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批发零售餐饮业是流通业的主体。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流通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政策和措施,为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经济新常态下,为进一步强化批发零售餐饮业在扩消费、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中的积极作用,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发展现状
(一)流通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万亿元,增长12.6%,增幅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达到9.3%。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18万亿元,增长12.8%;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684.3亿元,增长11.6%。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17年居全国第二位。
(二)产业贡献度进一步提高。2014年,全省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8947.9亿元,分别占全省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5.1%和34.6%,成为国民经济第二大行业;国地税收入合计1167.5亿元,分别占全省和第三产业税收收入的13.7%和30%。第三次经济普查显示,全省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87.2万人,占全省的13.5%,比上次普查提高3.7个百分点;个体商业从业人员888万人,占全省的63.2%。
(三)商品流通体系日趋完善。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行业创业积极性,据省工商局统计,2014年全省批发零售业市场主体发展到313.7万户,其中企业45.8万户,分别比上年增加78.6和11.1万户。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558个、摊位总数39.1万个,均居全国第2位;营业面积3890万平方米,居全国第1位;市场交易额9039亿元,居全国第4位。城乡零售企业发展到8万个,标准化农家店覆盖所有乡镇及80%行政村,社区商业覆盖面达到90%,国家级、省级商业示范社区达到245个。青岛市围绕建设法治化流通环境,稳步推进国家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和发展综合试点。
(四)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14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达到17474个;鲁商集团、利群集团、家家悦等10家企业连续4年入围全国连锁百强,有6家企业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元,实现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011年的7%提高至7.4%。全省批零行业连锁企业150家,门店总数11728个,商品销售额2812亿元,占全省的12.8%。蓝海、净雅等高端餐饮加快转型,凯瑞集团创新大众餐饮发展模式,金德利、超意兴、蓝白等打造放心早餐快餐,全省早餐示范工程企业达到42家。2014年全省实现餐饮收入2499.3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居全国第二位。
(五)商业模式创新步伐加快。城市综合体、新一代便利店、O2O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较好满足了多元消费需求。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标签等新技术在骨干批零餐饮企业广泛运用,增强了企业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2014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1.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6.6%,占全国交易总额的10.5%;网络零售额达到2635亿元,比上年增长46.5%,占全国的9.4%,网络零售额已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8%。围绕提升流通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商务部在我省济南等7个城市开展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围绕破解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在青岛等7个城市开展城市共同配送试点。
(六)对外开放稳步推进。截止2014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分销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903项,合同外资额89.3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57.9亿美元。沃尔玛、家乐福、洲际、雅高、星巴克等著名跨国连锁品牌入驻我省,世贸、恒隆、奥特莱斯等一批体量大、现代化水平高的流通大项目相继落地。省内大型企业加速省外布局,连锁企业在省外开店354个,山东帝豪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在匈牙利投资建设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已入驻300余商户,入驻率达70%,今年被认定为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园区。临沂商城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迈出实质性步伐,据海关统计,去年旅游购物出口2.1亿美元。
二、存在问题和差距
近几年,我省批发零售餐饮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看仍处于粗放发展阶段,产业集中度、流通效率、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对标广东、浙江、江苏等先进省市还有一定差距。
(一)批发集约化水平低。限额以上批发企业数仅相当于江苏、广东的64.6% 和66.7%;商品销售额仅为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的4-6成,难以形成“大批量、低成本、高效率” 的集约化批发优势。商品交易市场大而不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平均营业面积是浙江、江苏的1.3倍和1.2倍,交易额却仅相当于浙江的61%和江苏的54%。
(二)连锁经营水平不高。连锁零售企业数量比广东、浙江少158和81家,连锁企业平均门店数78.8个,仅为上海的39%,连锁企业商品销售额仅为广东、江苏的53.6%和59.3%。连锁餐饮企业12家,仅为北京、广东的一成多,缺乏像海底捞、全聚德等有影响力的知名连锁品牌。
(三)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慢。面对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和电子商务的冲击等,传统企业的商流、物流、信息流等优势弱化,过度依赖联营扣点模式,商业创新不够,多数企业尚未探索出成熟的转型发展路子,同质化竞争较为突出。部分中华老字号企业由于缺乏创新,品牌影响力明显减弱,有的甚至退出市场。
(四)电子商务发展滞后。2014年,我省网络零售额仅为广东的48%、浙江的47%;网络零售平台活跃用户列全国第4位,有效买进、卖出量分别居全国第5位和第7位,逆差540亿元。电商服务体系薄弱、专业人才匮乏、冷链物流配套能力弱等,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流通管理手段薄弱。目前流通行业只有一部《拍卖法》和报废车拆解、典当、餐饮、酒类管理等几个部门规章,流通法制不完善,法规体系不健全,立法层次较低,商务领域执法难、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等。
(六)政策保障有待加强。缺乏与产业定位相配套的产业政策,流通业总体税负偏重,用水、用电、用地价格明显高于工业。由于涉及地区利益平衡问题,连锁经营企业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落实。国务院关于新建社区按10%预留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的政策,也缺乏有效的落实机制。
(七)政府与市场关系不明晰。流通产业的公益属性被忽视,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社区菜市场、生鲜超市及冷链物流等设施事关民生,单纯靠市场难以配置到位,而政府又缺乏必要的投入机制。政府部门职责交叉,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三、发展趋势
批发零售餐饮业转型升级必须适应新常态下消费新特征,以技术进步和业态模式创新为主要途径,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更好地保障消费者自主消费、多样消费和商品自由流动。
一是,增长方式由粗放增长向效率提升转变。随着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的到来,以及劳动力成本、商业地产、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大,靠跑马圈地、大建市场、广开门店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倒逼批零餐饮业必须实施精细化管理,更加注重经营效率和技术创新,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流通业转变。
二是,发展模式由实现价值到创造价值转变。目前,居民消费正经历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由物质型向服务型的结构升级。回归商业本质,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商业文化,由关注商品向关注顾客、由经营商品向提供服务、由满足需求向创造需求转变,建立全新的商业逻辑和盈利模式,成为决定批零餐饮业竞争力的关键。零售业态与其他产业融合不断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销售与服务的融合将带来实体终端的变革。体验式消费盛行,改变了百货和零售店铺的商业形态。
三是,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信息(数据)驱动转变。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渠道,更推动批发零售餐饮业发展引擎由资本、劳动力驱动向信息(数据)驱动转变。广泛运用信息化技术、智能技术、自动化技术、互联网+成为商贸企业谋求发展的重要选择,数据资源成为新的、独立的生产要素。
四、发展目标和方向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的要求,以扩大开放和创新为动力,以满足新常态消费需求为出发点,强化民生商务主题,政府积极引导、企业自主转型,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增强批发零售餐饮业对引导生产、扩大消费、吸纳就业、惠及民生的重要作用。
(二)转型方向。顺应发展趋势,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按照增量突出创新、存量突出提升的思路,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批发零售餐饮业向智慧流通转变,加快产业融合、行业融合、业态融合、线上线下融合,更好发挥批零餐饮业创造和满足需求、服务生产和生活的作用。
1、批发业。一是,线上转型,推动一批专业批发市场转型为“网供”电商园区。二是,功能提升,推动一批传统批发商由简单转售商品向仓储配送、信息、金融等综合服务功能提升转变。三是,产业融合,建立以市场为依托,以产业为基础,集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为一体、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2、零售业。一是,多业态并存,推动传统百货店向购物中心转型,加快传统商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新一代便利店等新兴业态,满足居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要。二是,盈利模式多元,回归商业本质,提高自采自营能力,发展自有品牌,多产业融合发展。三是,供应链整合,适应流通渠道变革,优化供应链流程,加快向供应链上游延伸业务,打造集成服务商。
3、餐饮业。重点推动餐饮企业向集约化、特色化、信息化和多元化发展。一是,集约化,提高行业标准化程度,大力发展中央厨房,实现集约采购、集约生产。二是,特色化,大力发展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地方美食,培育地方特色品牌。三是,信息化,发展网上采购、网上订餐、手机自助点菜、网络点评等。四是,多元化,推动龙头企业打造集高品质农产品及食品销售、餐饮连锁经营、便民生活服务于一体的多元化健康饮食及餐饮服务提供商。
五、实施路径
坚持市场导向、消费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政府引导性、公益性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突出体系、业态、企业、技术等关键要素,加快提升全省批零餐饮业综合竞争力。一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培育转型发展新动力。二是,创新商业模式,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三是,培育流通主体,塑造竞争新优势。四是,强化规划引领,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五是,深化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化水平。六是,发展大众餐饮,提高餐饮服务水平。
六、保障措施和建议
(一)健全工作机制。省政府建立由分管省长为召集人的推进流通业转型升级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电子商务、商品交易市场等转型升级重点工作。加快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放宽相关行业协会、商会准入条件,加快“一业多会”改革步伐。
(二)提升规划层级。科学谋划“十三五”期间流通业转型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编制《山东省商贸流通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并列入省级重点专项规划,由省政府办公厅发布,提高规划层级和执行力。
(三)完善法规体系。加快推进已列入地方立法计划的《山东省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和《青岛市商品流通条例》立法进度,将《山东省酒类流通管理条例》、《山东省商业网点管理条例》等流通领域规章列入年度立法计划。
(四)加大政策力度。进一步扩大省级商务发展资金规模,重点用于支持公益性流通设施建设、商业模式创新、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共同配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新兴业态发展和人才培训等。建议省政府对近年来国务院、省政府出台的支持流通业发展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督查,确保连锁企业统一纳税、社区商业设施预留等政策落到实处。推动各市积极探索政府公建配套、产权回购、租金补贴等多种方式,加快菜市场、直销菜店、便利店等社区商业必备业态建设。研究降低批零餐饮企业用水、用电、用地及减轻企业负担的相关政策,出台支持电子商务、发展大众餐饮的相关意见。
(五)营造良好市场秩序。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突出重要商品、重点行业和领域,加大集中专项整治力度。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健全部门间、区域间信息共享和执法协作机制。推进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完善流通企业信用信息记录和披露制度,搭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山东国际商务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山东国际商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