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和印度象毗邻而居,千年友好,都创造过无与伦比的辉煌文明,都经历过长期外来入侵的痛苦,如今则同属金砖国家,共举改革开放大旗,同赴强国富民大道。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加速“东移”,龙象携手共舞,有利两国福祉,有利共建“亚洲世纪”,有利世界发展。两国加强合作,乃大势所趋。
经济合作前景广阔
中印经贸关系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发展较为缓慢。但进入新世纪,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随着双方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双方经贸交往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双边贸易量从2000年的29.14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517.8亿美元,年均增长43.29%。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危机波及,两国经贸合作受到一定影响,但仍维持较高发展水平,几乎一年一个台阶。2009年达到443.8亿美元,2010年双方贸易额突破600亿美元大关,2011年创74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2012年,受欧债危机恶化、世界经济复苏疲软等大环境影响,上升势头有所回调,双边货物贸易额为665亿美元。目前,中国成为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印度是中国在南亚最大贸易伙伴。据印度联合工商协会发布的报告预测,到2015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将突破1000亿美元。
此外,双方在投资、工程承包、技术合作方面也发展较快。目前,中国有近百家企业在印度设立办事处或分支机构,累计项目合同投资金额超过500亿美元。印度方面则有包括塔塔集团等在内的数十家知名企业进驻中国,对华直接投资项目超过700个。印度还是中国最大的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之一,两国在电力、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顺利开展。
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回暖,中印经贸必将更上层楼。一是互补性强。从贸易结构看,印度丰富的农矿产品是对华出口大头,中国对印主要出口机电、机械、有机化学、光学仪器、纺织品等制造业产品。从产业结构看,中国在制造业、电力和电信设备、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较强实力,印度在信息产业、软件外包、制药等方面有优势。二是合作潜力大。中印均为人口大国,且经过近30年发展,财富快速积累,两国市场巨大。中印经济都处于高速发展期,为“吸收”对方商品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劳务、投资、技术合作等方面在双方经贸合作中所占的比重偏低,有巨大成长空间。
分歧难阻合作大局
中印双方因资源禀赋相近,同属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再加上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差异,两国存在分歧是正常的。近年来,印度与中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经贸长期失衡容易招致怨言。“中国威胁论”在印度产业界中有一定市场,助推双方经贸摩擦升级。印度是近年来针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较多的国家之一。据统计,自1995年至2005年,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件立案86起,占印度全部反倾销立案的20%,占中国遭受反倾销立案的18%。印度尚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印经贸合作存在市场准入障碍。
但是,中印间局部摩擦不会阻止两国持续热络的经贸联系。随着经济关系日益密切,政治互信不断增加,双方矛盾的范围和影响将逐步缩减。首先,中印快速发展的经济,将使双方“黏合力”上升。实证经验表明,国际经贸存在类似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规律,也就是说,两国经济规模越大,地理距离越短,双方经贸规模越大。中印两国相邻,目前GDP总和约为10万亿美元,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评估,到2015年两者经济总和将占全球30%。在不远的将来,中印更将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经济的内在力量,将促使中印更为接近。其次,当前中国正在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着力扩内需调结构,有利中印经贸趋向“平衡”。此外,中印同为崛起中的新兴大国,同属发展中国家,双方在战略上存在广泛合作需求。两国在改革现有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上有共同语言;双方在气候变化、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等领域息息相关,需要加强协作。
合作共赢未来光明
随着中印两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扩大合作、促进共赢已成两国高层和社会贤达的共识,具有战略意义。中印合作如何更上台阶,是两国需要努力共同完成的大文章。
一是扩大政治互信。近年来,西方媒体热衷谈论所谓“龙象相争”怪论,印度以及中国也有些声音加以附和,但这不符两国主流民心的期待。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中印关系。2012年末,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给印度总理辛格的信中提出,中国期待与印度密切合作,共创双边关系光明的未来,并称世界有足够的两国共存同处空间,世界需要中印共同发展。中方已经发出希望加强两国关系的明确信号。印方应与中方携手,通过官方、民间等渠道,增进了解,增大互信,夯实升级双方的伙伴关系。
二是完善现有平台。包括两国高层互访机制,中印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以及金砖国家峰会、东亚合作框架、G20等区域和国际多边合作机制。每个平台在密切双方关系、推进中印合作方面,都能发挥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也都有完善升级的空间。比如金砖国家峰会机制,从无到有发展至今,为推动两国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该机制仍大有文章可做,比如深化货币金融合作,增大中印在国际经济金融上的发言权。
三是开拓合作空间。可通过政治交往、文化交流搭台,积极探寻、拓展未来的合作点。在双边层面上,中印尚未建立自由贸易区,可加快谈判进程,升级当前双边贸易体系。在技术合作、服务业合作以及金融合作等方面也可探寻建立新的合作点。在地区和多边层面上,两国在国际多边贸易秩序、多边金融秩序、国际投资协调和管理等方面,有许多共同话题,需要双方共同面对才能完成。中印可借此打造高水平、全方位,经得起实践考验的新型中印伙伴关系。
印度:改革图新再创“南亚奇迹”
余翔
2004年至2010年的七年间,印度平均经济增速超过8.5%,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南亚奇迹”。2011年以来,印度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下滑到6%以下。据综合分析,印度仍具备长期增长的潜质,印度正努力通过变革实现其大国梦想。
内外因素导致增速放缓
经济发展仍现诸多亮点
印度经济增速放缓是国际、国内两大因素叠加导致的结果。国际层面,发达国家债务危机的发酵和世界经济的“三速复苏”,拖累印度出口大幅放缓,资本外流加剧。国内层面,印度政府应对危机措施失当,加剧增速放缓。为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印度政府实施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短期内虽拉动需求,但导致财政赤字大幅增加,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由2007/2008财年的4.2%猛增至2009/2010财年的11.8%;通货膨胀形势恶化,通货膨胀率从2007年的6.2%猛升至2009年的12.4%。为应对不断上涨的通胀,印度央行数次加息,基准利率从2010年年初的5%升至2011年年底的8.5%,此举不仅未能有效遏制通胀,还打击了投资意愿。印度国内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010年的14%,下滑至2011年的4.5%,2012年进一步降至2.5%。受经济形势疲软影响,消费增长明显放缓。2012年私人消费同比增长4.1%,低于2004年至2010年7.8%的平均增速。投资与消费增长同时趋弱,进一步拉低了经济增速。此外,印度央行采取的抛售美元策略也未能扭转卢比贬值趋势。
印度经济发展也有诸多亮点。一是印度经济虽有所放缓,但在主要新兴经济体中能保持5%以上增长率的也只有印度、中国和印尼。二是印度政府预算赤字正得到控制。印度财政部长齐丹巴兰宣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有望从上一财年的5.2%降低至4.8%。二是通货膨胀率逐步回落,目前非食品制造业通胀已放缓至2010年3月以来最慢速度3.5%。目前印度总体通货膨胀率将降至6.8%至7.0%,这为印度央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腾挪出了政策空间。印度总理经济咨询委员会的最新报告预测,2013年经济增速将有望回升至6.4%。三是加大了民生投入。2012年印度公共医疗投入约占GDP的1.3%,在全国医疗总投入中占22%。在教育领域,2012年印度政府的公共教育投入规模已占GDP的6%以上。印度各级学校基本都能提供免费午餐、免费教学用品和免费校服等。在减贫领域,印度政府正在推行贫困人口健康保险计划,并计划向低收入群体提供保费补助。
增长潜质待释放
改革图新是关键
长期来看,印度仍然具有实现长期增长的经济大国潜质。首先,印度拥有最大“人口红利”。目前印度人口平均年龄28岁,51%的人口在25岁以下。未来10年印度的劳动力数量将增加1.1亿人,成为对全球劳动力数量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10年内印度的GDP增速可能增加4个百分点。联合国报告估计,到2035年,印度人口将较2010年增长26%,从12亿增至15亿;同期劳动力数量将增长33%,达到近l0亿人。
其次,总需求结构相对合理。国内消费在印度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为60%。印度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虽不断上升,但它依然更多地依赖国内需求,消费占印度GDP的比重近乎投资的一倍。
第三,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广阔。基础设施的相对落后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一大掣肘。印度政府已经认识到,仅靠IT、金融等服务业驱动的模式,难以实现“包容性增长”目标。为此,印度政府希望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构建更加平衡的发展模式。2012年12月13日,印度政府成立了由总理领衔的内阁投资委员会,负责监督和评估大型项目的落实情况,确保大型项目能够及时获得环境、劳工等各类审批证。印度的保险管理与发展署亦表示,将研究制定新的投资计划,提高保险资金投资基建项目的比例。预计未来5年印度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总额高达1万亿美元。
第四,“东向战略”不断强化。印度要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区大国,必须与睦邻国家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关系。近年来,印度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加强了东向战略力度。在印度经济缓慢复苏的关键阶段,“向东看”和东进西太平洋除了能扩大印度的外部需求这一经济意义外,更能提高印度作为一个大国的战略影响力,为自己开辟更大的外部空间。
过去20年间,造就印度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动力是始于1991年的经济改革。美国经济学家鲁比尼称,印度经济要充分发挥潜力,需要突破产业结构失衡、对外投资不够友好、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未来,印度实现其大国梦想的关键在于其如何通过改革寻求突破。改革图新,或将使印度再次崛起,再创“南亚奇迹”。(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文明两古国 合作看今朝
陈建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东方的两大文明古国,是山水相依的友好邻邦。中国高僧法显和玄奘取经西行,天竺鸠摩罗什和达摩祖师负笈东来,是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中印建交60多年来,两国关系走过不平凡的道路,但友好合作始终是主流。如今,两国共同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双方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两国关系的战略意义更加突出。
近年来,中国和印度经济快速发展,中印经贸合作取得前所未有的积极进展,步入最活跃、最富有成果的新时期,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中国已成为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则是中国在南亚最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之一。据统计,中印贸易从2000年的29亿美元猛增到2011年创纪录的740亿美元,目前双方正在为实现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而努力。
中印都是发展中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基本国情相似,发展水平相近,经济互补性强,互视对方的发展为机遇。中印两国有25亿人口,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只要相互开放市场,就能为双方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两国产业各有特长,比如印度信息产业发达,中国制造业见长,两国可以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两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在国际经济和金融治理改革的许多重大问题上都持相同或相近立场,可以加强沟通协调,维护共同利益。
较强的经济互补性,使中印拥有多种路径选择,来推动两国经贸合作形成一定协同效应,向更大规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发展。充分利用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建设环境友好和包容性经济等方面交流经验和作法,保证经济发展的最优效果;促进贸易结构多样化,扩大贸易范围和种类,增加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拓展在金融、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合作;鼓励相互投资,在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基础设施、农业开发等领域开展贸易投资合作,并探讨在对方国家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实现优势互补,培育新增长点;积极考虑从区域贸易安排入手,同时为商签一个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创造条件;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旅游合作,相互间尽快成为主要旅游目的地。
显而易见,作为两个相邻的大国,中印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不同,相互之间出现一些矛盾和分歧在所难免,但两国间的共同利益无疑远远大于分歧。中国和印度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应珍惜两国关系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以更加长远的眼光和更为进取的姿态,有效管控矛盾分歧,为两国合作发展营造有利环境。
深化中印经贸合作,是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世界有足够的空间供中印共同发展,也有足够的领域供中印开展合作。两国应不失时机地扩大和深化利益汇合点,积极推进战略合作和务实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共享发展成果,共创美好未来。正如中国老一辈领导人邓小平所说,只有中印两国都发展起来了,真正的亚洲世纪才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