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十二五工作综述
“十二五”经济开发区工作综述
发布日期: 2016- 01- 14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

“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指导下,全省经济开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转方式调结构,着力在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中率先突破,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增创发展新优势。在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开放发展、产业集聚发展、绿色集约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以及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2014年,全省经济开发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分别占全省的52.5%、42.8%、60.2%、56.1%和56.9%,增幅分别高于全省1.9、6.9、1.3、0.4和0.7个百分点;当年净增就业岗位55万个,占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45.8%,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

 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2011年1月,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全面提升经济开发区发展水平的意见》(鲁办发[2011]1号),推动开发区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意见》确定在开发区开展体制机制创新试点,12家试点开发区重点从创新行政管理体制、项目审批机制、市场化开发运营机制、用人分配机制、综合执法机制等5个方面先行先试。按照“一手抓申办、一手抓复制”的思路,统筹推进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申建,加快复制推广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成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工作方案》(鲁政办发〔2015〕21号),明确具体任务、时间节点、可检验的成果形式和部门分工。建立了山东省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广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推动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成果在我省率先落地。积极整合优化现有开发区,促进开发区差异化发展。加快推进经济开发区立法进程,促进开发区依法规范发展。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十二五”开局之年,省政府相继召开全省经济开发区工作会议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观摩座谈会,推进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2015年8月,省政府召开全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座谈会,推动全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加快整合优化、转型升级。省委建立开发区发展重要情况通报制度,对各市开发区转型发展情况每半年进行一次通报。强化分类指导和典型引路,修订印发《山东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办法》,把创新能力、功能配套、行政效能、对外开放等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引导开发区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实施动态管理,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对综合排名后十位的实行黄牌警告。“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7家、 综合保税区2家,国家级经济园区达到24家。招远、德州、明水、胶州、聊城、滨州、威海临港开发区相继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潍坊、济南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临沂、东营综合保税区获批,我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数达到15家,其中,11家分布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达到9家,其中7家分布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形成了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类型多样、联动发展、各具特色的开发区发展格局。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省开发区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利用外资质量显著提升,成为外资企业聚集程度最高的区域,大型、高端外资投资项目纷纷落户。2014年,全省经济开发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577.3亿美元,增长4.7%。全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户均坐落在开发区,外贸进出口100强企业有83家在开发区。潍坊滨海、德州开发区获批为国家级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全省开发区实际到帐外资85.3亿美元,增长8.5%。世界500强企业在我省经济园区累计投资421个项目。2014年,全省经济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182.7亿元,增长13.9%。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53亿元,增长17.1%,占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42.8%,比“十一五”末提高10.1个百分点。开发区对所在地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成为当地经济最主要的增长点。

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呈现新亮点。青岛中德生态园建设加快突进,中德双边建立司局级定期会晤机制,先后召开三次工作组会议,稳步推进中德生态园运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引进生态型、高能效型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着力建设生态型、智能型、开放型的中德两国利益共同体,建设工业4.0示范区,打造中德两国合作典范项目。日照国际海洋城、东营中美清洁能源合作产业园建设进展顺利。抢抓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署带来的机遇,推动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中韩产业园加快规划建设。省政府建立了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中韩(烟台)产业园联席会议制度。2015年10月24日,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中韩(烟台)产业园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推动“两国双园”模式合作建设中韩产业园。一批高新技术、医疗、文化产业的优质项目纷纷落户。中韩(烟台)产业园现代汽车(中国)研发中心基本建成,总投资5.9亿美元的6个后续韩资项目顺利签约。烟台华安集团和韩国企业联合会共同出资20亿美元规划建设中韩信息产业园。

产业聚集效应凸显。开发区着力引进高端制造业龙头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效应不断显现。现代汽车新能源研发中心、耐克森阳谷新日辉电缆有限公司、乐金显示、富士康系列项目、北汽集团滨州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中国电信集团山东省信息产业服务基地、道依茨发动机(山东)有限公司等一批高端优质项目落户开发区。推动原有优势项目增资扩股,培育壮大了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及家电、石油化工、船舶制造、海洋工程、金属材料、纺织服装、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保税物流、服务外包等产业集群。截至2014年底,全省经济园区已形成百亿级以上产业集群109个,其中千亿级产业集群3个,500亿级产业集群14个,300亿级产业集群35个。青岛、烟台、淄博、明水、德州、临沂、龙口、阳谷、即墨、东营胜利、平度等11个开发区创建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创新引领作用增强。开发区建成了一批科技研发创新平台,目前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8个,院士工作站1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130个。台湾鸿富泰、韩国LG、韩国现代汽车、日本锦筑食品、朗讯科技、三星造船等跨国公司建立了研发中心。烟台、淄博经济开发区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青岛、烟台、东营开发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2014年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值占总产值比重达到35.3%。

生态集约建设成效明显。开发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从粗放型增长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全省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分别为5079.5万元/公顷、3776.4万元/公顷(338.6万元/亩、 251.7万元/亩),工业用地税收产出强度为413.6万元/公顷、272.7万元/公顷,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综合容积率为0.71和0.61,比2011年提高8个和18个百分点;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分别为0.74和0.67,比2011年提高,6个和16个百分点,集约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省商务厅、环保厅、科技厅加强对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的全方位指导,开发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项目,发展低碳经济和新能源产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临沂、日照开发区获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园区。全省已批准设立和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9家、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14家。

新型城镇化的动力引擎作用增强。开发区在建立和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创新,致力打造功能特色突出、发展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创的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区。青岛、烟台、东营、滨州、临沂开发区等一大批开发区走出了以大开发、大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的路子。截至2014年底,开发区内实有注册企业达到17.3万家,从业人员达到975.2万人,当年净增就业岗位55万个,占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45.8%。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失地农民安置、农民工进城以及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等营造了广阔的空间。

“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开发区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我省开发区普遍存在载体服务功能不强、产业链条不长、园区特色不鲜明、产业层次不高、土地集约水平低、对外开放程度低、体制机制活力不足、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过去主要依靠优惠政策和低成本要素扩张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新要求。下一步,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探索新模式,培育新动力,塑造新优势,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实现由速度数量向质量特色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努力把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全省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引领区,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的示范区,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为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发挥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山东商务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山东国际商务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山东国际商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