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五周年建设情况发布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4-09-06 阅读次数: 来源:
陈琛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省商务厅副厅长,山东自贸办副主任王红女士;济南市副市长任广锋先生;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副书记、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青岛前湾综合保税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主任高善武先生;烟台市副市长梁勇先生,介绍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五周年建设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王红女士介绍有关情况。
王红
各位媒体朋友们:
下午好!
首先,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山东自贸试验区建设和发展的媒体朋友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就自贸试验区五周年建设情况及发展成果作简要介绍。
自2019年8月获批设立以来,山东自贸试验区已经走过了五年的征程。五年来,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总体方案112项试点任务已全部实施,深化改革创新方案实施率超过70%,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有效发挥了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
五年来,我们始终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落地一批引领性创新成果。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系统观念推进创新,从制度操作层面的流程优化再造到监管标准的创新,从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改革到特色优势产业全链条集成,不断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积极探索创新,2项改革试点经验、5项“最佳实践案例”在全国推广,制度创新成果数量居第五批自贸试验区前列。五年来,山东自贸试验区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新增市场主体年均分别增长17%、20.6%、15.8%;青岛港货物吞吐量超越新加坡港跃居全球第四,集装箱吞吐量超越釜山港、位居东北亚第一。
五年来,我们围绕赋能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生态。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趋势明显。比如,在赋能产业绿色化发展方面,济南片区推动智能装备城新型储能装备产业园建设,加强数字化赋能园区智慧化管理,打造新能源和数字化场景应用,落地洛克美森(济南)零碳智慧工厂项目,降低耗能48%、碳排放65%。比如,在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针对大宗商品行业面临货物难管控、融资成本高等问题,青岛片区率先推出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实现“仓储、贸易、金融与监管”的协同创新。目前已建成数字仓库7.8万平米,仓储管理成本降低近40%,提货效率提高约50%,企业融资成本降低3%-6%。再如,在赋能产业智能化升级方面,烟台片区加快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等推广应用,打造智能制造、光电传感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已培育出清科嘉机器人联合研究院、睿创微纳、艾迪精密等一批科创平台、上市公司、专精特新企业。
五年来,我们聚焦差别化定位,探索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模式。山东自贸试验区设立之初,就将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差异化探索的重中之重,扎实推进海洋经济政策集成改革和创新发展。比如,在强化产业政策供给方面,针对深远海大型智能网箱没有检验规范、无法确权颁证、融资难等实际问题,烟台片区从平台确权、金融保障深海养殖、活鱼装卸设备进口到活鱼装船运输等全环节实施一揽子制度创新。以经海渔业为例,已投产深远海智能网箱8座,年产量超过6000吨。比如,在提升海洋创新能力方面,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牵头组建山东省海洋信息智能处理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研制海洋大数据处理系统,着力破解透明海洋、蓝色生命、深蓝大脑等大科学问题。青岛片区建设世界规模最大海洋基因库,海洋生物基因组破译全球贡献度近30%,全国贡献度近50%。国际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BG136”完成一期临床。组建国际海洋基因组学联盟,目前已与国内外430余个科研院所开展1400多项合作。同时,我们注重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不断探索海洋生态修复新模式。烟台片区率先制定渔业增殖放流品种指南和标准流程,带动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修复增加15%以上、高营养层级生物资源量增加30%以上,被农业农村部批准为中韩联合增殖放流活动永久举办地。
五年来,我们不断深化联动创新,逐步释放自贸制度红利。立足“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主动加强区内外联动,持续释放制度创新溢出效应,助推形成协同联动、共同发展的格局。一是“东西联动”融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牵头成立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深化黄河流域社会信用、审批服务、知识产权、物流运输“四个一体化”合作机制,实现教育、民生、社保、人才等领域480项高频事项跨省通办。连续举办三届黄河流域跨境电商博览会,今年吸引超7.1万人次到场参观,专业采购商超1.3万家,实现经贸配对超5.3亿元。二是“南北联动”对接国家自贸港战略。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签署联动创新框架协议,在医养健康、国际贸易、海洋经济、跨境金融等领域达成系列合作事项。济南医疗机构与乐城医疗机构开展科室合作、检查结果互认,建立山东患者赴乐城先行区就诊绿色通道。启动共建“南繁北育”科学家工作站、现代海洋牧场联合开发等多个新项目。三是“产业联动”放大自贸溢出效应。以17个省级联动创新区为载体,聚焦医养健康、国际贸易、海洋经济三个产业,推动制度联动、政策互惠、平台共享,“农药跨境电商B2B出口模式、‘青威一港通’作业模式”等4项联动成果在全省推广。
下一步,山东自贸试验区将扎实推进深化改革创新方案140项试点任务,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首创性、集成式探索,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勇争先。
陈琛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中新社记者
刚刚介绍,山东自贸试验区成立五年来取得了丰硕的制度创新成果,请问这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助力全省经济发展情况如何?
王红
山东自贸试验区自2019年设立以来,锐意改革、不断探索,充分发挥引领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龙头、桥头堡作用,推出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截至目前,省级制度创新成果数量达183个,居第五批自贸试验区前列。这些成果的复制推广切实推动了全省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主体获得感显著增强。
在营商环境领域,山东自贸试验区探索并推广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一系列创新成果,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临沂市推进“拿地即开工、建成即使用”审批模式加快实施。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施“拿地即开工”项目357个,已完成审批143个,项目开工时间平均提前3个月。聊城市推行“独任审批师”制度打造“极简审批”模式,全面梳理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独任审批”事项由7项扩充至27项,进一步减少企业群众办事等候时间,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和群众办事体验。
在投资贸易便利化领域,通过复制推广系列创新成果,通关效率显著提高,出口退税更加便捷,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离岸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威海市“先放后检”等便利措施落地见效,港口作业流程持续优化,威海口岸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缩减为16.34小时、1.29小时,稳居全省前列。泰安市全面推广备案单证无纸化,其中使用税务机关购买单证备案无纸化软件服务进行单证备案的出口企业达400余户,占全部有退税申报企业户数的63%,办理退(免)税额占全市退(免)税额的86%,退税效率进一步提升。
在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域,通过复制推广一批系统性、集成性制度创新成果,为产业转型升级探索路径。济南市学习借鉴“云端研发”助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模式,强化科技型企业培育,2024年以来已组织线上和线下培训38场,近3000名企业代表参加。烟台市聚焦“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型海洋牧场新业态”等成果的推广应用。累计建设深远海养殖设施32座,打造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46处,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2处,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在金融开放创新领域,通过复制推广系列创新成果,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青岛市在复制推广过程中创新推出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专利权质押贷款保险,截至今年6月末,累计帮助941家企业获取低成本、低门槛贷款22.14亿元,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潍坊市学习借鉴“公积金租房贷服务模式”,创新推行惠民“信易贷”,让信息“多跑路”、职工“少跑腿”、银行“敢放贷”。截至目前,“信易贷”累计向全市11万余名职工发放优惠利率贷款242亿元,为职工节省利息支出4.5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复制推广工作,加强制度创新成果宣传,放大自贸溢出效应,推动全省共享自贸创新红利。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济南是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请问,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如何发挥片区“双区叠加”优势,探索金融领域创新,赋能经济发展?
任广锋
济南片区抢抓自贸试验区和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双区叠加”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优势,构建科创金融体系,推动“科创+金融+产业”不断向纵深发展,服务全市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今年1-7月份,济南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实现较快增长,其中,存款余额29176亿元,增长8.0%;贷款余额30872亿元,增长10.3%。截至目前,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61家,其中,科创板上市公司7家,保持全省首位。
一是创新科创金融服务体系。率先探索推出以专列科技信贷计划、专列统计核算、专列风险管理指标等“六专机制”为核心的科技金融机构建设指引和评价标准,增强科技金融专业服务和风险防控能力。引导驻济金融机构积极申设和发展各类科技金融机构,认定科技支行10家、科技金融事业部(专营部门)3家、科技金融特色机构9家。打造“海右”路演和“齐鲁企舞”路演投融资品牌,高频密集开展科技项目路演和产融对接活动,吸引社会资本支持科创企业发展。集聚私募基金管理机构186家,管理基金763只,管理规模1192亿元。
二是培育科创金融“硬核两极”。在金融资源和科创资源最为集聚的中央商务区(CBD)和中央科创区(CTD)培育两个科创金融增长极。在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科创金融主题园区,打造山东省科技金融增信服务平台、全省唯一的“四合一”(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和全国股转系统)资本市场服务山东基地,围绕“评、保、贷、投、易”五大环节,构建“1+6+N”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在中央科创区打造省级创业投资集聚区,建设“园区通”科创金融智慧服务平台,推行“园区+DVC(园区风险投资)”“链主企业+CVC(企业风险投资)”模式,推广“科创经纪人”机制,以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医药等行业为主赛道,打造“科技+金融”双核联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三是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创新“绿税贷”绿色融资新模式,发行服务器行业“绿色+科创”债券,创新利用国际组织资金联合社会资本设立规模100亿元的山东省绿色发展基金,撬动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创新推出“科融e贷”,解决技术评估难和人才评估难等困扰科创企业融资的关键瓶颈问题;推出“科创贷”服务模式,累计为134家科创企业配套授信10.14亿元。推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大数据赋能外贸融资新模式,创新“单一窗口+银行+担保”三方合作机制,实现贷中与贷后智能化管理。拓展NRA账户资金融通业务和医疗设备跨境融资租赁新模式,服务企业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常态化跨境融资业务。
下一步,济南片区将坚持创新引领,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培育形成科创金融发展新生态,加速金融资源集聚,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中宏网记者
青岛是我省外贸、外资规模最大的市,请问面对当前对外贸易新形势,青岛片区在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方面有什么规划?
高善武
青岛片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创建“区关港”等联动创新机制,深化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探索形成326项具有青岛特色的制度创新成果,“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等一批创新案例获国家和省级认可、推广,具有全国首创价值的创新举措占比5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制度创新赋能下,累计外贸进出口额突破8000亿元,年均增长22%;限上批发业销售额1.7万亿元,年均增长41%;吸引欧力士、伊藤忠、托克等72个世界500强中外投资项目入区发展,在营企业和纳税主体分别是成立前总量的3.2倍、2.9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达到44%,实现新增就业11.76万人,年均增长36.7%,以占全市0.46%的面积贡献4.7%的就业,持续提升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功能作用。
新征程上,青岛片区将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提升贸易投资能级。
一是在提升航运便利化水平上打头阵、当先锋。放大启运港退税政策效应,优化提升物流监管模式,推动港口功能向内陆延伸。争取以青岛港为国际中转港的沿海捎带业务,持续构建面向日韩、连接亚欧的贸易物流通道。积极争取开展黄河流域“一港通”等通关便利化改革,实施“智慧海关”、物流监管一体化等联动创新,进一步提升航运综合服务水平。
二是在提升港口服务能级上打头阵、当先锋。创建“人工智能+港口”示范区,以人工智能赋能港口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自动化码头三期及相关保税物流区域纳入青岛前湾综合保税区,实现港区自动化码头一体化运作。优化保税船供公共服务生态,进一步巩固东北亚航运枢纽地位。
三是在提升内外贸一体化上打头阵、当先锋。强化“离岸达”“易货达”、跨境电商综服平台等新型贸易服务平台功能,在离岸贸易数据验真、易货贸易流程规范、跨境电商生态优化等方面探索形成一批创新成果,推动航运贸易金融融合创新发展,高标准建成“航贸金”融合创新基地。建设西海岸国际能源自贸港,探索开展不同税号下生物柴油、低硫燃料油保税混兑业务,实施保税船用燃料供应综合服务,加快建设国际航行船舶绿色低碳燃料加注平台,打造万亿级贸易产业集群,构建形成内外贸一体的能源贸易新生态,进一步推动全省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凤凰网记者
自贸试验区是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去年,烟台成为山东第三个GDP过万亿的城市,请问烟台片区在服务高水平开放、赋能高质量发展方面,都采取了哪些举措?
梁勇
五年来,烟台片区坚持以制度创新赋能发展,推出高质量制度创新成果384项,集聚企业4万多家,落户世界500强项目140个,在全市千分之二的土地上创造了近1/3实际外资和近1/2外贸进出口,培育形成了“枢纽、科创、产业、便利、蓝色”五大自贸品牌。
一是塑强开放优势,培育“枢纽自贸”品牌。开展国际贸易全流程改革,“进出口货物知识产权状况预确认”等6项创新获海关总署备案,“关保通”等24项举措全省推广。加快推动自贸综保融合发展,游戏机等8种产品纳入全球保税维修目录,规模全省第一。建设矿产品保税混配中心,获批全国首个保税混铜试点,铜精矿混配量、混配铁矿日韩转口量全国第一。
二是打造创新生态,培育“科创自贸”品牌。率先成立国际人才集团,获批境外职业资格认可试点,集聚省级人才132人、国家级人才174人。建设中俄、中加、中韩等5家离岸创新孵化中心,落户清华大学、西交大研究院等46家高端研发机构。围绕科研设备“引进来”、高端技术“走出去”,创新“关税联动担保”“出口合同分割”,加快建设国家科技成果和国际技术转移转化示范区。
三是赋能经济发展,培育“产业自贸”品牌。以制度集成创新不断增强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资源要素配置功能,赋能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汽车及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型储能、特色半导体产业加快崛起。依托120多家金融机构、1620亿元基金集聚优势,首发信保贷、知识产权证券化等创新产品,试点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改革,做法全国推广。
四是优化营商环境,培育“便利自贸”品牌。获批“政务集成服务”标准化试点,“全随机评标新模式”入选黄河流域自贸联盟最佳实践案例。落户跨境税收服务联盟创新实践基地,获批14条试点任务。开展“信用+”改革,“一体化信用监管”举措入选国务院大督查激励事项,烟台在全国地级市信用状况监测排名中位居第一。
五是服务国家战略,培育“蓝色自贸”品牌。全国首创海域使用权“进场交易”新模式,开展海域立体分层确权试点,首推“用海一件事”集成改革。落户国际海洋碳汇产业组织,“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入选全省典型案例。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型海洋牧场新业态、入海排污口规范化“分级分类管理”新模式,分别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和国务院改革试点经验,被人民日报评价为“擦亮中国海洋自贸名片”。
站在五周年新起点,烟台片区将以更大力度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制度型开放、跨地域联动,努力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助力烟台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加速向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跃升。
经济导报记者
以制度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任务,请问烟台片区围绕培育化工新材料产业、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样板区”,做了哪些工作?
梁勇
烟台片区与烟台开发区、黄渤海新区战略叠加,集聚化工新材料骨干企业270多家、高端研发平台80多个,MDI、高端TFT液晶材料产能全球第一,2023年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立足省委省政府赋予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样板区”的战略定位,针对化工新材料产业政策卡点和制度瓶颈,烟台片区积极开展政策集成改革,加速向世界一流的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加速迈进。
一是聚焦源头管控,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承接“‘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国家试点,首创“大气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一体化清单”,建立协同管控“技术库”和“措施库”,有效提升企业环境管理效能。探索开展“碳足迹”核算管理,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率先完成200余种产品碳足迹核算,进一步提升企业应对欧盟碳关税能力。
二是聚焦过程优化,强化企业效能全面跃升。承接“化工园区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国家试点,构建新型审核管理体系,烟台化工产业园整体清洁生产水平由3级提升至2级,被工信部评为“绿色工业园区”。制定全省首个化工新材料企业“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改造标准,推动企业生产效能翻番增长,被省应急厅评为“三化”改造工作示范基地。
三是聚焦末端处置,强化污染防治模式创新。全省率先开展“无废集团”建设试点,有效破解工业固废处置方式单一、资源化水平不高等难题。探索推进“绿岛项目”试点,加快解决化工废水治理设施投资高、运维成本高等问题。开展“环保管家”“环境医院”试点,组建覆盖六大环保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联合体,创新推出环保治理一站式服务新模式,累计为100多家企业解决污染治理问题800多个。
四是聚焦资源配置,强化多元要素赋能加持。放宽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设立门槛,帮助化工企业实现境内外资金自由流转、规模超80亿元。落户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科研平台,引领化工新材料科技攻关。推出国家标准42项、行业标准24项,获批化工新材料领域全国唯一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围绕全链条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培育发展绿色贸易、强化绿色金融支持、建设绿色低碳化工园区等八个方面,制定40条集成改革举措,探索形成全方位促进化工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制度路径,努力输出“烟台方案”。
下步,烟台片区将坚持以深化改革开放驱动化工新材料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加速推动各类要素自由便捷流动,助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快崛起黄渤海南岸万亿级石化产业基地。
山东台综合广播记者
我们关注到,目前山东自贸试验区已经建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能否介绍一下青岛片区产业集群方面的情况?
高善武
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国家赋予青岛片区的重要使命任务之一。获批以来,我们坚持项目立区、产业强区,着力打造了智能家电、集成电路、基因与细胞3个千亩产业园区,施行“一园一策、一链一策”,形成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及路径。五年来,集聚规上工业企业175家,年产值规模超过839亿元,年均增长7.7%;研发投入超过30亿元,年均增长71.4%。
优势产业智能家电方面,现已落户整机生产项目9个,配套项目12个,完成投资约110亿元。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建成全国智能家电互联工厂最集聚的园区,全球首个磁悬浮中央空调、全球最大滚筒洗衣机、特大冰箱三个智能互联工厂相继入选世界经济论坛(WEF)案例,已建成首个“灯塔工厂”集聚区。二是开辟了水生态产业新赛道,已集聚8个产业项目,总投资约72亿元,这些水生态产业项目的集聚,将共同打造世界领先的水生态产业智能制造新高地。
新兴产业集成电路方面,建设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园,规划面积13550亩,主要采取“1+2”的发展布局,“1”是产业核心承载区,重点布局集成电路制造、设备、研发设计及封测等领域项目。“2”是人才及协同两大生产要素支撑区,其中,人才要素支撑区已开工建设超150万平方米,全国性的集成电路高端人才社区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初具规模;协同要素支撑区已建成面积48万平方米,提供研发、保税等协同发展功能。截至目前,产业园已集聚产业链上下游项目30个,完成投资580亿元,已形成从设计到材料、设备、制造再到封测、模组的全套产业链。计划到2025年,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突破1.2万人,建成中国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集聚高地。
未来产业基因与细胞方面,全面瞄准装备及原料生产、基因技术应用服务“两大方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转化“三箭齐发”,精准布局海洋生物解读、基因测序装备及试剂、分子生物育种、基因精准健康和合成生物等五大领域,打造的产业园区成功入选山东省未来产业集群、纳入青岛市基因与细胞产业核心区。目前,园区已引进华大智造、清原生物、国信制药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44家,总投资超120亿元,已初步形成从基础研究、科技研发到民生健康、高端装备、产业基金的生态圈。
下一步,青岛片区将做强做专产业链,做大做优产业园,再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的产业链项目,持续为建设制造强省、制造强国贡献青岛自贸力量。
新黄河记者
我们了解到,济南片区在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优势,请问自贸试验区在助力生物医药发展方面采取了什么举措?
任广锋
生物医药是济南片区重点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经过五年发展,已形成全国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截至2023年底,济南片区拥有齐鲁制药、福瑞达、宏济堂、银丰生物、华熙生物等各类生物医药企业超过4000家,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较2019年实现翻番,尤其是化学药、生物药均居全省第一位,20余个药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近50个制剂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透明质酸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一是数字化转型开拓新市场。建设互联网医保大健康平台,形成覆盖全省的“互联网+医保+医疗+医药”综合服务体系。创新中药(材)数字化发展模式,推动中药(材)交易统一大市场建设,打造山东互联网中药(材)交易中心,开展省际联盟中药(材)联采工作,服务全国15个省份。推出医疗数据开放共享模式,打通医保信息与商业保险、金融机构、大型企业的数据交换共享服务渠道。
二是服务平台建设注入新动能。建设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创新和监管服务大平台,打通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审评审批绿色通道。建设先进医疗技术临床转化产业服务平台,助力全球领先的生物人工肝项目顺利进入临床研究。建设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促进平台,出台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促进细胞治疗产业创新发展政策,推动细胞治疗领域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三是龙头企业创新实现新突破。坚持政策创新助力企业做大做强,推动透明质酸在食品领域应用,建设全球最大透明质酸生产基地,年销透明质酸300余吨,占世界透明质酸市场份额40%以上,全国份额70%以上。推动磐升生物成为世界上首个利用自体皮肤再生修复技术培育器官组织的企业。助力齐鲁制药突破大规模细胞培养的技术及设备瓶颈,建成国内最大规模单抗药物生产线。
四是中医药发展开辟新通道。创新“智慧中药房”全链条服务模式,打造“30分钟”智慧中药服务圈,让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吃中药”。构建备案制中医诊所发展新模式,开通医保申请绿色通道,降低中医诊所开办时间90%以上。跨区域协同建立鲁粤澳中医药出海发展模式,服务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和“借澳出海”,推动宏济堂、福胶集团等6家中医药企业在横琴、澳门注册,取得境外药品上市许可29种,产品销往14个国家和地区。
下一步,济南片区将锚定“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战略目标,聚焦加速创新药械审评审批、建强高端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前沿技术临床转化应用、拓展药械国际贸易通道、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赋能健康医疗数据应用等六大重点领域,开展更多首创性、集成式探索,全面提升产业服务水平。
- 上一篇:自贸奔腾,为高水平开放赋能
- 下一篇: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现场会在四川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