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商务厅

“创新飞地”瞄准人才 科创“圆心”扩大协同发展“半径”

发布时间:2020-09-11 阅读次数: 482 来源: 烟台片区

创新开放作为烟台最重要的城市发展基因,如何加速对接科创资源,在人才抢夺战中抢占先机,让创新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烟台片区围绕创新发展,推出异地孵化模式,打造创新与产业衔接的发展模式:

一、科技异地孵化实现零的突破

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主动融入国际舞台,并且为全球顶尖人才的创新创业营造生态空间。为此,烟台自贸片区积极探索异地研发孵化,加快推进两地协同创新机制。近日,烟台(上海)科创离岸双向孵化基地在沪成立,成为山东自贸试验区在国内设立的首个离岸孵化平台,标志着烟台片区科技异地孵化迈出关键一步,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烟台(上海)科创离岸双向孵化基地,位于杨浦区湾谷科技园,是烟台片区与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的首个合作共建项目,一头连着烟台,一头牵着上海,开启了资源要素“双向开放”、产业科技“双向融合”的发展新模式,首期可容纳20个创业团队进驻。作为一个集项目孵化、人才集聚、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该基地采用上海、烟台“双基地”模式,构建起“创新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化落地”完整创业链条,致力成为链接长三角优质创新资源的桥头堡、展示烟台片区营商环境的会客厅、联结上海创造与烟台制造的枢纽节点,持续深化与上海在科技、人才、项目间的合作交流,实现“借梯登高”。

二、四大功能性平台扩大人才科创“半径”

烟台(上海)科创离岸双向孵化基地将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重点打造离岸孵化四大功能性平台,一边继续虹吸优质科创资源,一边放大富集资源的集聚效应,最终推动“才富”转化为烟台所用的生产力。借力上海创新资源溢出效应,打造科技成果异地孵化平台。对接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院所,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探索招才引智、借力创新、高企培育的新路径,打造专业性科技招商平台。发挥烟台、上海双基地优势,打造一体化联动服务平台。

三、推动科技成果从“象牙塔”走进“生产线”

烟台自贸片区揭牌一年来,持续强化创新引领,全面加强与“中科系”“高校系”“企业系”“国际系”的深度合作,规划布局了八角湾中央创新区、八角湾海洋经济创新区和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环东岛国际科教走廊等重大战略载体,累计与160余家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中科院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北师大分子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等28家高端研发机构落户,腾讯、华为、京东、紫光等互联网巨头云聚,建立了从创新策源、孵化育成到加速产业化的全周期、内生型科创生态,构筑起“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众智众创空间。

目前,烟台片区已初步构建起烟台(上海)科创离岸双向孵化基地和中加生物科技创新中心、中韩科创孵化合作基地、中俄海洋技术创新中心等异地离岸双向孵化模式,实现了依托该基地的“创新飞地”模式,补齐人才短板、增强创新优势,围绕“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将企业对接研发需求“最初一公里”,为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科研项目攻关等方面提供服务,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的“精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