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欧盟成员国与中国的投资协定谈判重启。
北京希望这一协定将统一其与欧盟各成员国缔结的错综复杂的双边条约。对于欧盟,协定谈判为欧洲投资者打开新的投资市场也极为关键。然而,中国和欧盟之间这一协议谈判的意义远超过对它们自身关系的影响。中欧投资协定将成为欧洲、中国、美国之间形成的新的权力三角的一部分,并重新定义全球投资规则。
投资条约一般都遵循一个简单的逻辑:为西方投资者在政治不那么稳定的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提供一个法律框架,使得对该国家的西方投资增加。除了爱尔兰,欧盟所有成员国都与中国缔结了协定,以保护他们的投资。这些条约通常保护外国投资者,使他们免于被歧视和受到不公平待遇,保证资本的自由转移,管理直接和间接征收。此外,外国投资者也可将违反条约规定的行为带到国际仲裁面前,以此来规避东道国的本身的法律限制。
传统投资条约未涵盖的领域之一是市场准入的自由。因此,像中国这样的东道国可以在外国投资者准入阶段采取限制。欧盟拟通过与中国签订新条约来消除这一漏洞。在保证各成员国现有双边协议的高防护标准的同时,中欧投资条约将有助于进一步将市场向欧洲企业打开。此外,据预计,欧盟将致力于争取针对其不利的要求达成协议,例如强制的技术转让和本地新增股份认购。欧盟还将呼吁争取中国国有企业更加透明。
这样的条约能真正增加双边投资吗?
研究表明,具备市场准入规则的投资条约有助于促进投资。对外国投资者来说,欧盟是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而中国则有一系列的市场准入限制。在中国新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李克强总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的领导下,这些投资的壁垒应当会被逐步拆除。正如最近推出的试点项目上海免税区。中欧投资条约将向给中方更多的压力,真正实现这些改革。因此,在中国的欧洲投资者将尤其从投资条约中受益。
然而,这一条约的意义不应该被视为是单方面的。近几年,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在欧盟投资。中欧投资条约并不会使得中方在欧投资显著上升,因为中国早已从欧洲的市场准入中受益,欧盟资本自由流动的原则也适用于第三国。 因此,仅仅将27个不同的双边协议统一于一个规范的投资条约框架下不太可能实现投资的增加。原因在于,中国投资者在欧洲面临的挑战并不是法律上的不确定性。相反,他们的挑战是缺乏在一个未知的高度监管的市场经营的经验。如果欧盟想吸引更多的中国投资者,它不应对于投资条约寄予太大希望,而是应该规范并增加其对促进中国投资的措施。
如果中欧投资条约不会增加中国在欧盟的投资,而仅仅推动已经计划开放了的中国市场,它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该条约代表着一个新兴的全球投资三角关系中的一角。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也在与美国进行谈判以达成类似中欧投资条约的协议。此外,美国和欧洲也在就达成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进行谈判,该谈判章节中也包括关于投资的全面谈判。这三个条约的达成将进一步增加投资量。关于市场准入的规则,对国有企业的约束以及提升其透明度的规则将会因此被提升到一个全球性的高度。一方面,其他工业化国家将会对中国提出类似的自由化要求。更重要的是,欧盟和美国将利用他们与中国的投资条约和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协定为蓝本签订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条约。
因此,在一个广泛的基础上进行谈判,并考虑到其他并未在座的国家的利益,将是这三个经济大国的企业和决策者的共同利益。现在,跨国公司的全球贸易价值链远远超出了这三个国家。而南非和印度等新兴国家则拒绝任何进一步的投资政策自由化的谈判。因此,欧盟、美国和中国之间的投资谈判应同步伴随全球投资的对话,这将反过来有助于就投资政策达成全球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