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商务厅

关于印发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第二期)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4-28 阅读次数: 来源: 山东省商务厅

各市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有关部门、单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指示批示要求,发挥典型案例引领示范作用,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落实,省发展改革委、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总工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竞赛活动,评选了一批典型案例。现将部分典型案例(第二期)印发给你们,供参考借鉴。

 

 

山东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3 年 4 月 28 日


首届山东省地质系统“黄河安澜”

应急技能岗位练兵活动

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省总工会 山东黄河河务局

一、案例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山东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提升全省地质系统职工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省总工会、山东黄河河务局、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联合开展首届全省地质系统“黄河安澜”应急技能岗位练兵活动。

二、经验做法

大河之治,始于安澜;安澜之首,源于练兵。近年来以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为主力军的山东省地质系统未雨绸缪,在“防”上下足功夫,在“练”上做深文章,联合有关部门,压紧压实各级责任,强化队伍物资保障,突出隐患排查处置,从严从实做好防汛各项工作,坚决筑牢安全度汛的“防护堤”。

(一)提高站位,扎实履行地质报国使命。一是立足于防,不打无准备之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汛未至,练兵先行。5 支省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申报、16 个地级市地质灾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种应急救援物资准备、应急救援措施落实、应急机制建立等,“黄河安澜”工作不能有丝毫的不足和纰漏,省地矿局按照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实战要求,积极备战、实战演练。二是立足于技,实现地质科技引领。山东省地质系统推动新技术手段和传统岗位技能练兵模式有机结合,为黄河安澜筑牢更坚实的屏障。在练兵过程中,使用无人机、无人船、地质雷达、三维建模等先进手段,为黄河防汛应急救援提供了快速、精准、科学的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二)真抓实干,打造应急救援“地质铁军”。一是党委班子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委高度重视今年黄河防汛工作,党委书记、局长张忠明和其他有关局领导多次就黄河防汛工作作出明确要求,并对山东省地质系统黄河安澜应急技能岗位练兵工作的后勤保障提供全力支持。二是立足于细,大力弘扬地质文化。“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许多人印象中,地质工作是粗犷的、荒凉的,其实地质工作环境风景如画、文化气息浓郁,“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更是地质文化的系统总结。

(三)众志成城,凝聚应急救援坚强合力。一是此次岗位练兵活动的三项应急技能均为全新操作规程。岗位练兵模拟了在黄河流域山东段某河段连降暴雨,防汛工作十分紧张的背景下,开展无人机应急测绘、无人船应急测绘、实时影像传输、快速精准三维建模、应急物探快速探查管涌、应急钻探快速处置险情等。二是部门联动产生巨大合力。此次的演练汇聚了来自全省地质系统(地矿、冶金、化工、建材、有色)从事测绘、物探及钻探及相关专业的 18 个单位 40 支队伍、196 名选手(含领队、技术指导 36 名)参与,为地质系统守护“黄河安澜”工作打开了新思路,开辟了新路径。

(四)科技赋能,提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在应急测绘练兵活动中,一是选用了中型无人测量船,可在灾情发生时迅速获取险工段侧扫声呐影像以及水下三维地形,为岸堤抢险、紧急打捞等应急作业提供直观、准确、可靠的水下空间信息;二是选用了多任务无人机应急救援系统,可根据现场情况安装不同的任务载荷,提供快速获取应急区域正射/倾斜影像,夜间照明,红外热成像人员搜救,水面漂浮物搜索,救生圈抛投,应急物资运输吊放等应急保障服务。在应急物探练兵活动中,一是选用 WGMD-9 分布式高密度电法系统,可通过分析视电阻率异常,准确有效圈定地下裂隙、不密实层等地质隐患;二是选用 ImpulseRadar CO1760 系列探地地质雷达,可现场快速圈定地下 0-10 米范围内孔洞、软弱层、不密实层等地质隐患,高效、精准确定坝体灾害隐患点。

三、主要成效

本次练兵充分展示了全省地质系统广大职工的技术优势和应急救援能力,是对劳动竞赛、应急救援形式和内容的一次创新创优,有效提升了守护“黄河安澜”的实战水平和业务能力,对于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应急救援队伍,为黄河安澜提供坚实的地质技术服务支撑,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山东地质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工作启示

(一)政治意义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山东重要指示要求,年初,省总工会印发关于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省地质工会制定关于贯彻落实《山东省总工会关于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具体措施,举办“黄河安澜”应急技能岗位练兵活动就是引领地质系统广大职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黄河国家战略上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二)规模层次高。作为此次“黄河安澜”应急技能岗位练兵活动的牵头部门,省总工会党组专题召开会议对此次岗位练兵活动进行研究部署,同时拿出 3 个“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对团体一等奖参赛队队长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激发了全省地质系统广大职工的练兵激情和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热情。省地矿局作为承办单位,局党委对整个活动的流程进行了精心的谋划、细致的部署,确保每个环节安全顺利。

(三)实战氛围浓。按照省总工会、省地矿局和山东黄河河务局有关领导要求,此次岗位练兵活动首先要突出实战,严防把此次活动搞成一次表演赛,活动组委会积极邀请相关厅局专家,对练兵活动实施的技术指标进行严格把关,着重在练兵内容、实战氛围上下功夫。


泰安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泰安市财政局

一、案例背景

泰安市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划分为泰山生态区和大汶河—东平湖生态区,科学部署地质环境、土地整治、水环境、生物多样性、监管能力建设 5 大类工程,67个项目(326 个子项目),概算投资 166.37 亿元。其中,泰山生态区共筛选 4 个项目,涵盖面积 574 平方公里;大汶河—东平湖生态区共筛选 63 个项目,涵盖面积 7188 平方公里。工程实施以来,泰安市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内在联系和生态规律,以泰山区域生态恢复为核心,围绕泰山—大汶河流域—东平湖生态恢复主线,紧扣华北平原生态屏障、南水北调东线国家战略工程供水安全主题,突出泰山历史文化特色传承,着力加快项目建设。截至目前,累计完成项目总投资 157.6 亿元,已超额完成国家三部委下达的绩效目标,共治理采煤塌陷地 9295.8 公顷;修复矿山 1584.5公顷;防治地质灾害 6 项(15 处);保护地质公园及地质遗迹 244.9 平方千米;整治土地 26968.4 公顷;新增耕地 4558.5公顷;新增湿地 712.76 公顷,大汶河、东平湖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区域省控及以上重点河流水质基本达到了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 100%,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标,试点区域内控制断面水质全部稳定达标。

二、经验做法

(一)聚合力、开新局,下好体制机制“先手棋”。泰安市高规格建立组织领导机构,成立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领导小组(总指挥部)及办公室,下设山、水、林草、田和东平湖五个分指挥部,以及追责问责、政法稳定、财政审计三个保障工作组。并且,为进一步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又成立城区项目指挥部、农村项目指挥部,与总指挥部办公室一道采取实体化运作,抽调专人集中办公,实行“挂图作战”“标旗推进”,构建起“1+5+3+2”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保障体系。各县市区、功能区也都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市上下形成了凝心聚力、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指方向、明路径,瞄准政策统筹“定盘星”。泰安市坚持上下统筹,部门协调,在落实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加大“自主动作”创新力度,凝聚政策合力,助推项目建设。一是纵向上,抓好上级政策落实落地。结合上级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文件精神,制发了工程实施意见以及项目管理、资金筹集、绩效评价等办法,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横向上,抓好部门政策统筹协调。将山水林田湖草项目纳入全市生态建设总体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和城乡一体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有效衔接,从资源要素保护与修复出发,系统梳理泰安生态本底,统筹城镇空间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山体、水域、面源污染、塌陷地、林草地等进行专题研究,合理布置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建设计划,构建起全市生态管控体系和生态建设体系。三是外围上,抓好监管政策靶向发力。全力抓好工程管理、资金使用等工作,更加精准地推动工程实施。比如,特聘 42 名各专业领域权威专家,对工程实施全过程进行宏观指导和现场具体指导,确保项目规范运作。

(三)激活力、增动力,点燃技术创新“助推器”。面对试点工程要素全、学科杂,实施困难多的实际,泰安市采取多要素融合修复、近自然生态修复、保护与发展协同修复等方式,坚持修山、治污、增绿、扩湿、整地并重,统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河湖、流域上下游及自然生态各要素,增强了生态系统循环能力。比如,城区 4 个污水厂通过扩容、提标改造,尾水水质全部由劣Ⅴ类提升到类Ⅳ类排放;潜流湿地建设中,全部采用复合垂直流工艺;后续污水处理厂全部配套潜流湿地;依托国家高分泰安中心,建立了涵盖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的数据库及成果可视化展示平台。

(四)定规矩、严程序,用好管理机制“指挥棒”。一方面,坚持“三合、三公”。坚持项目运行合理、合规、合法,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科学规范管理,确保项目在阳光下规范运行。比如,新泰市公开确定招标、设计、监理、审计服务机构,并从省市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对服务机构的项目承建能力进行综合评估,优中选优,确保了项目运行规范。另一方面,坚持“五制、五关”。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方案公示制、工程招标制、施工监理制、档案规范制等规章制度,严把立项评审关、生态论证关、组织实施关、竣工验收关、运行管护关,确保项目高质效推进。

(五)引资本、破难题,打好资金保障“攻坚战”。以政府“有形之手”握紧市场“无形之手”,放大资金“乘数效应”,蓄足一池“财政+基金+社会资本”的资金活水,着力破解资金筹集难题。一方面,基金撬动。为缓解县市区筹资难题,泰安市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采取“一县市区一基金”的方式开展资金筹集工作。全市组建基金 5 只,全部通过中国证监会基金业协会备案,总规模达 51 亿元,配套用于各区县项目建设。另一方面,PPP 模式推动。为吸引社会资本助力、推进泰城水生态环境治理,泰安市将三河、两网一库、一厂等 7 个项目,整合为 1 个泰城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PPP 项目。累计完成投资 43.1 亿元。

(六)考实绩、评压力,用好监督检查“放大镜”。一是纳入市级考核体系。市委、市政府将“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作为插旗项目,一体推进、一体调度、一体考核,挂图作战、标旗推进。二是严格绩效评价。严格执行绩效评价办法,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实行全过程绩效管理,每半年进行一次绩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前期准备、工程管理、资金管理、综合管理、项目绩效 5 个方面、27 项指标。评价采取百分制考核,设置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三是强化结果运用。严格考核奖惩,考评结果作为年度资金奖补、评先树优、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对项目推进快、建设标准高的县市区给予奖补;对项目进展缓慢、责任落实不力、问题整改不到位的取消奖补资格,并适时予以通报批评。

三、主要成效

治水,净化“水之源”。充分发挥湿地最大净化功能,改善大汶河及其支流水质,确保了大汶河流域水质稳定达到水功能区区划要求,切实保障了东平湖水质稳定达标。2020年,全年水环境质量指数及改善率分别列全省第 1 位和第 3 位。

增绿,保护“林之肺”。实施泰山森林生态资源安全保护、宁阳蟠龙山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工程,稳定和扩大泰山山区森林,开展引水上山工程,满足防火、生产生活、旅游服务等需求。建成“泰山古树健康监测系统”,动态保护古树名木 1.8 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25.47%,新增造林绿化面积 3.2 万亩。2021 年,泰安 PM2.5 年均浓度较 2017 年改善 25%,优良天数比例较 2017 年提高 9.9 个百分点,均创造了泰安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水平。

整田,增厚“田之肌”。通过土地整治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改善耕地配套设施,增加土地指标收益。比如,肥城市汶阳田整治项目,通过收转用治理模式,消除了面源污染,提升了土地质量,达到了“自古闻名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的美好愿景。再如,新泰市在提高耕地质量的基础上,打造了羊流惠美田园综合体、石莱“良心谷”茶、宫里长兴绿色蔬菜、采煤塌陷地光伏发电+设施农业等 4 大产业园。

净湖,调节“湖之肾”。东平湖省级生态渔业发展保护项目,通过环境综合整治,腾空水面 13 万亩,拆除网箱 7.5万架、网围 9 万亩,渔民减船 4541 艘,打造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第一无渔业养殖湖区;同时,通过增殖放流和湿地管理维护,进一步保护湖区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系统平衡。东平湖沿湖生态隔离带项目,通过建设绿色生态护岸,提高绿植覆盖面积,恢复沿湖植被和水生生物,实现水清、岸绿的近自然生态系统,东平湖Ш类水质达标稳定性显著提高。

四、工作启示

一是坚持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庞大、各元素相互交织的整体系统,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生态过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须打破行政区划、部门管理、行业管理和生态要素界限,成立专门、统一的领导机构,构建完善组织领导和协调保障体系,统筹考虑各要素保护需求,健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推进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综合治理、系统修复。

二是坚持在生态修复标准上,最大限度采用近自然方法和生态化技术。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自然是一个统一的生命整体,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有机链条。近自然恢复技术从 20 世纪 90年代开始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水生态修复而言,要以保护、建设好的生物生存环境与自然景观为前提,采用生态护岸、自然弯曲河道等修复技术,不是单纯的污染治理和水泥硬化河道。森林恢复则要掌握原生植被分布和演替规律,尽量选用本土树种,对外来树种的引进应十分谨慎。

三是坚持市场化路子,整合资金办大事。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的,要改变过去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传统观念,能用市场化手段解决的就让市场来解决,更好更多地引进社会资本力量,着力破解筹资难题。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都用好,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契合点,切实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


积极践行生态文明思想

全力打好黄河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

山东黄河河务局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处

一、案例背景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多次就黄河生态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并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列入重大国家战略,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2019 年以来,水利部根据黄河水情,将黄河供水能力超过 370 亿立方米的部分,相机用于河道外生态补水;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逐年下达黄河河道外生态补水指标,旨在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山东黄河河务局作为黄河山东段保护治理的专责机构,深化构建了生态保护体系,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处(以下简称“水调处”)具体负责山东省境内黄河干流水量的统一调度管理工作,按照生态保护体系目标要求,统筹开展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多目标综合调度,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化与有关省级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在生态补水组织、管理、实施工作中积极担当作为、不断研究探索,创新建立了事前审查、事中监管、事后评估的黄河生态补水全过程监管机制,为打好黄河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经验做法

(一)统筹谋划,探索构建生态调度管理新机制。黄河生态补水作为一项新任务、新工作,上级及沿黄相关省份尚未完全建立健全黄河流域生态补水体制、机制,个别区域管理仍存在薄弱环节,2021 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均指出了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存在的问题。水调处牢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个国之大者,立足新阶段黄河保护治理使命,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有效维护黄河健康生命、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为目标,结合山东黄河实际,不断探索创新、建立健全形成了规范、科学、高效的山东黄河生态补水管理新机制,在省市县三级推动建立了多部门参与的生态补水沟通协调机制和齐抓共管格局,依据各自工作职责和管辖范围,协同做好生态补水期间的监督管理工作,持续助力我省沿黄及相关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

(二)通力协作,推进流域区域融合共治。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生态保护修复重中之重。针对我省生态补水工作制度空白,水调处多次深入沿黄市县调查研究,与上级主管部门积极请示汇报,与相关省级主管部门反复沟通协调,达成了协同管住黄河“水池子”、合力推进生态修复一致意见,决定由山东黄河河务局、省水利厅、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印发《山东省黄河生态补水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让生态补水工作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序可维。为争取尽早出台《管理办法》,水调处主动承担《管理办法》起草工作,组织有关主管部门深入沿黄各市开展黄河生态补水实地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作为办法制定的有力抓手,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确保《管理办法》科学、全面、严谨、实用,为黄河生态补水提供政策支撑,全力以赴打好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

(三)规范高效,强化生态补水全过程管理。一是在生态补水事前审查中强化分级管理,针对不同规模的生态补水方案,省、市两级黄河河务部门分别会同同级水行政、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依据各自单位工作职责对生态补水方案的必要性、合规性、合理性等内容进行论证审查;二是协同地方有关主管部门着力加强生态补水事中监管,建立生态补水信息通报机制,指导用水户依法依规补水,开展生态补水调研督导,增加“飞检”频次,加大生态补水督查工作力度,坚决杜绝“挖湖造景”“调水冲污”;三是科学做好生态补水事后评估,委托具有相应资质或水平的第三方技术单位,跟踪监测评估生态补水前、补水中、补水后的水生态环境重要质量参数变化情况,掌握生态补水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寻求最佳生态补水时机及补水量,力争实现生态补水效益最大化。

(四)多措并举,跑出生态修复“加速度”。为推进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切实做好河口三角洲生态保护工作,提高生物多样性,水调处紧抓黄河汛前调水调沙等大流量过程,全力向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补水。一是积极推动建立黄河河务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等多方参与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调度协商机制,互通水情、工情、用水需求等信息,督促、指导有关单位部门及时提出生态补水需求,科学编制补水方案;二是生态补水期间,强化与相关单位沟通协调,采取涵闸养护、河道清淤、科学优化调度等有效工程、非工程措施,提升河道过流能力,确保生态补水畅通。通过精心组织、科学调度,2020-2022 连续三年年均向三角洲保护区湿地补水超过 2 亿立方米,较前 10 年平均值增加了 3倍多,完全满足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提出的生态补水需求,为黄河三角洲湿地、近海生态系统良性修复提供了水资源保障。

刁口河流路是黄河入海优先备用流路,流路末端是一千二自然保护区。刁口河生态补水对提高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维护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意义重大。1976 年停止行河后,由于缺少淡水补充,河道淤积严重,尤其是窄河道处,杂草丛生,容易阻水,过流能力差,直接阻碍了大流量快速向一千二自然保护区补水,2020 年之前刁口河流路进入保护区补水的最快时间长达 22 天。为击破刁口河生态补水堵点,全线助跑补水工作,水调处全过程开展刁口河生态补水沿线执法巡查,从严从细加强生态补水监管,派出工作组赴生态补水现场进行督导,克服蚊虫叮咬、高温酷热、雨天道路泥泞等重重困难,沿补水线路逐段检查,车过不了的地方就坚持步行走过去,确保全长 52 公里的补水线路不漏下一个水损点。刁口河流路一千二自然保护区送水效率由 2020 年的 133 小时、2021 年的 81 小时逐步提升至 2022 年的 50 小时,屡创历史最快记录,保障了刁口河生态补水的宝贵水流顺利抵达一千二自然保护区。

三、主要成效

一是近年来,山东省共有 7 市实施了黄河河道外生态补水工作,经过补水各市水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改变了非汛期河流缺水、干涸的局面,恢复了河流生态基流,延长了有水河长及时长;增强了河流湿地自然修复能力,提高了地下水水位;植被覆盖区域得到有效扩大,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减缓了黄河三角洲区域海水的回流与入侵趋势,盐碱化程度进一步得到缓解,有效推动了沿黄生态保护修复和重要河湖湿地生态环境复苏。二是持续多年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补水,减缓了土壤盐碱化及次生盐渍化进程,有效遏制了河口河道萎缩、湿地退化等现象,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据统计,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鸟类已由建区时的 187 种增至 371 种,38 种鸟类种群数量超过全球数量 1%,黄河三角洲成为了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的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我国丹顶鹤野外繁殖的最南界。

四、工作启示

黄河生态补水工作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创新举措,对于复苏沿黄重要河湖湿地生态环境、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人水和谐共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下一步工作中要持续深化山东黄河生态补水全过程监管机制,不断完善黄河河务、水行政、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多部门参与的生态补水沟通协调机制和齐抓共管格局。水调处将按照水利部、黄委和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在山东黄河河务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打造黄河生态补水“齐鲁样板”,在沿黄省区发挥生态补水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推动我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济宁市成功创建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试点地区

济宁市城乡水务局

一、案例背景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是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的重要任务。济宁市地处黄河、淮河两大流域,黄河穿境而过,北方最大淡水湖南四湖位于境内,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关键地区和重要输水通道,肩负着保障防洪、供水、生态安全,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和推进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政治使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批示指示,济宁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重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按照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总要求,“分级管理、分类治理、分期推进”工作思路,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纳入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同步谋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从“查、治、管”三方面,深入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经验做法

2022 年,济宁市以全省第一、全国第七的优异成绩,成为全省唯一获国家级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的地市(全国共15 个),争取中央财政奖补资金 1 亿元。

(一)综合发力,打好治理组合拳。一是组织领导强保障。济宁市委、市政府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列入市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全市“一排底线”重点工作,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纳入河长制管理,成立了由市领导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市城乡水务局将该项工作列为重点民生工程、底线工程予以强力推进。成立了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工作专班,抽调青年骨干集中办公,专职负责工作推进,挂图作战全力推进。各县市区、功能区也相应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在全市形成了市级专班统筹督导指导,县级强力落实的良好治理格局。二是排查治理无死角。坚持排查治理同步推进,采取县级自查、市级核查、卫星照片比对等多种方式开展排查,建立了责任清单、排查清单、治理清单,明确了治理标准、工作任务、时间节点。强化督导调度,实行周调度、月通报,进行全市排名通报。对进展慢的县市区采取专项提醒、约谈、驻点督导等方式督促加快治理进展,2021 年在提前完成省定317 处治理任务基础上,自我加压,共完成治理 558 处,今年提前半年完成了 417 处治理任务。三是长效管护全覆盖。 将黑臭水体治理纳入河湖长制管理,出台了《河长制工作向农村沟渠坑塘延伸实施意见》,建立县级河长包镇、镇级河长包村、村级河长包沟渠坑塘的三级网格化管理机制。印发了《济宁市农村黑臭水体动态管理和长效管护管理办法(试行)》,从管护责任、管护措施、监督考核、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确保农村黑臭水体治的好、管的住、长久清。

(二)因地制宜,建立“三项”治理示范模式。按照“因

地制宜、标本兼治、经济适用”的治理思路,优先选取“生态化、资源化、经济型、安全性”的治理技术,统筹岸上污染源头控制和环境提升、岸下水质改善,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体净化、生态修复四项措施,创新提出三种治理模式:一是生态景观型:在村内群众聚集区,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体净化、生态修复、岸坡修葺、绿化美化,形成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打造可供群众休闲娱乐的美丽坑塘;二是生态经济型:在村庄周边区域,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体净化、岸坡整治,消除水体黑臭、周边环境明显改善效果,变废为宝进行养殖种植,在解决管护问题的同时增加经济收入;三是生态清洁型:在村庄外围区域,采取岸下黑臭水抽取处置、漂浮物打捞,岸上控源截污、垃圾秸秆清除,岸边环境整理,达到消除黑臭、干净整洁的治理目标。

三、主要成效

2020 年以来,以村民主要集聚区及向外延伸一公里范围 内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为排查重点,优先选取“生态化、资源化、经济型、安全性”的治理技术,统筹岸上污染源头控制和环境提升、岸下水质改善,共完成治理农村黑臭水体 975 处。群众居住环境得到大幅度提高,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2021 年,争取农村黑臭水体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2653 万元,争取项目 3 个,争取资金额占全省 44%,争取项目数占全省 50%,均列全省第一。2021 年度我市获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省对市综合考核全省第一名。2022 年,济宁市顺利通过财政部和生态环境部组织的2022 年中央财政财政支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竞争性评审,治理模式全国推广,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获国家级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的地市。试点项目立足济宁农村黑臭水体成因和难点污染问题,按照精准治污、科学治污的理念,坚持“生态化、资源化、可持续”的理念,在污水治理建管一体化、垃圾收集全覆盖、粪污底泥全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环境提升方面,建立生态敏感地区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济宁”模式,破解了生态环境敏感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难题,极大改善了农村水生态,保障了入河入湖水质,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增进民生福祉起到较好示范作用。

四、工作启示

(一)紧盯政策是打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的核心。紧盯中央、省级政策动向,针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在国家、省未部署开展前着手,锚准目标,提前一年高标准筹备、高起点谋划,在全省率先完成了现场勘查、资料收集等基础性工作,创建各项准备工作筑牢、夯实基础,为省级评审获得优异成绩取得先机。

(二)强化顶层设计是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基础。争创示范地区整改过程,市领导多次召开调度会深入研究,加强指导,畅通信息渠道,促进信息共享和策略协调,提升实效。市城乡水务局把争先进位、对上争取作为各项水务工作的总引领、总目标、总抓手,局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靠上靠前指挥协调,专题研究政策措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成立了由局主要负责同志挂帅,分管负责同志靠上抓的工作专班,抽调青年业务骨干集中办公专职负责,强有力的推进对上争取各项工作的扎实开展。

(三)部门协同是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保障。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聘请全国行业权威机构作为我市技术支持单位,高标准编制试点地区实施方案。扎实开展现场勘察调研,创新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技术路径,形成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济宁模式”,树立省内乃至国内标杆。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协同共振、齐心协力,形成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强大合力。


创新设立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

以制度创新引领黄河流域高质量开放发展

山东省商务厅

一、案例背景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也是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区域。2021 年 9 省区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全国的 29.8%和 25.1%,但实际使用外资、外贸进出口仅占全国的 15.9%和 14.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自贸试验区作为制度创新高地,承担着为国家试制度、为地区谋发展的重要职责。因此,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水平高标准推进沿黄省(区)自贸试验区建设”要求,省商务厅(自贸办)率先提出组建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的工作设想,旨在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黄河流域对外开放的门户、产业链供应链的枢纽、创新创造的高地,与其他开放平台和经济功能区协作联动,共同推动全流域高质量开放发展。

二、经验做法

2022 年 8 月,由我省牵头倡议、沿黄 9 省区政府共同主办的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启动暨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济南成功举办,以“4+5”形式正式成立黄河自贸联盟,拉开了黄河流域开放协同的序幕,奏响了新时代黄河“大合唱”最强音。

(一)突出引领性,率先提出黄河自贸联盟设想。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关于“高水平高标准推进沿黄省(区)自贸试验区建设”要求,省商务厅(自贸办)率先提出组建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的工作设想,以“4+5”形式(“4”指山东、河南、四川、陕西 4 个已有自贸试验区省份,“5”指山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 5 个未建自贸试验区省区)组建黄河联盟,立足发挥自贸制度创新优势,赋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主要领导多次批示、提出要求,省政府分管领导多次研究方案、协调推进。省商务厅(自贸办)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牵头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等 19 个省直部门及中央驻鲁单位周密策划、通力协作,牵头组织 9 省区商务主管部门(自贸办)磋商机制、达成共识;济南、青岛、烟台 3 个片区所在市政府主动作为、紧密配合,成功推动达成建设黄河自贸联盟共识。2022年 8 月,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启动暨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大会成功举办,黄河自贸联盟正式成立。

(二)突出权威性,高层推动正式成立黄河自贸联盟。黄河自贸联盟得到商务部的大力支持和沿黄省区的积极响应。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王文涛线上出席联盟大会开幕式并致辞,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沿黄省区分管领导参加联盟开幕式暨启动仪式。沿黄省区 12 个自贸片区、15 个经济功能区、专家学者、行业协会、科研院校、国内外知名企业等近 300 人参加相关活动。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致辞中表示,启动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创新举措,也是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辐射带动作用的生动实践,商务部将充分发挥联盟平台作用,扎实推进跨区域合作和协同创新。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在致辞中表示,山东将充分发挥“陆海统筹、东西互济”区位优势,与兄弟省区共同携手拓展产业合作新空间、提升开放平台新能级、共建商贸物流新通道、共享区域协作新红利。河南省副省长何金平在致辞中表示,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为沿黄 9 省区提供很好的开放合作交流平台,必将促进省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突出创新性,健全完善合作共享机制。紧扣自贸试验区赋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主题,建立完善自贸联盟各项机制制度。聚焦机制共筑,9 省区商务主管部门(自贸办)协商建立“轮值推进、联动创新、会议活动、成果发布、信息简报、智库建设、内部管理”7 项工作机制,设立轮值主席和秘书处,确定我省为首届联盟主席省份。聚焦合作共进,9 省区签订合作备忘录,在制度协同创新、区域融合发展、产业互利合作、商贸物流合作“四个促进”16 项内容方面展开合作。聚焦资源共享,围绕区域政务协同和特色平台服务联合推出“含金量高、惠及面广、协同性强”的 56 项促进企业发展优质服务事项,合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行政审批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物流运输服务等“一体化”建设。聚焦项目共建,签订 30 个产业合作项目,涵盖园区合作、供应链管理、文化产业、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业等领域。黄河自贸联盟将发挥好制度创新赋能的关键作用,推动黄河流域在全国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三、主要成效

联盟组建以来,坚持更好发挥联盟协同实效,赋能企业共享发展“红利”,充分发挥“一体化”区域协作政务服务机制效能,持续推动联盟建设走深走实。

(一)坚持自贸示范引领,区域协同更加便利。山东、河南、四川、陕西 4 个已有自贸试验区的省份,更加聚焦区域协同深化制度创新,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山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 5 省区经济功能区将优先复制推广 4 省自贸试验区创新成果,发展遇到的制度性障碍率先在 4 省自贸试验区探索优化,在开放合作中不断增强黄河流域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坚持优化涉企服务,营商环境更加优化。深入推进制度协同创新、区域融合发展、产业互利合作、商贸物流合作 4 个一体化机制建设。物流运输服务“一体化畅通”合作机制再推进,召开山东港口贸易高质量发展大会,山东港口集团与四川华西集团、沪州老窖集团,与宁夏瑞科、河南盛源、河南投资集团等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延展山东港 口服务链条、扩大港口辐射范围,增强“港口+贸易”发展优势。行政审批服务“一体化通办”合作机制再扩容,云端自贸扩容辐射 400 多个成员单位;通办事项由高频便民利企事项拓展至各区域特色事项,已实现 480 项跨省和全省通办事项全覆盖,提供企业登记、工程建设、社会保障等领域 60余件次咨询办理业务,有效提升政务服务便捷性与群众办事体验感。社会信用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机制再添力,依托黄河流域城市信用联盟,推进“信易游”合作模式,通过成立市级信用旅游联盟、建立信用旅游站、出示信用凭证、搭建“信游黄河”展示平台和 N 个“信易游”应用场景,形成“一盟”“一站”“一平台”“多个应用场景”的黄河流域“信易游”模式。推进社会信用体系“一体化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一体化协作”合作机制再深化。烟台自贸区邀请沿黄九省企业、服务机构开展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训,目前已举办 9 场,培训人数 1000 余人。

(三)坚持优势互利互补,产业集群更加壮大。在自贸联盟大会集中签约合作项目 30 个,覆盖黄河流域发展规划纲要全产业领域。园区合作方面,重点推动葡萄酒数字化协同改革、国际商事调解、综合保税区新业态联动等合作。供应链管理方面,重点推动肉类生鲜食品全程可溯源冷链和全链路服务、数字产业园、新型购销+服务一体化、跨境商品资源对接及供应链服务、大宗商品交易+产融供应链区域协同联动等合作。文化产业方面,重点推动文化出海、文创产品联合开发等合作。生物医药产业方面,重点推动中医药研发、道地药材基地共建、医药中间体开发利用、创新药研发等合作。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重点推动芯片研发设计及模块封装测试、新光电技术等合作。先进制造产业方面,重点推动智能制造科创+中试基地、节能环保产业技术研究等合作。

四、工作启示

在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趋艰巨繁重的背景下,山东省商务厅坚持制度创新引领,率先倡议建立黄河自贸联盟,成功举办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启动暨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大会,标志着山东服务黄河重大战略、服务全国开放大局的又一成果落地,彰显了山东省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作为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决心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