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山东省商务厅

首页
>政务公开>厅机关子站>直属单位>省商务厅业务联络办公室>调研评论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趟过"深水区"
发布日期:2011-11-21 11:08 信息来源:山东省商务厅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1 字体:【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各个阶层的起点几乎相同,改革的主客体、进程和力度都显得无足轻重,改革难度相对较小。然而,时至今日,很多利益主体几乎已经形成并不断固化,改革必然会涉及利益再分配的问题,阻力可想而知。在未来的改革中,我们应该以更广阔的胸怀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努力,超越现有格局,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同时重视提高政府宏观管理艺术,植根于我国国情吸收国外市场经济建设的经验,重视人才兴国战略,提高国家竞争力。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告诉我们,经济体制本质上是围绕经济资源占有和分配而进行的系统的、全面的制度设计,涉及各个社会阶层的权利和机会,最终通过个体各种能力的差距直接影响其根本经济利益。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各个阶层的起点几乎相同,改革的主客体、进程和力度都显得无足轻重,改革难度相对较小。然而,时至今日,很多利益主体几乎已经形成并不断固化,改革必然会涉及利益再分配的问题,阻力可想而知。因此,如今的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更大的决心、勇气和更多的智慧、行动,更需要宽广的、超脱权力和利益的情怀。无论是激进的还是渐进的,几乎所有改革主张都离不开以下几个重要议题:

    找准改革目标,认清改革方向

    探索实现新的、更能体现人们幸福感的高质量增长的路径,才是发展的方向。

    通过经济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实现共同富裕不应该是我国发展的终极目标,而应理解成阶段性目标,甚至可理解成是实现最高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在经济总量不高的前提下,我国通过非均衡发展战略提高了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却是以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换取的,这在造成代际不公平的同时并没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全社会的幸福指数,而且还造成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需要我们反思,过去的低质量增长是否可持续?是否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增长? GDP不能真正反映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的质量,探索实现新的、更能体现人们幸福感的高质量增长的路径,才是发展的方向。从本质上讲,改革的目标肯定有经济发展的内涵,但它并不是惟一的,而最为根本的应该是在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平等的可持续发展。

    正视改革难点,找准改革重点

    从当前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看,应该是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寻求效率与公平的平衡点。

    经济体制改革的难点和重点的制约因素、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均不相同,不能混为一谈。从当前经济体制的改革难点看,突出表现在“两难”问题上。解决“两难问题”,一是必须理顺投资消费关系,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的现状,应使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建立在最终消费的基础上。二是必须尽快扭转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应使经济增长建立在公平、合理分配的基础上。三是必须着力促进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均衡协调,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牢牢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以开放促改革。然而,从当前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看,应该是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寻求效率与公平的平衡点。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奉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策略。但是,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同时兼顾公平和效率,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保证公平成为我国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这其中又涉及再分配的问题,而目前再分配的问题只是处于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层面上。政府不仅需要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解决民生问题,还应该通过建设法制社会,制定各种保证民生福利的法律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尊重改革动力,挖掘改革潜力

    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民间蕴藏的、能量极大的积极性,关键是政府如何发现这些积极性,调动和引导这些积极性,并且规范这些行为。

    改革的动力是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差距,改革动力的激发能够促进改革潜力的释放。行业之间和行业内部的经济支配权和收益权的差距构成了改革的内在动力。改革的动力仍然在基层,改革的潜力表现在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实践中。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民间蕴藏的、能量极大的积极性,关键是政府如何发现这些积极性,调动和引导这些积极性,并且规范这些行为。政府应充分尊重基层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智慧,不断探索出首创的经典改革经验,并经过不断总结、推广和完善,逐渐变为一种模式,最后经过提炼升华为一种制度,并具体化为一种政策。

    创新改革路径,推动改革跨越

    在宏观经济调控和微观经济管理实践中,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诚信的市场道德和按章办事的调控手段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相机选择的“灵活性”让政策决策、实施和评价失去了应有的约束。

    为了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了相应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但是在宏观经济调控和微观经济管理实践中,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诚信的市场道德和按章办事的调控手段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相机选择的“灵活性”让政策决策、实施和评价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在未来的改革中,我们应该以更广阔的胸怀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努力,超越现有格局,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同时重视提高政府宏观管理艺术,植根于我国国情吸收国外市场经济建设的经验,重视人才兴国战略,提高国家竞争力。

    (一)更加重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管理的艺术

    无论遇到国内外什么样的经济波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定要坚定市场取向,切不可乱了阵脚。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可取得经济高效率,其中价格、市场信息等市场机制能够引导资源合理流动。同时,不应忽视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国家调控管理应当在不影响公平竞争的原则下,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利益各方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市场取向改革,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政府应更多地依靠经济手段,减少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经济。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国民经济活力和效率。另一方面,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市场与政府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目前我国已经面临经济体制转型问题,政府也应在转型的过程中逐步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中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政府要从注重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通过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要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发挥公共财政职能,让公共财政政策和资金更多地向社会性公共服务倾斜,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不能照抄国外模式,要植根中国特色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体制是与相应的实施环境相匹配的,必定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不一样,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约束也就不一样,全盘照抄和简单复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必然带来 “水土不服”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到,未来的任何经济体制改革都必须植根于我国国情。我国国情复杂,历史遗留问题也比较多,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国外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实践,我们应吸取教训借鉴经验,紧密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同时注意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一方面是研究国外的市场经济体制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什么样的积极作用,这可以加深我们对实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国家的经济和政策的了解;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在“十二五”阶段进入了关键时期,过去的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在带来巨大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理顺投资消费关系,扭转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促进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均衡协调等等,这些问题亟需在更高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不断加以解决。

    (三)实施人才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和国家整体竞争力

    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在大局观指引下,统筹规划、全面系统和科学合理地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大胆实施国际人才战略。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海外人才,留住国内人才。重点通过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完善海外移民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二是“自下而上”改革与“自上而下”改革相结合。过去“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现在和将来在很多领域仍然需要延续这一模式。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蓝图十分清晰的前提下,实施所谓的“顶层设计”,即在总结基层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重点通过自上而下规划改革的路径也是可取的。因此,恢复体改委或者类似机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三是发挥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只有能够吸引大量民间投资的产业、领域和地区,才可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为此,我们应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消除吸引和调动民间资本进入相关产业、领域和地区的各种障碍,调动民间资本的投资积极性。四是提高创新能力和国家整体竞争力。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需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不断提高全民创新能力。成立类似国家竞争力委员会的机构,评价改革实施绩效,以此作为创新的起点和动力。同时,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公共预算体制、科技创新体制等体制机制创新,为提高整体创新意识和能力提供制度保障。(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胡振虎 财政部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

 

编辑:admin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山东商务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山东国际商务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山东国际商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