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隔着喜马拉雅山脉遥遥相望的印度,如今是很多中国企业眼中的香饽饽。
“印度经济就像10~15年前的中国经济。”很多中国投资者都期待将企业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从规模上与中国相媲美的国家再次成功复制。
尽管当下经济衰退顾虑和主权债务危机导致持续全球不确定性,并在某种程度上使长期投资踯躅不前,但是印度新兴中产阶级、成本竞争力和庞大人才库等驱动因素为其国内市场带来巨大潜力。对外资的吸引,印度经济长期展望的内需增长模式无疑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但与欧美、非洲等市场相比,印度又有其自身特殊性。不少欧美企业已经成功在此开疆拓土,中国企业也正伺机而动。但究竟该选择何种方式进入成为摆在很多企业面前的难题。
选择绿地项目?
多年来,中国已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印贸易总额达750亿美元。截至2013年至3月31日 ,中国对印贸易顺差已高达390亿美元。这表明印度对中国产品的接纳程度正日益增长。然而,由于担心中资企业销售增长,印度政府已通过提高对中国产品的进口关税来保护印度制造商。此举与卢比贬值共同作用,使中国产品进口成本增加,从而在印度市场缺乏吸引力。
同时,全球制造商采取激进的本地化策略,旨在利用印度货币贬值来增加在其他地区的销售。受到其他在印跨国公司的启发,中资企业目前也开始考虑在印度建立生产制造基地(绿地项目)。
在印度,各级政府均有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或其他优惠提供,以提升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这种选择投资建厂的绿地项目模式,在能够获得政府相关优惠政策的条件下有利的,但在实践中会遇到很多典型问题。
土地征用
在印度建立制造基地的第一个障碍是土地收购。印度大部分土地为私有,鉴于此,取得土地本身是一项艰辛的工作。在印度收购土地面临的核心问题是:
·由于继承权引发的诉讼
·未经规范登记而无证可循的一地多卖行为
·土地被抵押给当地放债人
·土地所有权分散
·土地出售方对现金的要求
· 获取厂址邻近土地较为困难
·土地限售法律
·强硬的人员安置和土地恢复法律
基于上述现状,在印度收购土地监管障碍多,复杂性高。
环境许可
新项目要取得环境许可通常耗时颇长且面临诸多社会障碍,一直以来都是令投资者头疼的难题。目前的环境许可审批流程存在一系列的障碍,要么要求项目提出方中止项目,要么采取拖延政策,使项目方在时间和金钱上都不堪重负。久而久之,公益诉讼(PIL)催生了大量的绿色非政府组织(NGO)和利益集团,并引起了很多媒体的关注。
多级监管架构及复杂审批程序
多层监管框架和复杂的程序,主要是中央、邦和地方政府的司法管辖权,增加了投资者的负担并为防止他们参与资本密集型项目设置了障碍。例如,一个制造商每年必须满足将近70项监管要求,报税100次。最近,当局试图简化程序降低法规监管要求(单一窗口系统),但仅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根据世界银行组织的“2012年经营调查”(这是一个针对经商难易程度在全世界范围内做的一项国别调查),在印度启动制造业务的过程和成本都是最麻烦的。尽管这种情况每年都有改善,但程序的复杂性将持续存在。
劳工问题
制造企业所要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设法应对印度古老而严格的劳动法。在印度,国家层面有45项相关法律,诸邦层面为监控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而颁布的法律数量则是它的四倍之多。
同时,由于印度有较为严格的外籍劳工准入限制,外资企业在印度实施项目建设时不能带入过多普通劳工,这也为中资企业(尤其是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对印投资带来了一定障碍。这主要是由于印度本身人口众多且政府需要为本国工人创造就业机会导致的。中资企业可以采纳的解决方案是与印度本土企业合作,不论绿地项目还是并购或者提供项目都是较为可行的选择。通过这些方式,中资企业能够提供其技术专长,印度企业则可以解决劳工问题。
过去十年中,许多中资企业进入印度。然而,这些企业在印投资的结果因其当初选择的市场进入战略而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大部分制造型企业选择以绿地方案进入印度市场,收效都不理想。一家领先商用车制造企业的经验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公司两年前在印度获得了土地,但项目至今尚未成型。
选择兼并重组?
在市场进入壁垒较高的情况下,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并购方式。收购一家本土企业简化了很多繁琐的细节问题。例如,收购来的企业已经有自己的人力资源(劳工和管理层),能够使收购方免去招聘和培训员工的工作。
此外,被收购企业可能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品牌和其他无形资产,能够确保该收购方拥有良好的客户基础。收购当地企业也可以使母公司(收购方)更加容易获得印度本土融资渠道,因为可以规避官僚主义带来的繁文缛节。最后,如果一个外国市场正处于或接近饱和点,收购一个现有的公司可能是唯一可行的方式进入外国市场。
中资企业对印投资,在并购重组和绿地投资之间进行选择并不容易。两种模式各有其优点和缺点,但企业仍应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而定。
寻求本土企业合作?
进入印度市场时,中资企业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之一是如何确保在一个陌生的市场获取经济效益。当地合作伙伴通常能够为这一诉求提供支持,尤其是在应对印度社会环境固有挑战等方面为中资企业提供便利;中资企业则可以通过股权投资和提供技术支持与当地合作伙伴共谋发展。可以说,寻求本土企业合作的进入方式优势明显。例如,当地合作伙伴能为中资企业带来在特定行业的工作知识和业务经验,以及对该行业和领域的政府管理条例和市场规则的理解和认识,并与中央政府、所在邦和地方政府保持互动,以满足要求获得项目所需的各种许可和牌照。更重要的是,中资企业能够以最小的财务成本和投资风险在印度获得现成品牌。
不论以成立合资公司的形式还是通过并购重组与印度企业结盟,中资企业都能获得以下资源:
·即刻实现本土存在
·贸易形象的提升和快速市场渗透
·利用已经开发的贸易联系和网络
·利用已经存在的厂房和机械设备
·降低财务风险
·提高办事效率,规避“官僚主义”
中材国际就是一个现成的具有说服力的案例。印度是单个国家中除中国以外最大的水泥市场,最近五年水泥需求量和产能持续增加,市场需求长期看好。作为全球水泥工程市场份额占有率最高的中资企业,中材国际为保证未来可持续发展必须拓展印度市场。但印度水泥工程技术装备市场自身特殊性,如EPC模式接受程度低,关税税率较高、对国外工作人员输入有严格限定等,导致公司通过传统业务模式拓展印度市场效果欠佳。中材国际借鉴业内其他领先企业的经验,通过对印度水泥工程相关企业的控股权并购,整个过程(从SPA谈判到尽职调查和股权交割)历时不到半年,以最快的速度和较低的成本,实现对印度市场的有效对接。当然,作为并购项目,要实现预期目标,最为关键的双方协同效应的发挥、文化和理念的融合、各自优势的互补依然需要时间和努力。
印度快速发展的国内市场对雄心勃勃的中资企业无疑充满机会。然而,客观事实显示,印度市场一方面富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充满挑战。如果不采用恰当的战略来应对这些挑战,可能导致巨大损失。总之,中资企业在决定拓展印度市场之前应从已有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规避风险。
Link
链接
印度多重优势获青睐
历经近二十年经济改革,印度经济自由化进程的连续性及其国内对经济变革必要性的共识将该国带入增长轨道。印度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8,410亿美元,而2011年只有16,840亿美元,增长率8.5%。印度的关键经济参数的排名领先于很多国家。例如,印度的市场规模位列全球第三位,创新性位列全球第三十八位。另外,该国金融市场也很健全,全球排名第二十一位。印度经济正与世界经济快速融合。
庞大的人口红利:印度享有人口红利,劳动力规模还将继续增长。到2035年,印度人口将达15亿,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约65%,将成为全球最大人力资源库。印度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之一(甚至到2025年,人口平均年龄也仅为25岁),农村市场目前拥有7.9亿消费者。印度是世界第三大科技人力资源国,有大量年轻和优秀的人力资源。印度有超过380所综合性大学(11200所学院),1500个研究机构和9000名博士,每年有超过20万名工程专业毕业生、25万名硕士研究毕业生和200万名本科毕业生从这些院校毕业。英语劳动力和民主政权,使印度对制造商极富吸引力。
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潜力巨大:印度正处于进入下一个增长周期的过渡阶段,制造业或将在本轮经济增长中发挥主导作用。印度作为服务外包目的地世界排名领先,同时也正迅速成为诸多外国公司的制造基地。印度政府即将出台的“新国家制造政策”将专注于在2022年前将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从15%提升至25%,预计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提高该国制造业活跃性。多数研究报告认为,2020年印度将成为世界三大制造业目的地之一。
印度制造业分析表明,该行业将继续受益于该国的某些固有优势,例如人口红利和由此产生的强大内需。开放的出口市场和政府采购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印度制造商实现规模经济并缓解需求波动。今天,印度已跻身高品质制造国家。未来20~30年的人口红利、有保障的高质量劳动力、拥有强大消费力的国内市场、以一流科学技术学院为后盾的雄厚技术和工程实力和有序稳定并对外国投资者开放的金融市场,这都将为该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增长动力。
印度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在2012 - 2017年期间将拨款1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是第十一个“五年计划”5000亿美元投资规模的两倍。印度政府希望这项投资的大部分来自私营部门,来自国内私人企业,或者来自外资企业。事实上,印度规划委员会已经发表声明,鉴于中国有很多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经验,其目前正与中国及中资企业合作,以满足印度国内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可以说,中资企业在基础设施领域进行技术输出和投资是最受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