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商务厅

海报新闻丨五载恰风华 自贸再出发丨 敢闯敢试 山东自贸试验区以“营商”促“商赢”

发布时间:2024-11-01 阅读次数: 85 来源: 海报新闻

原文链接:五载恰风华 自贸再出发丨 敢闯敢试 山东自贸试验区以“营商”促“商赢”

  编者按

  好风起、帆正扬,自2019年8月正式设立以来,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已走过五年历程。这五年,是山东自贸试验区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五年,是制度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开放高地效应持续放大的五年。五年间,119.98平方公里的山东自贸试验区从“跟着走”到“领着跑”,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赋能发展为目标,不断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开放创新。

  海报新闻记者 李玲玉 报道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最好的“梧桐树”、最大的“吸铁石”。

  勇为改革开放“排头兵”“试验田”,争做营商环境的“优等生”,五年来,山东自贸试验区敢破敢立敢闯敢试,在制度创新的层级提升、范围拓展和系统集成上不断探路前行,打造国际一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层级提升,审批更优化

  针对建设工程类资质共9大类、593小项,办理环节多、时限长的情况,青岛片区实施“产业用地一件事+规划审批告知承诺+标准图册”的审批改革新模式,将多套申请材料、申请表单优化整合为一套材料、一张表单,建筑企业项目立项到开工建设时间从100多个工作日压缩到7个工作日。

  一次次革故鼎新,一次次探寻营商环境“最优解”。五年来,山东自贸试验区不断把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提高到更高层面,推动现有各项制度规范更加完善。

  在商事制度领域,对企业变更登记审批流程进行优化再造。率先将企业变更登记业务审核由台前处理变为台后确认,将合规审查由后端审查变为预先审查,实现了企业变更登记审批业务流程再造。

  在工程项目审批制度领域,为工程建设信用监管制度建立开展创新探索。将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嵌入当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在项目审批中自动核查主体信用状况,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全生命周期信用监管。

  在贸易监管领域,率先探索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监管改革。探索“智慧监管”新模式,完善对接海关舱单管理系统的国际中转集拼监管软硬件建设,形成了舱单状态下无需报关的监管模式。

  范围拓展,助企更有首席深入

  “过去,产品在出口通关时100%要逐批现场检验,只能检验完后再租船,难以保证时效,现在,再不用为这个‘堵点’发愁了。”日前,烟台市金河保险粉厂生产的一批“保险粉”采取“批次检验”监管模式实现快速通关放行,该厂负责人高兴地说。

  烟台片区在承接全国危险品“批次检验”模式改革试点中,将同一生产商、同一工艺并且成分、组分、危险特性一致的危险品划分为一个“检验批”,检验合格后,企业后续的“申报批”可在审核单证后直接放行,大大提高通关时效。

  经营主体的诉求,就是改革的方向。五年来,山东自贸试验区围绕拓展业务范围、功能属性、应用场景等方面纵深推进改革创新,以好的制度助力企业完善经营链条、实现高质量发展。

  生产成本降低了——开展轮胎行业加工贸易单耗管理改革。推动玲珑轮胎参与轮胎行业加工贸易单耗管理改革试点,实行参数管理,企业在加工贸易账册核销前可以进行补充申报,单耗管理更简单更灵活,提升原料利用率,每年可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120万元。

  资金压力缓解了——探索海铁联运货物“全程联运提单”模式,全程联运提单替代海运提单成为控货凭证,企业可以根据需求使用提单进行质押和融资。

  服务能级提升了——突破传统“面对面”监管的空间限制,依托信息化智能终端,对符合条件的入境运输工具开展智慧电讯检疫,从船舶延伸到入境列车、货车。

  系统集成,服务更高效

  企业开办最短用时多久?济南片区给出的回答是:35分钟。

  济南片区把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全国首创区块链数字保险箱,为5万余企业和7万余个人建立专属“数字保险箱”,企业和群众办事无需线下提交纸质证明材料,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智能审批”“秒批秒办”。

  围绕企业开办、经营、退出全过程,山东自贸试验区开展系统全面的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改革,通过探索自然人股权变更登记“一网即办”、企业登记“智能表单”服务新模式,实现企业登记流程再造。

  凝聚合力破解贸易监管难题,山东自贸试验区搭建“链上自贸”保税展销平台,与海关监管系统、综合保税区卡口系统实现对接;实现“区、税、关、银”四方协同监管,对高信用企业出口海外仓实施退税“先行申请”+“金融服务”,提升企业出口退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