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商务厅

舱单状态下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监管创新

发布时间:2022-03-03 阅读次数: 来源: 山东省商务厅

青岛片区创新开展舱单状态下的国际中转集拼业务,通过集装箱拆拼作业“智慧监管”,建立了舱单状态下无需报关的监管模式,完善对接海关总署舱单管理系统的国际中转集拼监管软硬件建设,并采取保税、出口集拼和国际中转集拼货物混拼出境办法补足国际中转货源劣势,从而实现港口集拼业务增值,进一步拓展了港口中转服务功能,为提升我国港口的全球资源配置能级、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做法

(一)开展集装箱拆拼作业“智慧监管”

我国港口原先的国际中转集拼业务采用“先报进、后报出”的海关监管模式,按照报关制流程进行备案,进出境需各进行一次报关,耗时长、成本高,滞后于国际中转集拼业态发展需求。青岛片区将“智慧监管”融入集装箱拆拼作业监管流程,从舱单管理系统功能升级着手,摒弃了多次报关的繁琐模式,建立了舱单状态下无需报关的监管模式,使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更加灵活、便捷、低成本、可操作,建立起对标国际的国际中转集拼监管模式。

(二)完善国际中转集拼“智慧监管”软硬件建设

青岛片区的关、港、区、企携手推动国际中转集拼监管中心建设,完成对接海关总署舱单管理系统的国际中转集拼全链条信息化系统等软硬件建设,并支持企业设立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中转集拼仓库,运用物联网技术建设智慧仓库,实现独立封闭监管区内24小时全方位视频监控。

(三)推动进出口集拼与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融合发展

青岛片区发挥青岛前湾保税港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双重优势,叠加利用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区港联动一体化运作等创新制度,建设多功能集拼仓库。同时,在全国率先将本地区出口集拼业务纳入保税港区集中开展,实现保税、出口集拼和国际中转集拼货物混拼出境的发展格局,用大量的本港出口集拼箱量带动尚在培育阶段的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发展,弥补国际中转货源少,难以独立拼箱的弱势。

二、实践效果

(一)降低了国际中转集拼成本

在原先的两次报关模式下,企业需要支付报关等费用,拼箱货物的多场地操作、多次报关、多次装卸、多段运输等综合因素导致拼箱业务成本较高。青岛片区开展舱单状态下的国际中转集拼业务之后,大幅提升了青岛港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的竞争力。

(二)拓展了国际中转集拼业务量

青岛片区创新国际中转集拼监管方式以来,境内外货物中转集拼和分拨配送业务在青岛前湾保税港区不断集聚,辐射服务东北亚的国际中转集拼分拨配送中心发展趋势向好。

(三)创造了更具国际竞争力的通关环境

青岛片区舱单状态下无需报关的国际中转集拼模式与传统申报的两次保税备案清单模式相比,手续简便,成本低,且无需货权转移,使得通关效率成倍提升。

(四)增强了我国港口功能竞争新优势

随着我国港口国际辐射能力的提升和货物贸易形态的变化,国际中转业务呈现出由整箱中转为主向整箱、拼箱中转同步发展的态势。青岛片区发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进一步发挥了青岛港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的功能优势,有利于吸引国际采购、分拨配送等高附加值物流增值服务向青岛港集聚,并逐步吸引原先到韩国釜山港等国外港口中转的国内货物回流,进一步凸显青岛作为“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双定位”城市功能,使得北方港口的国际竞争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探索开展海铁联运过境集拼业务,打通集拼货物中欧班列国际通道

总结水运口岸国际中转集拼经验,探索在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国际中转集拼仓库内开展国际海铁联运过境集拼业务,进一步强化青岛港中转港地位。

二)加快新技术新设备应用,优化监管方式,完善业务流程

加快国际中转集拼货物多功能集拼仓库的智能化改造,进一步简化货物中转、集拼、国际分拨运作流程,实施顺势监管和信用监管,缩短拼箱货物在口岸的关务操作时间,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拼箱作业国际竞争力。

(三)加强行业扶持培育,在全国沿海口岸中率先形成领先优势

支持国际物流货运企业开设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国际中转集拼监管仓库,逐步扩大国际中转集拼仓库规模,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加大对试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吸引长期货源,培育国际中转集拼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