干,还要善作善成,求真务实,善于寻找社会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力戒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必须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各项措施的系统集成,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叠加效果,不断放大政策集成效应,做到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创新和发展融为一体、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双轮驱动、经济发展和党的建设协同推进,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不断增强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品牌。
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处理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关系,造就一大批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选准用好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优秀人才尤其是领导人才,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特别是要建立鼓励改革创新的容错纠错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为改革开放再出发创造良好的条件,奠定坚实的基础。(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