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商务厅

央广网丨创新驱动烟台自贸片区“蝶变”

发布时间:2024-11-01 阅读次数: 74 来源: 央广网

原文链接:创新驱动烟台自贸片区“蝶变”

海关关员对外贸商品车进行查验(曲衍霖 摄)

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以下简称:烟台自贸片区)于2019年8月26日获批设立,涵盖烟台开发区、中韩产业园、综合保税区三个国家级园区,同时叠加黄渤海新区、国际招商产业园、中日产业园等省级政策优势。5年来,烟台海关立足工作职责,充分发挥烟台自贸片区的要素禀赋和特色优势,深化推动多项制度创新,不断赋能产业发展,持续促进烟台自贸片区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有效提升,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批次检验”改革提高通关效率

9月3日,在办结海关通关手续后,烟台市金河保险粉厂有限公司生产的54吨“保险粉”,采取“批次检验”监管模式实现快速通关放行,顺利运往巴西。

“过去,产品在出口通关时100%需要逐批现场检验,因此我们往往在检验完后再租船订舱,难以保证时效。”该企业市场经营处处长张桂红说。

对此,烟台海关积极推动危险品“批次检验”模式改革试点落户烟台自贸片区,率先实施以“检验批”为单元的出口监管模式。该模式将同一生产商、同一工艺并且成分、组分、危险特性一致的危险品划分为一个“检验批”,检验合格后,企业后续的“申报批”可在审核单证后直接放行,大大提高通关时效。

“现在‘检验批’只需要对一个生产周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进行一次现场检验,后期即可随时申报、随时放行,验证放行批次可实现生产、申报、放行一个工作日内完成,平均检验周期至少缩短两个工作日。”张桂红表示,受益于“批次检验”模式改革,今年前8个月,企业出口量同比增长18.8%。

截至目前,烟台海关辖区已有7家危险品出口企业获批“批次检验”模式改革试点,海关作业时效提升90%。

税收制度创新助企降本增效

8月29日,在办结海关通关手续后,迪恩机床(中国)有限公司通过“关保通”模式申报进口的10套数控卧式车床快速通关放行,即将投入生产,实现了当天申报、当天放行。

“关保通”是烟台海关联烟台自贸片区在全国首创的“关地联动、担保增信、基金分险”关税担保通关便利化改革新模式。该模式下,企业依靠片区管委设立的担保风险补偿资金,可以免抵押、免保证金、免手续费“零成本”向银行或保险公司申请保函或保险单,凭“零成本”税款担保,在全国各海关进口货物时享受到“先放后税、汇总缴税”通关便利,实现了在降低企业通关成本、提升通关效率的同时,保障国家税款的绝对安全。

“以前办理2000万元的关税保函,需要占用对应金额的流动资金,并缴纳一定手续费。现在‘关保通’模式实施后,我们凭借银行出具的关税保函,可以实现‘零成本’快速通关。”迪恩机床(中国)有限公司关务部长苑永凤说。

“关保通”实施以来,烟台海关已为辖区企业办理17笔零成本保函3.96亿元,为519亿元进口货物办理“零成本”通关手续,盘活企业资金55亿元,节省企业成本约3000万元。

除了“关保通”外,烟台海关还联合烟台自贸片区建立“关税联动”机制,实施进口货物增值税“即申即退”新模式,全面提高进口货物税款退还办理效率。

“据测算,烟台预估有120家企业、200笔业务可通过税收制度创新模式受益。”烟台海关驻港口办事处税收征管科科长杨振雷说。

海铁联动打造商品车跨境物流综合体

在山东港口烟台港,经常会见到办结海关监管手续的国产商品车,搭乘中欧班列商品车专列,经阿拉山口口岸出境运往欧洲市场。

“以往,从烟台发运商品车至欧洲、中亚,通过海运方式,需要绕经地中海、黑海等港口卸船,再分拨至相应国家,全程需要45天左右。”山东港口烟台港生产调度中心主任助理李骏介绍,现在通过商品车专列载运集装箱方式出口,只需20天左右,节省了物流时间和成本。

烟台海关充分利用烟台自贸片区东连日韩、西接欧亚大陆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优势,支持港口打造全模式商品车跨境物流综合体,开展可折叠专用框架装载商品车出口,帮助企业缓解滚装运力不足难题,推出“中欧班列+中韩海上高速公路+多式联运”政策组合包,实现商品车一站式换乘和多种运输方式一站式换乘,助力烟台成为连接日韩与中亚、欧洲等地的商品车物流重要支点,以及沿黄省份商品车“出海口”和“中转站”。

“我们拥有16条商品车内外贸航线,可实现全球主要商品车码头全联通。”山东港口烟台港生产业务部副部长吴磊介绍,今年前8个月,烟台港完成外贸商品车发运34.8万辆,其中商品车国际转运业务规模位居全国首位。(曲俊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