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轮胎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轮胎制造业是我省的优势产业之一,其生产能力、产量、科研开发能力多年来一直居全国首位。近几年轮胎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汽车工业、合成橡胶、橡胶助剂、炭黑及机械制造等相关配套行业的发展,我省轮胎工业正处于向轮胎强省跨越的关键阶段。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省轮胎行业受到严重冲击,面临严峻形势,同时也为全行业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引进创新带来机遇。为积极应对危机,加快轮胎行业改造提升,促进轮胎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省政府办公厅已下发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关于加快全省轮胎工业改造提升促进轮胎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41号),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到2008年底,全省共有轮胎企业400余家,其中子午线轮胎企业22家。生产能力2.3亿条,产量2.04亿条,同比增长7.5%,居全国各省市之首。生产全钢载重子午胎3150万条,增长25%,半钢子午胎4200万条,增长27.5%。产品结构有所优化。子午化率达到36%,其中,高性能子午胎已达到40%。我省子午线轮胎生产技术及主要装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美国DOT和欧洲ECE标准。到目前为止,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品牌建设取得较大成效。拥有中国名牌13个,其中子午线轮胎5个、摩托车胎3个,全国驰名商标4个。省名牌16个。涌现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16个,即玲珑、三角、成山、双星、赛轮、黄海、盛泰、兴源、金宇、永泰、恒丰、三泰、银宝、万达、时风、陆通;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有4个,即玲珑、三角、成山、双星;超过100亿元的有2个,即玲珑、三角。轮胎翻新工作不断加强,提高了翻新率和翻新次数,提高了轮胎综合行驶里程;加大了废橡胶再生利用和节能减排力度,规模以上的轮胎企业达到了清洁生产的要求。轮胎生产装备、助剂、炭黑、骨架材料等配套原料发展较快,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二)存在问题。
1.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低。大企业的规模与世界跨国公司差距较大,中小企业差距更大。
2.产品结构有待优化。中、低档产品多,高端产品产量少。
3.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一是高水平人才缺乏,重大课题难于实施;二是技术创新投资少;三是创新设备弱,缺少必要的试验设施,影响创新能力的提高。
4.企业管理模式仍停留在传统层面上,缺乏创新和合作共赢的机制。
(三)面临形势。
1.市场需求大幅度下降。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减速,汽车制造业受到严重冲击,对轮胎需求减少,轮胎生产企业产量下降,库存上升。2.国际轮胎巨头纷纷在国内扩张,建设生产基地,外资品牌不断涌入,对我省企业的发展和自主品牌建设造成了巨大压力。3.企业库存天然橡胶等高价材料较多,增加了企业成本。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信心,化危为机,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结构,坚持自主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培育知名品牌,发挥骨干优势,推动重组联合,壮大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市场营销能力,促进轮胎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稳定老市场,开拓新市场,让利不让市场,保本不丢客户;确保质量,按期交货,把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确保新胎订单逐步回升,不断扩大我省轮胎工业市场份额。
2.技术进步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强化核心技术培育,加大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的开发力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国际化原则。积极承接国外产业技术和资本转移,加强与大型跨国公司在资本、技术、品牌等方面的战略合作。调整产品出口结构,提高出口的性能与价格比,扩大在发达国家的市场覆盖率。
4.集约化发展原则。加快企业培育、改造步伐,引导企业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联合重组,壮大轮胎企业规模,膨胀轮胎产业集群,提升轮胎行业层次,提高企业集约化程度,增强国际竞争力。
5.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严格核算生产经营成本,防止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把轮胎工业发展与安全节能、环境保护、企业追求社会效益相统一,推动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资源合理利用,实现轮胎工业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到2011年,全省子午线轮胎生产能力达到1.5亿条,其中全钢载重子午胎5000万条、半钢子午胎1亿条,高性能子午胎全钢载重胎占60%,子午化率达到50%以上。实现利税137亿元,其中利润89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424亿元。轮胎的全国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0%以上,出口达50%以上。轮胎装备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20%以上,省内装备配套率达到50%左右。培育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10个,其中过100亿元的5个。培育一批为大企业和支柱产业配套的中小企业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争取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1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1个(其中国家级5个),行业技术中心2个,创建中国名牌6个。
三、发展重点
(一)发展6大类产品。
1.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改进设计,逐步形成公制无内胎轮胎系列产品和完整的配套技术,发展系列化产品。提高轮胎翻新率和翻新次数,增加综合行驶里程,提高轮胎经济性、质量稳定性和产品寿命。
2.半钢子午线轮胎。着力开发多种新技术和新产品。轿车子午胎向扁平化方向发展,提高起动性能、制动性能和侧弯性能,增强安全、舒适性能。积极发展可监测充气压力、行驶中温度变化以及安全状态报警的功能轮胎、绿色节能轮胎和跑气保用轮胎,最大限度减少磨损微尘,使用无害配合剂的环保型轮胎。努力提高综合行驶里程,延长轮胎寿命,扩大高端产品产量。
3.工程子午线轮胎。在生产技术、装备、材料配套等方面继续攻关,配备完备的检测仪器,提高工程子午线轮胎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积极发展巨型工程子午胎。
4.翻新轮胎。依托新胎生产企业,大力发展轮胎翻新行业,提高翻新轮胎比重。提高轮胎翻新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经营水平,改善翻新轮胎外观质量,增强可靠性能,提高性价比。5.机械装备。加快轮胎生产及检测设备的研发,提质量、上水平、增品种。提高密炼机及上辅机、压延机、子午胎成型机、钢丝裁断机、硫化机、模具及检测仪器的市场占有率。6.橡胶及主要原材料。着力发展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绿色环保型橡胶助剂、子午胎用炭黑、骨架材料等相关产业,进一步提高轮胎产业配套能力。
(二)培育3大产业集群。
1.半岛地区集群。充分发挥青岛、烟台、威海半岛地区轮胎生产传统优势,扩大三角、玲珑、成山、双星、赛轮等中国名牌轮胎效应。依托我省轮胎行业现有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库珀公司和高校软控公司等人才、科技、装备制造等方面的力量,推进企业整合,打造世界品牌,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轮胎生产聚集地。
2.鲁北地区产业集群。发挥产业起点较高、企业集中度较高、成长潜力较大的优势,充分利用骨架材料、炭黑、助剂、机械、模具等配套原材料较齐全的条件,加强企业在资本、生产等方面的协作联合,加强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建设新兴的轮胎产业集群。
3.鲁西南橡胶助剂生产集群。在现有橡胶助剂生产基础上,加快开发生产绿色环保型橡胶助剂,提高助剂的科技含量,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提升在国内的优势地位,发展成国内重要的橡胶助剂生产集群。
(三)培育7个大型企业集团,创建2个世界知名品牌、2个国家知名品牌和一批山东省知名品牌。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三角、玲珑、成山、双星、赛轮、西水、金宇等企业稳定市场,闯过难关。在此基础上,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品种规格,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单厂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能力,单厂规模达到2000万条以上,部分达到4000万条以上。瞄准世界轮胎三巨头的标准,逐步把玲珑、三角培育成世界级知名品牌企业,在生产规模、产品质量、企业管理、科研开发、品牌知名度上,与三巨头相媲美。盛泰、金宇培育成中国知名品牌,并创建一批省级知名品牌。
(四)实施10项重大项目。选择一批成长性强、带动力大、影响范围广、对整个行业的调整振兴能够起到关键作用的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集中各种资源要素,加大资金投入,抓好项目建设。
1.半钢子午胎:玲珑集团1500万条高性能轿车胎,金宇集团1500万条高性能胎,赛轮公司1000万条高性能胎,三角集团800万轿车、轮卡高性能胎。
2.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双星110万条高性能胎,玲珑100万条高性能胎,三角200万条高性能胎。
3.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三角集团1万条。
4.轮胎试验场:玲珑轮胎试验场(包括室内和室外场地和服务设施),赛轮轮胎试验场。5.生产装备:高校软控数字化密炼系统、内衬层挤出压延和裁断线,全钢成型线,巨型全钢子午胎成型系统,群控液压硫化系统和网络化成品检测线。
四、政策措施
(一)实施市场全球化战略,不断提升市场营销能力。加快企业营销能力建设。通过网络系统建设、区域市场服务中心和工程师服务团队建设等形式,巩固国内外市场;通过对当地气候、交通运输特点的研究,开发因地制宜的轮胎新产品,扩大东北、内蒙等国内市场和北美、欧洲、印度、中东等国外市场;促进轮胎骨干企业之间加强沟通合作,构建全球性销售与服务网络系统,逐步实现产品在国内外的代理或总代理销售模式;积极探索构建现代市场行业合作形式,联合应对国际反倾销;产业集群所在地政府要积极为轮胎企业提供销售网络建设和营销人才培养等方面服务,规范市场秩序,避免恶性竞争,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营销环境。
(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规定,鼓励发展环保型绿色轮胎、工程子午胎、拖拉机子午胎和航空子午胎等高等级子午线轮胎及配套专用材料和设备;限制发展斜交轮胎和力车胎,禁止新建斜交胎项目;逐步淘汰年产50万套以下的斜交胎、以天然棉帘子布为骨架的轮胎、年产1万吨以下的干法造粒炭黑生产线。各级投资主管部门在备案轮胎建设项目时,要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同时要充分考虑产业布局的优化,从严控制新布点建设项目,鼓励现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上档次、上水平,形成经济规模。
(三)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研力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全省轮胎行业技术联盟和技术中心,搭建完善的轮胎行业技术研发平台。全面落实鼓励企业研发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围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快重大技术、装备和原材料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采取单独或联合的方式,建设轮胎试验场。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自身的作用,多层次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撑。
(四)加快信息化与轮胎业融合,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轮胎工业。密切追踪轮胎生产自动化、轮胎产品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加快轮胎行业信息化步伐。从产品研发手段、生产过程自动化、产业链管理、物流和市场、人员培训、产品溯源管理等六个方面推进信息化。要充分发挥青岛高校软控有限公司应用软件及系统集成开发和数字化装备制造优势,加大轮胎企业管控网络系统研发力度,实现RFID(射频识别)技术、生产自动控制技术和现代ERP(企业资源规划)管理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赛轮子午线轮胎信息化生产示范基地的层次和水平,为全行业信息化改造树立典型示范。发挥技术推广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快传统子午线轮胎生产线的嫁接改造,用信息化带动轮胎产业升级换代,争取骨干企业普遍实现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保持我省轮胎行业全国领先地位。
(五)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围绕三大产业集群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的建设和重大项目的实施,搞好规划定位,从产业链条延伸、产业要素配套、产业发展环境优化、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集中开展工作。大企业要充分发挥技术、资金、人才、品牌和市场优势,进一步壮大企业实力,增强龙头带动作用。围绕产业配套,适应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趋势,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发展合成橡胶、橡胶助剂、炭黑、骨架材料等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各级质监、检验检疫部门要和企业共同做好标准化工作,建立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培育区域性产业品牌。支持以重点企业集团为龙头,在国内外发展橡胶种植园,建设橡胶加工厂和天然橡胶生产供应基地。高度重视轮胎装备制造业发展,提高质量和信息化水平。鼓励企业联合重组,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促进轮胎产业集约化发展。
(六)加强废旧轮胎回收再制造,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完善政策法规,尽快建立废旧轮胎回收网络体系,提高轮胎翻新和废旧轮胎综合利用水平。支持轮胎回收利用新技术、新装备的研究开发,实现废旧轮胎高质化利用。鼓励轮胎生产企业定点回收旧轮胎和再制造,加强废轮胎回收工作,规范回收市场秩序,支持再生胶企业发展,有效处理废轮胎,促进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
(七)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作用。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应当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组织和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其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企业提供国内外轮胎行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市场动态等信息服务;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加强行业企业自律,协调解决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天涯博客】本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2465349&PostID=20275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