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出去>国际产能合作
山东省化肥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发布日期:2010-02-26 00:00 信息来源:山东省商务厅门户网站
信息来源:山东省商务厅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字体:【

山东省化肥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化肥生产基地。2008年以来,化肥行业前期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后期又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销售不畅,开工率不足,生产大起大落,产量增幅明显回落,结束了长达五年的高速增长。继续深化改革、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振兴我省化肥工业,促进化肥工业稳定发展,对确保我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
  到2008年底,我省氮肥企业有49个,其中以尿素为主导产品的26个、以碳酸氢铵等为主导产品的23个。氮肥行业具有合成氨966.5万吨、尿素1079万吨、碳酸氢铵433万吨、硝酸70万吨、甲醇303.5万吨、发电能力69.85万千瓦的生产能力;甲酸、有机胺、三聚氰胺、双氧水等氨和甲醇的衍生产品也初具规模,占据国内市场一定份额。2008年全省生产合成氨669万吨、氮肥493万吨、尿素419万吨(折纯),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磷肥行业具有磷铵生产能力102万吨,硫基三元肥生产能力503万吨、硫酸371.5万吨。我省在缺少硫、磷资源的情况下,凭借自身技术和管理优势,在国内占据重要位置。行业实现销售收入898.77亿元,利税80.06亿元。
  1、培植了一批重点企业。山东鲁西化工集团、中化平原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华鲁恒升化工集团、山东联盟化工集团等8个企业是全国合成氨产量五十强企业;山东鲁西化工集团、山东华鲁恒升化工集团、兖矿集团化工有限公司、山东联盟化工集团等10个企业是全国尿素产量五十强企业。
  2、培育了一批名牌产品。我省化肥行业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1个。兖矿集团有限公司的“峄山”牌尿素、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友谊”牌尿素、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的“鲁北”牌磷酸二铵和三元复合肥、鲁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鲁西”牌三元肥、山东红日阿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艳阳天”牌三元复合肥5家企业的6种产品获“中国名牌”称号;青岛昌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金浪”牌尿素、山东鲁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鲁西”牌尿素、山东阿斯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春旺”牌尿素、山东恒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彩云牌”尿素、青岛东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东方”牌复合肥料等14家企业的32个产品获“山东名牌”产品称号。
  3、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省化肥行业具有省、市级技术中心10个,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该中心在消化吸收德士古气化技术基础上,联合华东理工大学等单位,自主开发了四喷咀水煤浆气化技术,并已在华鲁恒升、国泰等企业成功应用。鲁北化工的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开发与工业化、红日集团的低温转化氯化钾生产硫基三元肥技术开发应用等项目对全国化肥行业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骨干化肥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4、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2008年我省合成氨产品综合能耗为1404千克标煤/吨,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0千克标煤/吨。全省氮肥企业普遍采用了联产甲醇同时净化氨原料气的双甲工艺,造气炉渣、工艺余热用来产蒸汽发电等措施,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尿素企业采用深度水解技术,降低氨氮同时回收了尿素。化肥行业采取了多项“三废”治理措施,全部实现达标排放,沿淮及南水北调流域企业还实现了污水的零排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目前,全省尿素、磷肥和三元复合肥产能供大于求,高浓度磷肥有一定量的市场缺口;我省化肥工业生产装置基本是多套装置的叠加,单体设备偏小,缺乏骨干龙头企业的带动,难以与国内大型集团抗衡。
  2、原料对外依存度高。我省氮肥企业主要生产原料用煤全部来自省外,每年需从山西晋城、阳泉等地运进煤炭上千万吨,铁路、公路均承受巨大压力,还要向当地交纳资源出境费,提高了我省化肥成本。磷复肥所需磷矿我省资源稀缺,主要靠云、贵、鄂等地供应。
  3、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压力较大。我省化肥企业虽然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一直居于全国前列,但是与中石化、中石油旗下的大型装置相比,差距还是明显的。省内企业之间在能源、物耗等方面也不平衡,改造的任务仍然相当繁重。
  4、引导农民科学施肥任重道远。目前,由于农民对科学施肥的认识不够,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十分普遍,氮肥的实际利用率一般在30%左右,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化肥的流失,减轻因过量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改变因施肥比例不合理造成农作物的品质下降等是全省化肥生产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
  (三)面临的形势
  随着国内骨干化肥企业产能的扩张,以及煤化工项目内大型合成氨、甲醇装置在西部煤炭产地开工建设,国家扶持的超大型磷复肥项目在云、贵、鄂磷矿基地建成投产,化肥产业在原料供应、市场格局、营销体制、资本结构等方面的整合日趋加快。全省化肥产业一方面产能过剩,需要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骨干企业单系列规模普遍偏低,还需要进行原料和节能等技术改造,由大到强,提高市场竞争力。面对金融风暴的冲击,加快产业调整、振兴化肥行业是紧迫的、必然的选择。
  1、面临的不利因素。一是缺乏原料优势。无论是氮肥的原料煤炭、天然气,还是磷肥的原料磷矿石、硫铁矿,我省都十分缺乏。近几年大量资金雄厚的企业集团到西部资源产地投资建厂,对我省化肥乃至煤化工的发展构成巨大的威胁。二是缺乏资金优势。我省化肥工业是从中、小企业逐步发展起来的,单体企业实力较弱,尚不具备持资外出购买矿山和企业外延发展的能力,也难以吸引外资。
  2、具有的优势。一是拥有发展化肥乃至煤化工产业必不可少的人才、技术优势。资源优势明显的地区,往往地处偏远,人才、环境、运输、水源等附加成本很高,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资源优势,甚至最终在市场上不占优势。我省化肥只要搞好战略定位,完全可以依靠自身人才、技术优势去争取资源,并且让资源比在产地发挥更好的作用。晋城煤业、阳煤集团与我省化肥企业的合作就是例证。二是具有良好的化肥区位优势。我省地处化肥市场的中心区域,本地市场容量巨大,而煤炭、磷矿的产地往往远离化肥市场,装置建设在资源产区的化肥运输成本与我省化肥企业运煤成本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二、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现有企业,严格控制总产能,以内涵发展为主,突出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快原料路线、动力、产品结构“三项调整”和“节能、环保、安全”三项改造;推动五大产业集群建设,引导科学施肥,推动我省由化肥大省向化肥强省跨越。
  (二)原则
  1、应对当前危机与促进产业调整振兴相结合。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对化肥生产的一系列扶持政策,通过测土施肥和配方施肥等措施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加快现有装置的改造以降低成本,加快发展非肥产业以增强市场应对能力。
  2、淘汰落后产能与做强骨干企业相结合。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工艺和设备;加大对骨干企业在技术改造、融资、贷款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帮助其做大做强。
  3、加快技术进步与推进产业整合相结合。以产业集群的发展和骨干企业的培育为依托,加快集群内企业在资源、人才、技术、营销等方面的整合,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共同研发共性关键技术,以产业的整合带动技术进步。
  (三)目标
  到2011年,高浓度肥的比重达到96%以上,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合成氨综合能耗低于1610公斤标煤。氮肥行业有20%的原料立足省内,原料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产业集群得到推进,行业集中度提高,产业布局得到优化。各主要经济指标年均递增15%以上。
  三、发展重点
  (一)加快实施氮肥生产原料路线改造
  积极借鉴兖矿鲁南和德州华鲁恒升成功改造原料路线的好经验,重点支持山东恒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兖矿峄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瑞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济宁恒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阿斯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立足国内采用先进成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煤浆气化技术、HT-L粉煤加压气化炉、非熔渣—熔渣分级气化、山西热力研究院的两段式干煤粉加压气化等技术进行生产原料路线改造,使我省氮肥原料结构的30%改为烟煤气化,就地取材,每年可减少从山西运煤250万吨,降低对山西无烟煤的依赖。
  (二)加快推进节能减排
  重点推广炉体改造、高效风机、自动加煤、油压微机自控、高效除尘、静电除焦油、吹风气回收利用、型煤生产与应用等造气综合节能,余热发电、低压合成、醇烃净化、低位能余热吸收制冷、变压吸附脱碳、涡轮机组回收动力、变换系统提压、机泵变频调速等合成氨生产节电,低温甲醇洗、液氮洗新型原料气净化,双低压醇氨联产、C02气提尿素合成等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广采用新型氨醇合成塔内件、醇氨分离器、水管式甲醇合成内件等高效换热设备和高效精脱硫剂等,降低氮肥能耗和成本。逐步加大氨法锅炉烟气脱硫、膜集成处理氨氮废水、氮肥生产污水的治理力度,实现零排放。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氢气、磷石膏等排放物,重点实施山东鲁西化工集团的尿素联产甲醇等15个骨干企业的23个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支持化肥生产企业适度延伸产品链条,生产甲醛、甲酸、乙酸、二甲醚等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四)加快新型肥料开发
  鼓励化肥生产企业积极开发包膜型缓控释肥、抑制剂型缓控释肥、增效剂型缓控释肥和氨基酸螯合肥料等新技术和化肥新品种。重点支持施可丰集团继续搞好新型缓/控释肥品种的开发,大力推广平衡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建成拥有年产百万吨级能力的长效缓施肥生产和研发基地。支持金正大集团在开发出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硫和硫加树脂三大类品种的基础上,继续搞好工农业生产废料作为膜材料的研发和可降解塑料作为膜材料的研发,利用3-5年的时间,形成百万吨级缓释肥生产能力。支持禹城中农润田公司在成功生产并应用多肽尿素的基础上,开发含有机酶-辅酶多肽系列肥,扩大多肽尿素生产能力及生产厂点。支持山东春雨集团扩大氨基酸螯合型缓/控释肥生产能力,增加产品品种,强化市场营销,做大做强,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
  四、政策措施
  (一)严格控制化肥总量。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煤化工发展的产业政策,切实加强化肥项目建设管理,从严控制氮肥、三元复合肥等产能过剩项目建设。实施化肥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审查制度,凡高于省规定标准的,投资主部门一律不准核准或备案。加强政策引导,加大现有化肥企业的结构调整力度,适当淘汰落后产能,让一部分规模相对较小,环保不达标,安全隐患较大,竞争力不强的企业退出化肥市场,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二)培植重点骨干企业。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相结合,争取在重点骨干企业的培育上取得明显成效。加快推进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鲁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兖矿鲁南化肥厂、山东联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瑞星化工有限公司、济南明水大化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恒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化平原化肥有限公司8家企业的产业整合,通过产能置换,逐步提高单系列装置的生产规模,做强我省化肥企业,提升化肥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大力开拓市场。借助“工商联手”,继续巩固稳定省内市场,确保销售链不断,省内市场不丢。支持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加强宣传,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大力开发高效缓释、专用肥料等新兴市场。同时,引导企业扩大出口,拓展国际市场。
  (四)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发挥我省化肥行业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以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搞好化肥行业生产技术和后续项目的研究和开发;落实国务院“保障化肥生产供应,促进化肥行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积极推进化肥企业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努力扩大产学研合作领域;在继续搞好科技项目合作的基础上,加强在创新人才方面的合作,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和引进技术创新人才,为技术开发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实施整个系统的自动化改造,提升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始终保持我省化肥工业生产技术和装置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五)着力打造五大化肥产业集群。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培育和发展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市场竞争力强的五大化肥产业集群,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五大化肥产业集群涵盖19个氮、磷肥企业和4个新型肥料企业,合成氨生产能力766万吨,占全省产能的79.26%;尿素972万吨,占全省产能90.08%;磷肥71万吨,占全省产能69.6%,三元肥375万吨,占全省产能74.5%。分别是鲁北地区产业集群(德州、滨州),主要包括山东华鲁恒升、中化平原化肥、宁津永兴化工、中农禹城润田、鲁北化工;鲁西地区产业集群(聊城、泰安),主要包括集鲁西化工、山东瑞星、山东阿斯德;鲁南地区产业集群(济宁、枣庄、临沂),主要包括兖矿鲁南化肥、兖矿峄山化工、滕州凤凰、恒通化工、济宁恒立化工;鲁中地区产业集群(潍坊、济南、青岛),主要包括山东联盟化工、安丘奥宝集团、济南明水大化、章丘日月化工、淄博齐鲁一化、阳煤青岛恒源;临沂新型肥料产业集群(临沂),主要包括施可丰集团、金正大集团、红日阿康、春雨集团。
  (六)加大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一是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同时,各级财税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税配套政策,促进行业调整振兴。二是积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对国家确定的重点支持项目,各级政府要创新资金筹集方式,调整资金支出结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切实落实国家新税法规定的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山东商务网 业务联系:0531-89013333 鲁ICP备05051451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