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一、目前中新船舶贸易面临的经济环境及相关情况简述 根据2002年11月中旬新加坡贸工部发布的新加坡第三季度经济情况报告,前三季度新加坡经济总体表现情况不容乐观,贸工部已大幅下调了年初增长2-4%的乐观预测,改为2-2.5%。并且表示明年经济前景极不明朗,初步估计将保持在增长2-5%的水平上。外部环境的疲弱,美国经济增长的后劲不足,直接影响了新加坡对外贸易的发展和扩大,也直接影响了外向型的新加坡经济发展。美国对伊拉克可能发动的战争将对新加坡经济和航运业带来阴影。据新加坡企发局统计,1999至2001年三年间新加坡对外贸易增长情况分别为:增长8.2%、增长22%和下降9.42%。2002年前三季度为下降0.57%。 进出口贸易的增减,直接影响到海运业实绩的增减,进而影响到船舶总需求的发展。据统计,1999年至2001年新加坡海港货物处理量分别为:3.259亿吨、3.256亿吨和3.133亿吨,分别较上年增加了4.3%,下降0.1%和3.8%;集装箱处理量三年间分别为:1594万个、1708万个以及1557万个,分别增长5.3%、7.2%和下降8.9%。2002年前三季度,海港货物处理量为2.51亿吨,同比增长7.7%;集装箱处理量为1268万个,同比增长9.5%。 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方面,新加坡在东南亚地区首屈一指,2001年人均GDP达两万美元以上,因此新加坡还具有相当规模的游艇、帆船等娱乐性或用于体育运动型的船舶市场,这类船舶虽然较大型货轮或集装箱船价值相差较大,但数量较多。 二、近年来新加坡船舶市场需求情况 根据新加坡“贸易21计划蓝图”,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将新加坡建成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航运中心。虽然近年来新加坡空运业发展迅速,但空运货物量仅为海运货物量的0.05%,海洋运输业仍为新加坡货运业的主流。据新加坡船运协会资料显示,目前该协会拥有会员240家,包括船东、海运代理、海事服务等各类公司。其中,以船东和海运代理公司为主。 据新加坡企发局统计,从1999年至2001年,新加坡进口各类船舶分别为:1999年10884艘、2000年9107艘、2001年8907艘,总价值分别为25.1亿新元(14.8亿美元)、11.9亿新元(7亿美元)和3.57亿新元(2亿美元)。这其中包括货运船舶、油轮、豪华邮轮、游览船、拖船及顶推船、救生船、娱乐及体育用皮划艇、充气筏、其它浮动结构体、汽艇、消防及挖泥或起重船或钻探平台等、娱乐及体育用充气筏、快艇及帆船。 1999年新加坡船舶进口在22大类99个章节产品分类排位中居第十位,为新加坡大宗进口商品之一;这其中,主要是由于进口了油轮41艘,价值高达14.21亿新元(8.38亿美元);各种货运及客货两用船舶32艘,价值8.87亿新元(4.9亿美元);拖船及顶推船33艘,价值9700万新元(5723亿美元),等等。但是,到了2000年和2001年,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来具有较大船舶进口市场的新加坡,船舶进口急剧下滑。在上述排位中2000年退居到第21位,2001年进而降到了第46位。这主要是由于高价值的大型油轮及货运船舶进口量大幅度减少的缘故。 据统计,2001年新加坡进口大型货运(包括集装箱船)及客货两用船舶仅12艘,价值1.6亿新元(8930万美元);油轮5艘,1.3亿新元(7255万美元);游览船4艘,1250万新元;救生船469艘,1120万新元;娱乐及运动用快艇857艘,1000万新元;充气筏2818只,920万新元。2002年1-10月,新加坡船舶进口为3.12亿新元(1.7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减少了4.8%,仍未改变下降的势头。 据了解,新加坡船舶进口减少主要是受货运业不景气的影响,911事件以及潜在的地区性军事冲突以及全球对外贸易低迷等因素直接影响了全球各大船公司的船只订单,包括新加坡船公司,如海皇轮船等。 三、新加坡船舶进口主要来源 近年来,由于我国造船业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造船成本的不断降低,我始终是新加坡船舶市场的主要供应国(或地区)之一。1999年,新加坡船舶进口来源国(或地区)依次为:日本,8.64亿新元(5.09亿美元);韩国,6.78亿新元(4亿美元);中国,4.3亿新元(2.53亿美元);台湾,1.2亿新元;丹麦1.15亿新元;其它来源金额较小,如接下来的为菲律宾,为2500万新元;马来西亚,2200万新元。 2000年,日本仍为新加坡最大的船舶供应国,6.56亿新元(3.8亿美元);韩国,3.2亿新元(1.85亿美元);美国,6400万新元(3712万美元);我国为4000万新元(2320万美元),退居第四。 2001年日本仍居首位,1.56亿新元(8371万美元);我国跃升为第二位,1.3亿新元(7255万美元);英国第三,1940万新元(1082万美元)。 2002年1-10月,韩国跃居第一位,金额达1.6亿新元(8889万美元);我国仍保持第二的地位,达5000万新元(2777万美元),日本屈居第三,4390万新元(2438万美元)。 从船舶种类进口国别看,2001年,新加坡大型货运及客货两用船舶的进口来源主要为日本、英国和韩国。其中日本为1.4亿新元(7813万美元),占据了总进口12艘中的10艘。油轮,2001年新加坡共进口了5艘,其中,我国两艘,1.23亿新元(6864万美元);日本3艘(小吨位油轮),806万新元。 游览船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和香港,共4艘,1255万新元。救生船,主要来自马来西亚,共48艘281万新元;中国,60艘,214万新元。挪威,11艘,204万新元;美国54艘,161万新元。而用于娱乐及体育用途的皮划艇等主要来自意大利、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日本、法国等。 新加坡市场对船舶的需求量虽然每年发生变化,但是作为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转站,其国内船舶市场需求除部分由本土造船厂提供外,国外进口来源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转口贸易需求。从目前新加坡本土情况看,造船业在新加坡海事工业中仍属于辅助型工业,目前拥有造船能力的公司只有胜科工业、裕廊造船厂等,其海事工业的主流仍以修船和索具制造为主。 四、新加坡船舶转口情况 1999年至2001年新加坡船舶出口分别为8.16亿新元(4.8亿美元)、12.36亿新元(7.17亿美元)和11.51亿美元(6.42亿美元)。而转口分别为:3.87亿新元(2.28亿美元)、3.12亿新元(1.8亿美元)和4.98亿新元(2.78亿美元),分别占各自年度船舶出口的47.4%、25.24%和43.26%。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新加坡船舶转口贸易在近三年内只有小幅波动,而且在2001年还有所上升。转口船舶种类主要有:大型货轮或客货两用船舶、油轮(2001年没有转口)、游览船、快艇、充气筏以及其它浮动结构体。 以2001年实绩为例,新加坡船舶主要转口市场依次为:美国(7947万新元,约4435万美元)、多美尼加(7027万新元)、马耳他(6077)万新元、巴哈马(5607万新元)、保加利亚(4818万新元)、挪威(4563万新元)、中国(4308万新元,约2404万美元)、巴拿马(3300万新元)、塞浦路斯(2521万新元)及德国(1000万新元)。 新加坡船舶转口市场也是出口2亿美元的大市场,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大型货轮、游览船舶以及娱乐或体育用船舶的转口市场供应方面,我国有着较大的潜力。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造船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船舶的质量不断提高,基本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为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因此,可以说,这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但另一方面,这一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的成本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因此,建议国家加大对造船业支持的力度,包括必要时给予一定的补贴。否则,我们的造船业很难取得更大的发展。 2、由于区域性局势动荡以及反恐战争的影响,特别是国际贸易增长乏力等,造成新加坡大型船运公司近期内将不会大规模地订购大型货轮,这势必将影响到近期新加坡船舶市场的需求,给我国船舶对新出口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我国的造船企业应知难而进,在努力确保我在这一市场的份额的同时,为下一个市场复苏做好充分准备。一旦我们在逆境中退下阵来,我们将很难重新挤入这个市场。新加坡在国内投资的造船厂如烟台莱佛士造船厂,其船舶质量上乘,交货及时,但市场主要面对欧美,难以起到扩大新加坡船舶进口的带头羊的作用。鉴此,建议国内造船厂家密切关注新加坡船舶市场的发展动向,不可小看这个曾经是拥有数十亿美元船舶进口市场的小国。在全球经济复苏后,新加坡对外贸易及国际贸易中专量将大大增加,航运需求将重新膨胀,船舶市场可望再次出现一个较大的增长。 3、新加坡船舶转口贸易在近年来是处于平稳增长态势,但我国出口到新加坡的船舶被转口到其他国家的较少,对我国船舶出口扩大是一个有待突破的瓶颈。建议国内有关企业加大这一方面市场开发的力度。 随着我国船舶制造工业整体技术水平日新月异,日本、韩国等造船大户终将在技术水平、售后服务等方面被我国迎头赶上,我对新船舶出口大有潜力可挖。 中国驻新加坡使馆经商处 |
山东商务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山东国际商务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山东国际商务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