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山东省商务厅

首页 >电子商务
互联网20年:大国电商崛起
发布日期:2014-04-24 00:00 信息来源:山东省商务厅门户网站
信息来源:山东省商务厅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字体:【

    互联网对中国经济来讲犹如另外一场改革开放。这个过程一直在悄无声息的进行着,潜移默化发生着。今天的中国互联网尽管到了20年的时间节点,但未来才刚刚到来。互联网20年来的发展最大的收获是互联网经济体的成长壮大,成为提振经济转型发展的引擎。随着引人瞩目的电子商务经济体发展,大国电商崛起。面向未来,中国要想突破发展约束,跻身于最发达经济体之列,仍将取决于能否利用好这一信息技术革命的增长浪潮,这是我国互联网下一个20年的发展主题。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对产业的影响日益凸显,互联网已经逐渐渗透到企业和全产业链条、全生命周期,下一个20年将是产业互联网的时代。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优势产业平台将凭借对实体资源的把控,凭借互联网的力量实现对信息、交易、定价的全面把控。公司的价值将由收入、利润等财务指标延伸到客户数、服务能力和可扩展空间等互联网要素进行重估,这将使中国制造真正迈向中国创造,重塑世界产业格局。

    大国电商崛起

    纵观20年来的互联网产业发展史,中国互联网经济体的发展得益于人口红利,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样在于抓住了人口红利。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的企业是通过互联网上网人数的增长和争夺来获取利润的,一大批公司享受了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得以飞速发展。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近年来获得爆发式增长,从以下数据即可看出:1996年中国互联网用户为10万元,1999年互联网用户为400万,增长了40倍,2000年达到2225万,增长了200多倍。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电子商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0.2万亿元,同比增长29.9%。其中,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8.2万亿元,同比增长31.2%。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8851亿元,同比增长42.8%。

    从细分领域来看,2013年电子商务市场细分行业结构中,B2B电子商务占比80.4%;网络零售交易规模市场份额达到17.6%;网络团购占比0.6%;其他占1.4%。到2013年12月底国内B2C、C2C与其它电商模式企业数已达29303家,较去年增幅达17.8%,预计2014年达到34314家。

    1997年,中国化工信息网正式在互联网上提供服务,开拓了网络化工的先河,是全国第一个介入行业网站服务的国有机构。1998年12月,阿里巴巴正式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1999年3月其子公司阿里巴巴中国在我国杭州创建,同年6月在开曼群岛注册阿里巴巴集团。1999年8月,邵亦波创办国内首家C2C电子商务平台“易趣网”。1999年5月,“中国电子商务第一人”王峻涛创办“8848”涉水电子商务,并在当年融资260万美元,标志着国内第一家B2C电子商务网站诞生。一波又一波的互联网经济弄潮者打开了网络的美丽新世界,到今天形成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市场格局,仅仅经历了短短的十余年时间,就引发了一场新经济的革命。

    如果说蒸汽机引发了人类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工业革命,那么互联网引发的,则是影响全球经济未来的信息革命。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既彼此竞争,又互相融合,在这个反复博弈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将被“互联网化”,并最终完成整个经济引擎的切换、升级。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因此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的重要驱动力。中国众多外贸型加工企业由于“两头在外”,缺乏销售渠道和自有品牌,位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点,利润极薄。这些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转向内需市场后,可以通过快速获取消费者信息,压缩中间渠道,以较低成本创建自有品牌,再造商业价值链,推动经济的转型发展。

    中国正日益成为全球互联网经济的最大亮点。据阿里研究院去年年底发布的《新基础:消费品流通之互联网转型》报告显示,中国的网络零售市场在2013年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2013年“双十一”当天,淘宝天猫实现了350亿元人民币的单日交易额,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10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491亿元,日均693亿元,“双十一”的战绩,超过了10月中国日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五成。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电子商务经济体”日渐成型

    为了在电子商务领域探索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经验和做法,近年来商务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全国开展了“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首批评选出22个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好、企业需求大、地方政府积极性高的电子示范城市,北京市、上海市、杭州市、广州市、深圳市等成为首批试点城市。各示范城市在电子商务领域先行先试,着力解决电子商务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推动电子商务在重点区域和特色领域创新应用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第二批示范城市的评选创建工作已经启动。

    自2010年以来,商务部还开展了“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创建工作,通过培育一批网络零售平台、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应用示范骨干企业,发挥其在创新经营服务模式、降低商务成本、整合商务资源、开拓市场、刺激消费等方面的示范引导作用,带动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提升竞争力。从而,形成了城市、基地、企业的电子商务示范体系,点面结合构筑起中国电商体的基础骨架。

    随着试点的推动和网购大潮的兴起,电子商务已广泛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对改变传统经营管理模式、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电子商务在“拉动内需、促进就业与消费”方面的优势显著。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宋玲也认为,“电子商务开创了一个新经济时代”。

    消费、外贸、投资被称为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事实上,无论是在外贸方面还是在消费方面,电子商务这种新的商业模式正成为对我国经济的转型的拉动力。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将可能引发经济范式的转换,打破在经济领域占据几个世纪的规模经济理论。

    电子商务专家、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电子商务专委会副主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梁春晓说,目前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关键时期,而电子商务正对中国经济转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经济体将倒逼自由私人市场形成,促进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将长期释放而非仅短期刺激内需,从而破冰中国经济转型。

    而电子商务经济体是以新换旧的方式来倒逼竞争性市场体系的形成。随着电子商务及其生态的演化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包含大量网商、服务商的新的自由私人市场,而随着电子商务经济体的发展壮大,这个市场的竞争性市场体系日益完备,将形成与传统势力制约的力量逐渐影响和改造传统经济,使得竞争性市场体系的形成能水到渠成。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本身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产业,所以过去二十年发展速度非常快,并且更为关键的是,互联网赋能于个人,电子商务赋能于法人,亿万的“草根”将可以通过信息、知识和技术工具的公平获取来消除与既得利益阶层在关键要素上的差距,从而有可能获得更多机会的发展通道,实现机会上的公平,并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及生态缔造的新自由私人市场中快速发展,逐渐跻身主流社会经济体系,从而实现对传统势力的影响和改变。

    因此,电子商务经济体的发展将破冰中国经济转型:电子商务经济体提供了一个制度障碍更少的巨市场、新空间里的向上的通道。并且,电子商务经济体不是一个靠刺激内需的短期投资思维,而是内生驱动的经济体,是解决中国经济长期发展问题的新范式。电子商务经济体的发展将极大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促进内需增长,对推动中国经济转向由消费型内需为主要拉动力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将从“外需+WTO”转向“内需+互联网”。电子商务经济体正在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C2B将引领电子商务经济体的未来。

    随着电子商务日益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载体,一个新的更大浪潮也随之兴起,从新兴市场国家到互联网经济体,实现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型。据梁春晓分析,决定转型的有几个因素,正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发生巨大作用。一是数据开始成为我们越来越重要的经济要素。二是一个新的主导权正在切换,我们看到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导权越来越大。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为消费者定制的产品,消费者定制的服务都越来越多,也因为创造一种模式,C2B的模式。三是新的基础设施开始形成。

    由此整个电子商务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在过去10多年,电子商务分为几个阶段,最初人们把它看作一个新的工具,后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渠道的观念看待电子商务。直到现在为止80%的企业还是依然以渠道看待电子商务。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包括从“双十一”的数字来看,电子商务现在面临的不是渠道问题,真正面临的是商业基础设施整个变化,电子商务开始成为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电子商务经济体”日渐成型。

    所谓电子商务经济体,就是当你购物时你看到的互联网框架,包括云计算、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网上支付、物流快递,由这一整套体系所构成的一套新的商业基础设施。这不同于传统商业的钢筋水泥、货架橱窗,而是建立在键盘鼠标上的虚拟商业设施。

    接下来,随着电子商务经济体的浮现,一方面它包括电子商务应用和电子商务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是这些年电子商务最激动人心的,也最能代表电子商务未来的东西。最近这几年电子商务发展最大的事情就是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崛起。此外还包括电子商务相关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制造。服务体系的构建仍至关重要,这是构造我国电子商务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当电子商务成为全社会的话题,成为每一个行业都无法回避的话题,它已经不是行业的变化,也不仅仅是商业模式的变化,而是预示着整个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的大浪潮来临。

    产业互联网化席卷而来 

    当互联网的魅力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席卷世界,几乎每个传统产业都面临着“互联网化”的问题。过去互联网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电商渠道的壮大,以及营销环节的融合,与传统行业产生了松散或局部的耦合关系,但这一状态正在发生改变,“紧耦合”甚至是规则、模式上的颠覆和替代效应正上演。苏宁加速向互联网企业转型,海尔、小米以互联网思维变革制造业,中国平安联合阿里、腾讯试水“网上卖保险”。未来,中国多个传统行业的生死牌将捏在“互联网化”手中,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产业互联网要改变的不仅仅是产业的销售体系,还包括整个生产体系、流通体系、融资体系、交付体系,等等。成立三年多的小米手机2013年拿下超过316亿元的销售额,这让无数和硬件有关无关的厂商,时时刻刻将互联网思维挂在嘴边。

    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强调,用互联网武装传统企业,用新模式做传统的事情,这是大势所趋,是任何企业都挡不住的。今天大家可能更多地认为向互联网转型仅仅是电商化,电商确实提高了渠道效益,但更为重要的是用互联网思想来武装自己。现在各个行业无不言必称互联网思维,早在2008年,雷军就将互联网思维的要点总结为四个词:专注、极致、口碑、快。如今,移动互联网帮助企业获取用户的速度堪称“疯狂”。一个小小的移动应用魔漫相机,几天内就吸引了上千万的粉丝,最多的一天在社交网络上联接了250多万的用户。利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这一“台风口”,将带来产业内各项资源的高效整合,将整体提高中国产业竞争力。雷军半开玩笑地说,如果移动互联网模式进入房地产业,房价可能会立即下降一半以上。

    宽带资本董事长田溯宁将产业互联网的标志解读为互联网的技术、商业模式、组织方法成为各个行业的标准配置。三项关键技术、应用构成了产业互联网的基础。一是无所不在的终端,二是空前强大的后台云计算能力,三是不断升级的宽带网络。这三项技术让每个行业都可以大数据化。如果说18世纪工业革命的生产资料是以物理的矿产、化学元素为对象的话,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生产资料就是大数据。新的计算及计算技术与应用正在将过去以“流程”为核心带向以“大数据”为核心,大数据及大数据处理的能力会成为每个企业、每个行业的“新大脑”。

    当前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着产能过剩、耗能过大、服务业水平不高,服务成本却居高不下等诸多挑战,产业互联网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意义尤为重大。雷军预言,未来将有一大批创新企业进入传统产业,运用互联网思维对其进行改造,5年内至少会诞生10家百亿级的企业。

    产业互联网化的美好前景将为中国信息通信产业与技术的创新开辟巨大的市场。4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信息通信技术在未来20年,有可能像电、汽车、抗菌素等工业革命重大发明一样,成为塑造企业、社会、国家最重要的力量。

    站在中国互联网发展20周年的新起点是,消费互联网格局已定,产业互联网时代开启:移动互联网带来网络更快速的普及,虚拟化进程从个人蔓延到企业,企业成为互联网的参与者。行业经验、渠道、网络、产品认知等壁垒让传统消费互联网巨头优势不再,并购、合作、自主发展成为其进入产业互联网的主要方式。对于产业龙头公司而言,产业互联网则是一片蓝海。

    产业互联网事关国家重点产业安全,关系到核心产业能否弯道超车。从德国工业4.0到美国工业互联网,再到与中国两化融合叠加互联网化浪潮的独特节奏、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进程、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BAT等巨头的快速发展都为产业中的行业平台型龙头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未来产业互联网中的龙头企业将影响到信息、交易、定价、流通各个环节大数据的把控,而产业链在互联网化过程中能否有效把控和使用上述资源关系到一国核心竞争实力,关系到国家安全,同时产业互联网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而与工业经济相比,信息经济的生产要素、商业模式、基础设施、经济形态都在发生重大转变。专家认为国家应该创新互联网时代的管理理念和思路,在工商管理、税收、市场监管等方面保持宽松的政策环境。

    走向下一个20年,中国经济将面临更复杂的挑战,这需要一系列的创新与变革。未来,中国电子商务规模将从1万亿元发展到10万亿元,届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将更加显现。专家们认为,政府、企业、产业应该共同合作,为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山东商务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山东国际商务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山东国际商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