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非洲丰富的矿产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并不完善的经济体系蕴藏的无限商机,点燃了投资者们的雄心。
另一方面,非洲动荡的局势、落后的经济水平,并不完善的商业环境蕴含的风险,又让投资者们踌躇地停下了脚步。
非洲投资,是去还是留,在不少“闯非洲”的湖南人看来,这是个艰难的选择题。 本报记者吕琳瑗长沙报道
A面 投资非洲有多靠谱
非洲有着特别的风土人情,低廉的人工和租金成本,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被非洲投资客们认为是这片土地给予他们生长的阳光。中国已成为非洲的最大投资国之一。在非洲,“madeinchina”是畅销和品质的标志。
风土人情里的商机
非洲,吸引中国商人的,不仅仅是特别的风土人情,更是当地习俗中蕴含的巨大商机。
这也是孙应梅所在的湖南逐鹿苎麻纺织有限公司(常德)将投资的触角伸向了这块土地的最大理由。“早在十年前,我们公司就开始做苎麻制品,在常德生产,然后送到江浙一带印染出厂。因为自古以来有"披麻戴孝"的说法,国内很多人都认为麻制品不吉利。而非洲,因为天气炎热,麻织品透气吸汗又耐穿,在当地十分受欢迎。”孙应梅回忆,“大约2008年,我们调查发现,当时货品的20%直接出口到非洲,80%发给江浙的大批发商们,而批发出去的80%货品,最后还是流到了非洲,为了减少中间环节,我们当时就决定,直接去非洲开一个销售公司。”
湖南逐鹿苎麻纺织有限公司在多哥开辟了自己的第一个根据地五鑫纺织有限公司。“我们直接在多哥开了两家店,面向终端市场,从去到那边开始生意就不错。”孙应梅告诉记者,年销售量在150万美元左右,在当地已是非常不错的销售业绩了。
另一家常德企业湖南世旭食品有限公司在尼日利亚设立亚美西非有限公司的理由相似。“中国人喜欢喝茶,欧洲人喜欢喝咖啡,而非洲人的日常饮品是一种"汤",按照非洲人的习惯,平时往一杯开水里倒入一包调味料,就是美味的饮品了,在那就如咖啡、茶一样普遍。”湖南世旭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世旭主要产品是15g、10g、4g,虾味、鸡味、牛味、蔬菜味,盒装、袋装等多品种、多口味的复合调味品。产品是非洲各个国家各家各户每个居民必需的快速消费食品,在国内却完全没有市场。以前我们通过代理商统一代理出口,2011年为了去掉中间环节,于是在西非设立了销售公司。”虽然世旭在当地走的是经销商模式,但销售业绩同样十分喜人,2012年的销售业绩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made in china”富人专有
“madeinchina”,在非洲意味着品质保证。孙应梅告诉记者,“在非洲,这是畅销和品质的标志。这也是中国快速消费品能迅速打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世界银行2009年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在非洲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从2001年至2003年的每年不到10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至2005年的每年约15亿美元,2006年增加到70亿美元。2012年7月,中国宣布未来3年为非洲国家提供200亿美元贷款。据计算,2010年至2012年中国的投资总额为1010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已成为非洲的最大投资国之一。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在非洲话语权的增加。
“中国,在非洲国家眼里,是非常强大的国家,而华人,在非洲当地很受欢迎,这种尊重不但体现在人格上,还体现在对中国产品上。”孙应梅说,“以我们的苎麻服饰为例,在当地的销售价格在同类产品里算是相对昂贵的,但当地的富裕阶层仍愿意把钱花在我们这里。”
“同时,政府也会对华人以及华人企业,给予更多的支持和保护。”
“贫穷”带来的收益
除了产品比较受欢迎,低廉的人工和租金成本,也是非洲投资客们十分看重的一点。
“在多哥,你如果愿意每个月花上人民币600块钱雇一个员工,你让他做什么他都心满意足。而在商铺租金方面,在多哥最繁华的地段租一个店铺,一个月最多只要人民币3000块钱。当然,店铺的面积不大,只有十几二十平,不过在当地,已经算很不错的店铺了。”孙应梅描述说,“这样的低成本运作,对在此投资的企业而言十分有利。”
矿产资源“丰富”也是非洲投资的一个巨大优势。“非洲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以铬矿为例,它作为钢材的必备辅材,中国所使用的铬矿中40%是从非洲进口。在2008年行情好的时候,每吨铬矿能卖到2000多块,仅一吨就能赚到600块以上。”湖南泽鑫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辜小姐告诉记者。“此外,国家政策规定,对外国进口的矿产原石,有一定的补助。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不少的一笔收益。”常德市商务局外经科科长杨大红透露。
B面 投资非洲有多艰难
正如非洲的热带雨林气候,暴晒的阳光往往瞬间转变成暴雨倾盆。看似阳光明媚的非洲投资也蕴藏着高风险,已经让一部分湖南企业不得不选择撤离。
落后的经济状况是把双刃剑,既意味着商机,也意味着阻力。
动荡政局下的生存
基于当地充足的日光资源和耕地资源,准备在此投资打造万亩甘蔗园的湖南达丰源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埃塞俄比亚分公司,在历经两年,终于从政府手中拿到土地使用许可之后,却不得不面临撤离。“那边局势很乱,受战争和局势影响,项目无法进行,只能停止,而派往非洲的人员也将撤离。”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十分无奈。这意味着,两年时间和涉及千万元人民币的投资,开始变得前途渺茫。
“我们已经收到了政府方面的意见,由于当地政局问题,建议我们撤离部分在非人员。”辜小姐表示,在终日惶惶的政局之下,投资开始变得不那么有保障。“打着仗呢,谁敢这时候大量续资?花大力气建起来的工厂,指不定啥时候一颗炮弹飞来,一切灰飞烟灭了。即使是投资,大家瞄准的都是战后重建,在政局稳定之后。”
动荡局势带来的影响,还将波及华人的人身安全。“在政府管控相对无力的情形之下,人们的人身安全开始受到威胁,华人在当地作为相对富裕群体,对华人的抢劫、绑架案件,发生的概率偏高。”孙应梅告诉记者。
落后经济下的困局
“在经济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人们对日常消费品的需求也被一压再压,特别是政局不稳定的情况之下,吃饭都吃不饱,是否能安全活着还不知道,怎么还有心思去消费服装这些东西呢?”孙应梅说。
采取经销商代理模式的湖南世旭食品有限公司比湖南逐鹿苎麻纺织有限公司显得更无奈。由于产品畅销,出货本身存在的问题不大,但回款却是一个相当艰辛的过程。以2012年为例,3000万元人民币的销售业绩之下,有近千万元货款至今并未收回。
在落后的经济体系之下,西非部分国家并未与国际金融市场完成接轨。“在多哥,当地通用的货币是西法,而这种货币是无法通过正规渠道交易成美元的,我们只能通过当地的地下钱庄将西法换成美元,然后在香港的货币交易中心,将美元换成人民币。”孙应梅告诉记者,而这种交易,则意味着不稳定和高风险。
“我们企业现在正在重组,非洲的业务可能会停下来。”孙应梅说。
[投资者说]
“很像30年前的中国”
“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已停机。”记者在与在非洲投资的湖南企业联系时,经常会得到这样的提示音。在接通的电话中,停业和经营欠佳这两种状况也占到了很大的比率。据统计,在记者电话联系采访中,超过六成的在非投资企业都已经暂时或长久性歇业。而战乱和经济大环境的低迷,是歇业企业给的最为普遍性的回复。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非洲的企业主要以低端化的生产加工行业为主。孙应梅的一席话让记者印象深刻:“以我们纺织行业为例,本来利润微薄,属于附加值相对较低的行业,在金融危机和无法实现品牌化运作的双重压力之下,现在的处境比较艰难。”
“不过,非洲投资的优势同样明显,现在的非洲很多国家,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环境上看,都很像30年前的中国。因此依托本地廉价的劳动力,在当地实现全产业链经营,我想将有发展的机遇和可能。”孙应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