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山东省商务发展研究院 无障碍浏览
首页
>政务公开>内设机构>直属单位>山东省商务发展研究院>学术研究
数据分析指标解读
发布日期: 2021- 09- 23 信息来源:省商务发展研究院
信息来源:省商务发展研究院
浏览次数 字体:【

          指标的解读,包括日常看数,目标的达成情况监控,异常问题定位等等。指标对业务的执行进行好坏衡量或是建议指导,最关键就是指标的解读。指标的解读,并不等同于汇报指标的值+同比环比,更多的是需要反馈指标背后的业务问题或者流程问题,对于业务操作能有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建议。

指标解读,大家第一感觉就是对于指标的数据进行波动汇报,认为不需要训练能直接上手,并且在短期之内还感觉解读的不错。但是长远下来会进入到一些误区当中,这里列举三种误区。

第一种是会发现解读的数据,跟让听众去看数据效果差不多,解读的内容带不来听众任何惊喜感。其本质原因是,解读的方式,是“观察式解读”,缺少对于指标背后业务本质的理解。

第二种是没有弄清楚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这种解读极易引发大家的逻辑争议,甚至会引导出错误的决策判断,属于数据分析里面所谓的dangerous areas。

第三种是指标解读的节奏,抓不住重点。往往全盘解读,有点低效,个别解读,又害怕漏了重点。

以下便针对这三个数据解读的误区进行详细的说明。

1 走出“观察式解读”误区

所谓观察式解读,是指只从指标的表面信息去分析指标的情况和定位指标的问题,看起来很合理,也很高效,但是其实并没有get到指标背后真实的情况,这种解读方式,是数据分析中最常见的数据分析误区。以下讲述一个模拟的案例来帮助大家走出这个误区。

背景介绍:用户在网易严选商城下单后,商城会从仓库打包好包裹发送给用户,针对不同的线路,不同的订单类型,进行承运商的选择,承运商主要是三种:顺丰,京东和中通,三种承运商报价不一样,服务水平不一样,因此单量占比也不一样。

基于以下的数据,解读为什么单均运费从8.7元下降到了8.2元?

 


9月

10月

单均运费

8.7元

8.2元

京东单量

40%

50%

顺丰单量

55%

40%

中通单量

5%

10%

京东报价

9+2

9+1.8

顺丰报价

10+2

10+2

中通报价

6+1

6+1

备注:

1.本文的数据皆为杜撰信息,请勿传播和使用;

2.报价10+2表示包裹3kg以内都是10元,每续重1kg增加2元。

单均运费,跟单量占比有关,也跟报价有关,不少人会有如下的解读:

“单均运费从9月8.7元下降至10月8.2元,原因是价格相对比较便宜的中通的单量占比上涨5%,京东单量上涨10%,以及京东的续费价打9折”

这种解读很常见,就是标准的“观察式解读”,一般数据分析新手很容易陷入到这种解读习惯中。这种解读有如下几个问题:

中通单量上涨或者顺丰单量下降的原因没有说清楚;

京东单量上涨和打折其实是一个原因,因为系统会基于报价情况来选择更低价格的配送商;

几个原因之间的影响没有量化;

是否存在数据外的影响因素没有评估。

 

这里直接给出更精准且有效的解读方式:

第一句:“10月单均运费从8.7元下降至8.2元,表现向好”

——说明现象

第二句:“原因是淘系活动带来渠道单量比例上涨6%,渠道70%发中通,引起中通整体的单量占比上涨5%,”

——中通变化的原因

第三句:“渠道发中通引起的客诉问题可控”

——对于业务的影响

第四句:“这部分影响0.4元”

——量化影响

第五句:“京东续费打折,选仓选配优先级提升” 

——另外的原因

第六句:“以及业务主动调整江浙沪京东比例”

——所给的数据范围外的原因

第七句:京东单量上涨10%,影响0.1元” 

——量化影响

这种解读方式,也是听众,特别是业务方高层更愿意听到的信息,以及基于这些信息,可以做进一步的决策升级等。

简单的总结一下,非“观察式解读”的要点:

先说明指标现象

研究透指标变化的【本质】原因

原因的影响进行量化

其他影响的说明

到这个层面之后,可以再加上针对这个指标未来的规划,那么就很完整了。

 

2 理清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在解读数据时,往往需要理清楚事情背后的真实原因,需要的是指标现象和原因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太容易出现解读出的“原因”是“相关关系”了。

举例1:如上面的那个案例,“单均运费变高的原因是京东和中通的单量占比增加”

“单均运费变高” 和 “京东和中通的单量占比增加” 其实都是现象,后者并不是前者的“因”

举例2:“上周GMV的增加是因为人均arpu值增加”

举例3:“昨日新进人数增加是因为曝光转换率增加”

举例4:“30日留存比较高的那一批用户,发现他们的特点是7日留存比较高”

相信很多人都能看出这些解读,其实很多都是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影响,并没有给出背后的本质原因。花时间多琢磨一下,这些背后的原因其实都是不难被挖出来的。那么如何能够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在于解读习惯。

这里分享一下如何避免陷入这个坑:解读时,不断问为什么?问到不能再问的时候,就是最终的答案了。

拿上面的案例2来举例:为什么GMV增加了?可以通过杜邦分析定位到是人均arpu值涨了。

那么下一步就是问,为什么人均arpu值涨了?答案是用户购买商品的件数增加了?

继续问,为什么购买商品件数增加了?发现是因为对xx商品新加了满赠的营销活动。

似乎是问到底了,其实不然,可以分析一下这个活动的影响,是不是对全局影响的主要原因,那么可以继续发问,为什么这个活动没有造成付费人数的上涨?

然后发现活动里面有限制,必须是超过一定购买金额,才有这个优惠。因此还是只有少部分的用户参与了这次活动。这样结论和数据表现,就能够完全对应上了。

 

3 指标解读的节奏

这一部分,需要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在什么时候,解决什么指标?

当只负责单一指标的时候,日常观察指标的波动就好了。可以定义一个预警条件,比如说收入波动超过10%就需要去解读分析一下,或者达成率不足99%的时候去分析原因。或者距离目标值完成的很好,或者很不好的时候,可以去复盘一下原因。

但是当面对一个指标体系的时候,什么时候去关注什么指标呢?核心的思路,分两步:

①对业务节奏分段;②不同的时期,业务操作层面更关注什么?

业务分段,可以先分为【日常】和【活动】两部分,然后看日常需要关注什么,活动需要关注什么。以及日常和活动里面,寻找一些周期性的规律。以网易严选商城来讲,其实业务操作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就是围绕几个大促(618,双11,双12),进行平销期和大促期的切换,以及大促期,又分为促前、促中、促后,不同的阶段,哪些指标更重要,就很清晰了。

以供应链为例,分为促前、促中和促后。

促前:缺货风险,到货及时率,逾期率,仓库存储风险,分仓平衡性等

促中:生产及时率,配送及时率,配送时效等

促后:退货率,客诉率

除了大促,日常也可以有规律的、阶段性的去解读一些核心指标,比如库存情况,成本情况,客诉情况,等等。当然,如果遇到很重要的指标,需要做突破或者深入的分析,可以启动指标的专项分析,这个后续再介绍。

 

4 总结

指标解读是做好数据分析的第一步。同样的指标数据,在不同的人眼里,会呈现完成不一样的意义和价值。传颂啤酒与尿布的故事,谷歌基于关键词预测流感的故事,这些事情的基础就是深入理解指标。

 

(来源: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

 


山东商务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山东国际商务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山东国际商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