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非洲刚果(布)共和国国家一号公路,刚果人民称修复这条路一直是个“梦”。虽然许多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公司有意参与这条公路的建设,但是由于环境恶劣、施工困难以及政治方面的忧虑这个“梦”迟迟没能实现。2007年7月12日,中国建筑(601668,股吧)工程总公司与刚果(布)政府正式签定了总承包合同,总投资22亿美元,总长度600多公里,公路将于明年4月份通车 , 这也是首次启用“中国标准”而修建最长的一条公路。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企业海外走出去战略一直以低端劳务输出为主,尤以建筑业为甚。目前,中国企业海外拓展历经 “质变”:“中国标准”作为一种技术文化,成为“走出去”的先行者,以“中国标准”建造的路、桥梁与铁路,将成为连接世界四方的纽带,作为央企的中国交通建设股份与中国建筑总公司在海外修建公路、桥梁、铁路业的“中国标准”,带动了背后建材、施工、监理等多产业发展,为今后“中国标准”输出带来新契机。
低端劳务向高端密集发展 “中国标准”输出困难重重
1980年至1990年,中国企业以劳务输出为主,提供的是廉价劳动力,谈不上经济附加值;1990年至2000年,以劳动密集型的施工总承包为主,以成本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经济附加值仍然很低;2000年以后,中国企业的技术优势显现,自主承建项目越来越多,EPC(交钥匙)、BOT(建设、经营、转让)等高层次、高技术含量、高经济附加值的大型项目也逐年增加。
在高端市场竞争中,选用何种标准至关重要。例如,若选用美国标准,那么美国企业会占有先天优势,因为他们最熟悉美国标准;相反,若选用“中国标准”,业主会首选中国企业。而现实情况是,项目工程一般都是采用西方标准,由西方监理公司负责监理,中国企业常处于受人牵制的被动局面,技术效应和经济效益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中企在输出“中国标准”中经历了很多困难,欧美同盟西方标准封锁与抵制,发达国家的质疑与不认可。中企“中国标准”在国际化输出中,由于没有相应的译本作支撑依据,中国企业在争取采用“中国标准”时缺乏说服力,甚至当一些国家提出愿意采用中国标准时,由于语言障碍,错失了成交的机会。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在17000项国际标准中,由我国起草并批准的只有20多项,加上已经进入审批程序的总共50多项,也只占0.3%。而在中国20000多项现行国家标准中,有6500多项是采用国际标准转化而来,转化率近40%。
“中国标准”背后暗藏多产业发展
由中国交通建设股份公司承建的印度尼西亚泗水—马都拉海峡大桥是应用中国标准的典范。据介绍,中国企业与印度尼西亚签署的该桥施工总承包合同总额为1.95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6.2亿元。由于该项目采用中国标准,带动我国相关产品、设备、材料出口总额逾5.5亿元,收获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由一个标准体系带动背后多产业发展,已成行业共识。在众多国际化工程招投标项目中,中国企业已经能够屡屡获胜,与印尼于2004年签订了泗水—马都拉海峡大桥的设计、施工总承包合同,并于2009年建成通车,是东南亚最大的跨海大桥。2009年6月通车的锡尔河公路大桥,跨越了中亚最长的河流锡尔河,是目前塔吉克斯坦最长的公路桥梁。
在以“资源换项目”的“走出去”战略中,有很多中企已意识到标准体系的重要性,从过去消耗战、价格战的单一施工承包,转换到以设计、监理为主的密集型承包等高端发展,抛弃了过去低利润徘徊的局面。
“中国标准”蓄势待发
随着国际“标准时代”的到来,发达国家纷纷从技术战略转型到标准战略,积极探索中国标准战略是各行各业乃至整个国家不得不面对的战略问题。在中企长达20多年国际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从不熟悉到慢慢了解“中国标准”。近年来,尤其是世界标志型的公路、桥梁建筑,在1000米以上的前10位斜拉锁桥梁中,中国制造占6座,前10名悬索桥中国占5座,前10拱桥有中国占4座,中国的桥梁与铁路已经在国际范围中占有一定影响。
近日,由交通运输部、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交通建设集团联合开展了“中国交通建设标准”外文版编译出版工作。此项工作从2009年12月7日正式开始启动,交通运输部主持,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投入1000万元和600万元,将分三批编译出版92本交通建设标准的英文、法文版,其中公路工程行业标准46本,水运工程行业标准46本,意在推出中国建设标准,打造中国技术品牌,为我国企业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