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日报丨“蓝色自贸”赋能海洋经济转型
发布时间:2024-11-01 阅读次数: 127 来源: 经济日报
“提网!”近日,生活在渤海湾海域的经海渔业深远海智能网箱平台中的首批600吨海水虹鳟鱼,经过7个月成长,进入收获期。
“这些智能网箱在国内属于首创型产品,既不属于船,也不属于普通养殖网箱,没有法规进行界定,登记确权非常难。”山东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张家瑜说,一个好的制度可以帮助完善产业链、助力企业快速发展。目前企业已经陆续投放8座深远海网箱,每年可收获鱼类6000吨以上。
为解决企业后顾之忧,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以下简称“烟台片区”)大力开展制度创新,在全国首次打通了海洋牧场的确权路径。围绕“一条鱼”养殖,烟台片区加快培育海工装备新业态,建立起“研发、确权、融资、增信、推广”集成创新链条,带动全市确权颁证数量、国家级海洋牧场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烟台片区自2019年8月31日设立以来,已走过五载春秋。五年来,烟台片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赋能发展为目标,既当“试验田”更当“高产田”,既当“测试场”更当“加速场”,把国家战略转化为区域发展的生动实践,一批又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新经验,从这里“奔”向全省乃至全国: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384项,其中,1项入选国务院改革试点经验,2项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2项被国务院自贸试验区部际联席会议简报刊发,2项入选国家部委自行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34项获国家部委认可推广、68项在全省复制推广,国家级创新成果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海洋,是烟台片区“最大特色”。设立以来,烟台片区立足资源禀赋,深入开展差异化探索。
全国首创海域资源要素配置新机制。海域使用权“进场交易”模式,推动经营性用海项目出让规模、比例均居全国第一,实现用海投资项目加速投用;海域立体分层确权改革,解决了海洋开发利用规模持续增长和海洋空间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办理海域使用面积3.6公顷;“用海一件事”集成式改革,节省用海项目审批时间50%以上。
全国首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新模式。全国首创入海排污口规范化“分级分类管理”新模式,改变了入海排污口长期无序的管理状态,创新经验入选国务院改革试点经验;全国率先实施“政企社科”四方联动增殖放流改革,带动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修复增加15%以上,被农业农村部批准为中韩联合增殖放流活动永久举办地。创新“蓝色海湾”增汇行动,相继落地全国首个区域性蓝碳评估中心、国际海洋碳汇产业组织、全国首单政策性海洋碳汇指数保险,“蓝碳经济”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入选山东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典型案例。
向海、向洋、向未来,烟台片区以创新破解发展瓶颈,带动烟台海洋经济总产值突破千亿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