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山东省商务厅

首页 >商务论谈
特斯拉中国建厂计划即将落地
发布日期:2017-11-06 00:00 信息来源:山东省商务厅门户网站
信息来源:山东省商务厅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1 字体:【

6月以来,美国电动汽车厂商特斯拉将在中国建厂的消息在行业圈里甚嚣尘上。

10月26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首度证实,特斯拉目前正在与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沟通。11月2日,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分析师电话会议中透露,已经确认了将在中国建立工厂,但不会太早开启量产。

特斯拉是全球电动汽车龙头,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纯电动汽车市场,也是特斯拉继美国市场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受访专家表示,特斯拉在中国建厂是互利共赢的好事,既可激发中国相关行业取得新的进展,又能满足美商对接中国大市场的发展需求。

特斯拉看好中国市场需求

特斯拉计划在中国设立工厂已有一段时日,只不过一直没有与上海相关单位达成最终协议。根据近日国外媒体的报道,前不久,双方已经达成了合作意向,不过还没有公布具体内容。

10月26日,在中国商务部召开的例行发布会上,高峰表示,目前特斯拉正在与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中国将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对外开放,努力为外商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切实保护外商合法权益。

武汉大学美国与中国周边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苗迎春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特斯拉选择在中国建厂筹谋已久,最主要的原因是看中了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6年,纯电动汽车在中国的销售量达25.6879万辆,同比增长121%。中国新能源(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市场势不可当,今年9月销量逼近59000辆,同比增长80%,再创历史新高。今年前9个月累计销量超过33.8万辆,同比增长48%。随着市场扩张销量增多,中国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年底将超越2%。

由此,苗迎春指出,中国这个大市场对特斯拉今后的总体发展规划具有重大意义。

马斯克表示,未来中国工厂的年产能力将达到几十万台,甚至更多。但同时他也表示,2019年之前,特斯拉没有计划在中国进行大量的资本开支,也就是说目前仍处于筹备阶段。马斯克表示:“在花钱之前,特斯拉应该清楚在哪方面扩张。如果特斯拉现在来作资本支出决定,这就好像在黑暗中射击。”

中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行业很有发展前途,未来中国市场前景广阔。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给予了优惠政策和补贴扶持,对外商投资设厂也进一步放宽了市场准入,相关行业也形成了良性互动,可以说现在外商进驻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逢其时。

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发布文件,给予纯电动乘用车项目豁免地位,外资车企可在华新设第三家中外合资新能源汽车企业。9月,国家发改委表示,将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并且将继续简化外商投资管理程序,支持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率先加大改革力度。

苗迎春表示,中国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有利于扩大美国车企对华投资,拓展投资内容,促进双方合作。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政府的重点扶持领域,优秀外商的进入也将带动中国车企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并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不过,业内也存在质疑声,认为特斯拉的进入将对中国本土品牌新能源汽车构成巨大挑战,甚至有业内人士形容为“生死挑战”。

对此,白明表示,特斯拉的进入不仅不会对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构成威胁,而且还会形成良性互动。首先,中国品牌自有优势,并不亚于特斯拉。

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球新能源乘用累计销量排在前十的车企分别为:特斯拉(59263台)、比亚迪(57288台)、宝马(55683台)、北汽(44227台)、日产(36728台)、雪佛兰(35162台)、丰田(32162台)、知豆(27532台)、雷诺(26519台)、大众(23226台)。其中有三家是中国自主品牌。中国市场销量有94%来自国内品牌,国外品牌只占6%,其中4%属于特斯拉,宝马占1%,其他外资品牌占1%。

白明指出,其次,特斯拉很棒,但还不具备颠覆挑战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的能力。因此,特斯拉的到来不仅不是灾难,相反,还能激发中国消费者的购买欲,从而带动本土品牌在技术、设计、价格、服务等多方面进行升级,增强竞争力。(A1)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山东商务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山东国际商务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山东国际商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