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出去>专家论坛
从中日劳务合作看中国劳务“走出去”
发布日期:2008-06-05 00:00 信息来源:山东省商务厅门户网站
信息来源:山东省商务厅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字体:【

中日劳务交流概况

 

日本的研修生制度始于上世纪60年代,1981年正式创立了研修生在留资格(入境签证),从法律上给予了认可。1991年,日本国际研修协力机构(JITCO)成立,成为接收外国研修生最多的团体,其接受的外国研修生约占日本接收外籍研修生的一半以上。1993年日本又增加了“作为劳动者”(类似于外籍工人)的“技能实习”制度。
  外国研修生或技能实习生的分布范围,按照人数多少,依次为纤维服装业、机械金属业、食品制造业、农业、渔业、建筑业等。
  中日研修生合作始于1979年。为了加强中日研修生合作,原外经贸部于1992年成立了中国中日研修生协力机构,中日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这成为了中日研修生合作的主渠道。截止目前,中日累计签订研修生合作合同额超过4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近30亿美元,在日研修生约8万人。除研修生及技能实习生外,从2003年开始,部分日本人才派遣公司开始通过中国国内中介机构或在华日资企业招聘软件工程师、机械设计、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等,派往日本企业从事技术工作。

  中国劳务输出的现状与问题

30多年来,中日劳务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相比,与东南亚邻国劳务输出的规模相比,与日本进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比,与整个国际劳务市场的现状相比,我国的劳务输出(包括对日劳务)可谓是步履蹒跚、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据商务部资料统计,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502.1亿美元;合同额548.7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30.3万人。4月底在外各类劳务人员75.86万人,主要分布在日本、新加坡、韩国、澳门、香港、阿尔及利亚、俄罗斯、美国、毛里求斯等地,以制造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劳务为主。同时,我国也有部分设计咨询人员、计算机服务人员、海员、民航空乘人员等高级技术劳务人员在外工作。
  75.86万人看似庞大,但却达不到全球劳务输出总额的1%。目前,活跃在世界各国的外籍劳工达8090万,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和欧洲。这三大洲的外籍工人分别为2210万人、2050万人和2750万人,占全球外籍劳工总量的27%、25%和34%,合计占全部外籍工人的86%。从流量上看,目前全球每年流动劳务约3000―3500万人,比20世纪80年代初增长了50%以上。
  同样,与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迅猛发展的对外商品出口以及最近几年异军突起的对外直接投资(FDI)相比,我国的劳务输出,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相形见绌,与我国人口大国、劳工大国的地位相差甚远。
  据分析,造成中国庞大劳动力不能大踏步地“走出去”的原因有很多:
  从国际而言,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政府,对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发展存有深刻疑虑,因此对我国劳工的进入也采取严格限制甚至拒绝的政策。即便我国少数劳工勉强进入了这些国家的企业,也经常在劳动条件和生活福利等方面遭受到不平等待遇。此外,当地国家的文化、特别是语言障碍,也形成了阻挡我国劳务走出国门的一个天然屏障。
  从国内来看,包括政出多门、无序竞争、管理混乱、收费较高、配套保障措施缺位等原因。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劳务输出暴露的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局部的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它可能会延缓、甚至阻碍缩小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别、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目标的实现。
  据调查,近年来外派劳务人员的人均年收入在7000~8000美元。对外劳务输出已成为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大支柱产业,涌现了像河南新县、四川犍为、江苏金坛等一批以对外劳务输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县市。劳务输出既缓解了当地就业压力,同时增加了个人及家庭收入,使众多农村人口摆脱了贫困。此外,劳务人员带回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大量劳务外汇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显然,与我国人均2000多美元的年收入相比,劳工输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人口稠密地区缓解就业压力、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脱贫致富的最佳捷径。
  就中日劳务而言,尽管成绩显著,但仍有巨大潜力未被开发。据我国驻日使馆经商处的较新资料,目前我国在日本的研修生总数大约为8万人左右,这一数字与6年前相比,几乎是原地踏步。因此,驻日经商处指出:中国对日派遣一般劳务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各项制度措施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为中国今后扩大对日劳务输出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从日本企业招聘中国技术人才的类型看,符合日本技术劳务市场的人力资源优势明显,深度开发日本劳务市场的条件也已成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国有关专家曾尖锐指出:多年以来,劳务输出从未映入过我国对外贸易的眼帘。我们每年都在抓货物出口,惟独忽视了人力的出口。人力资源也是重要的贸易资源。
  菲律宾人口8450万人,是亚洲最大的劳务输出国。菲律宾现有正式登记的海外劳工450万人,加上一些其他渠道出境的劳工,实际人数可能达到700万人。这些人分布在世界上168个国家和地区,男性占40%左右,主要从事航海、建筑、零售和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女性占60%左右,主要从事家庭佣人、招待员、饭店服务员等工作。这些劳务人员平均年收入大约5000美元,在当地消费掉4000美元,每人平均每年寄回国内1000多美元。
  多年来,菲律宾形成了完整的劳务输出组织体系。总统有劳工输出的专门顾问,外交部设有海外劳工事务局,劳工就业部下设海外劳工就业署、海外劳工福利署和培训中心,在各省市也有相应的机构。在海外劳工比较集中的国家,菲律宾使馆有劳工事务参赞和秘书。对出国人员的管理也比较严格,例如,对有意出国的女性,政府规定她们的年龄必须在18周岁以上。
  1979年以后,中国的劳务输出开始起步。最初内容比较单一,仅以建筑承包为主,后来逐渐发展到厨师、服务员、缝纫、电子装配工等。但由于当时中国迟迟未加入WTO,劳务输出始终未形成潮流和规模。
  近年来,出国偷渡人员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说明,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我国的劳务输出工作明显滞后。当正常和正当的输出机构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时,暗地和私下的劳务输出便有了市场。因此,希望我国有关部门要加紧制定劳务输出的专门法律。

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当把我国劳工“走出去”的问题提高到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成败与否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把劳务输出置于比一般外贸商品输出或资本输出更为重要———至少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措施,力争使我国数量位居全球之首的劳动大军能够昂首挺胸地“走出去”,并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劳工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 贾保华 夏占友)

文章来源:国际商报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山东商务网 业务联系:0531-89013333 鲁ICP备05051451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