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
The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romotion Agency of Shandong Provience
山东两会观察 | 潍坊滨海区:文旅融合突显海洋气质,城市潜力之地上演生态奇迹
发布日期: 2021- 03- 16 信息来源:界面山东
信息来源:界面山东
浏览次数 35 字体:【

一座城市的奋斗程度有多高?答案或许会超乎想象。

并不是每一座城市在起步时就具备先天的基础建设、成形的人口规模,以及初级的产业架构。相反,它可能是一片荒芜。

收到一组潍坊市滨海区的旧貌新颜图,颇为感叹:尘土飞扬的小路,穿梭于寂静的虾池滩涂之间,泛着白花的盐碱地,斑驳无力。倏尔,画风一转,潍坊国际风筝会,纸鸢逍遥于金色海岸之上,全国水翼帆船冠军赛熙熙攘攘,白浪河上的“渤海之眼”摩天轮,远观渤海湾碧波荡漾,近观两岸满满的碧翠金黄,整洁的城区,街街道道总相宜……影像确实同属滨海区,只不过分属不同时。

你不得不赞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道理,荒芜之上萌生的滨海区,历经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修复了生态环境,种下梧桐,有凤来栖,在曾经寸草难生、广袤无垠的盐碱滩书写着“绿色奇迹”。

潍坊滨海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恒道表示,近年来,山东潍坊滨海区坚持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的理念,将曾经临海不见海、有海难亲海的盐碱地打造成了美丽生态现代海洋城。

有人说,滨海区经历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各个阶段的所有形态,完全可以当做一个“滨海范本”。解读这个范本,或许会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丝灵感。

“两山”论迸发奇迹,城市发展之基

“村童从树上捉了一只知了,一不小心知了飞走。村童大哭,老人闻声劝慰:别哭,它还会回来。果然,那知了又飞了回来,因为方圆几里就这一棵树。”这是滨海坊间流传甚广的一个故事,虽有戏谑的成分,但确为滨海区昔日的真实写照,可谓“春季碱茫茫,夏季水汪汪,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

所以,没有比滨海人更深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

当一片城处于荒芜,修复生态环境必须成为首要任务,这是城市其他业态发展的可能。然而,彼时,滨海陆域面积678平方公里,75%是盐碱地,尤其近40%为重度盐碱地,淡水缺乏、盐碱程度高,绿化成本高于普通土地的4-10倍。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末,滨海区既已尝试开展生态绿化建设、盐碱地改造。坚持生态立区,实施“水、绿、建筑”三个覆盖。2012年4月,白浪河入海口生态示范带工程全面动工,拉开了滨海大规模盐碱地改造和生态绿化序幕,治理后的白浪河,碧波荡漾、白帆点点,水草丰茂。河道可实现生态蓄水3000万立方米,同时配套建设游艇码头、亲水平台、内河沙滩、滨水商业等休闲服务设施。通过治水增绿、借势造景,不仅提高了白浪河防洪安全等级,吸引了白鹭、红腿鸥等多种野生水鸟聚集休憩,这是对滨海生态示范工程最美的赞许。

目前,滨海区实施全域生态建设规划,全力加快“十纵十横”生态长廊等工程建设,以绿制胜、以水制胜、以建筑品质制胜,加快实现全区“大绿化”、构建区域“大水面”、打造全域“大公园”,着力打造集水网城市、海绵城市、公园城市于一体的生态典范。

既然盐碱地是滨海的“特色”,一定有适合盐碱地的植物,柽柳(红柳)便是“原住民”之一。国家“南红北柳”湿地修复工程战略中的潍坊滨海生态修复项目,柽柳成为主打耐盐碱植物。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生态修复效果,山东柽霖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中科院、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的指导下,培育出了乔木型柽柳“鲁柽1号”(盐松),种植在这片3000亩的示范林。

70多万棵盐松种下,野生动植物开始安家落户,一个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态链逐渐形成。不难看出,利用盐松构筑北方沿海防护观光林带,可形成生态安全屏障的“先锋林”,从根本上解决沿海地区生态绿化难题,修复近海生态系统,治盐压碱、改良土壤。

漫步于东森农业科技园,“多功能速生柳树”亭亭玉立,抗盐碱、耐旱、抗风沙,最重要的是,柳叶可制成功能茶,柳树皮可制成草药,树干可用来加工木器,即使树根都可以做根塑。

近年来,滨海区依托丰富“盐碱地”资源,充分发挥生态修复累积效益,做优特色盐碱地品牌农业,打造“盐碱地+特色农业种植”“盐碱地+特色养殖业”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链,优化价值链,守住绿水青山的同时筑起金山银山。

在“南红北柳”生态工程示范林,智慧的滨海人找到了发展林下经济的捷径。一行行盐松下套种着“沙漠人参”肉苁蓉。2020年,山东柽霖与5个科研院所做了一次联合测产,平均亩产600公斤左右,按10块钱一斤计算,一亩地产值达12000元,深加工之后价格翻三到五倍。

同时,滨海区还积极对接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重点开展柽柳产业化开发,对柽柳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精制,开展柽柳中药材、保健产品,以及美容护肤、洗涤消杀等精细化工类产品的研发,为探索和推进滨海盐碱地生态治理、产业化发展蹚出新路。

如今,滨海区的盐碱地走出了滨海红苹果、周疃葡萄、南陈21度桃、肉苁蓉、碱地黑牛等一批知名特色农畜产品。高端畜牧、有机果蔬、特色种植等农业板块多元化、集约化发展,反哺生态。

文旅融合,与城市品牌共赋能

步步精进,全域绽放,文旅是海洋新城品质的首要体现。滨海区,坚持产城旅联动,建设海洋文旅城。

当滨海区生态得到了修复,美景自然来,城市的海洋气质愈发迷人。一座植满奇花异木的百花园,崛起于渤海之滨,滨海区的旅游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过程,旅游资源不断丰富。2020年,即使有疫情的牵绊,滨海区全年实现文体旅及相关产业总收入5.6亿元。

发展文旅经济是聚集人气商气的一把“金钥匙”。一幅美丽滨海的文旅画卷正徐续展开:白浪河文旅轴,从南向北,北海之门、渤海之眼、渤海明珠、鲲鹏之岛 4 大组团,白浪河通航串联沿河重点文旅项目,宛如珍珠项链一般,打造纵贯滨海的靓丽文旅走廊,让越来越多的人往滨海来;海岸线文旅带,这里几乎拥有山东最美的海岸线。并以济南内陆城市为客群源地,打造距离省会最近的海滩。依托岸线资源,举办节会赛事,尤其是办好全运会水上项目,吸引、聚集人气,打造东方芝加哥,建设最美天际线;文昌湖文旅环,全域通航,沿着湖两岸镶嵌企业总部、研发中心、文创平台、休闲商务,排布意大利风情水街,打造水都水城不夜城。

2020年是滨海区文体旅游行业和园区融合发展的开局之年。一年来,滨海区围绕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的任务目标,着力重点项目招引,文旅产业聚集,营商环境改善,高端节会赛事举办等关键领域,先后对接和洽谈了15个重点项目,其中签约落地5个;举办承办重点节会赛事14场。全年接待游客393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90%。

春日里,每当潍坊国际风筝会来临,滨海区上空总是飘着各式各样的风筝。在新湾沙滩上空,可以看到“展翅高飞的雄鹰、轻盈小巧的蜻蜓、身长足多的蜈蚣,还有翩翩起舞的花蝴蝶……滨海区的文化是厚重的,滨海先民渔猎煮盐,辛勤耕耘,书写了悠久而文明的历史。

2020年,滨海区成功举办、承办了潍坊国际风筝会,全国水翼帆船冠军赛等三项国际、国家顶级盛事;滨海区马术文化节等四项省级体育赛事。滨海区节会赛事品质日益精进,“体育+”融合发展迎来新的突破,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尤其,滨海区以帆船赛事为引擎,找到了带动城市品牌发展的新动能。随着城市品牌逐渐被大众所认可,城市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也更上一层楼。这些成果又吸引更多的体育赛事品牌聚集而来,最终实现赛事与城市品牌在发展过程中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

去年,滨海区打造8个系列30余种“滨海购”特色旅游商品,其中2件入选“潍坊有礼”商品系列并代表山东参加全国大赛;筹划夜间经济“1+1+4”产业布局,加速文旅夜游项目洽谈落地,推动文昌湖欢乐海音乐烧烤节、摩天轮温泉夜场营业,组织30余家企业参与消费季,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制定出台《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奖励办法》,对旅游饭店、旅行社、乡村旅游、工业旅游、文创商品等旅游资源进行辅助发展、培优助强;加速农旅融合,指导大家洼街道郭李央村获批潍坊市2A级景区村庄,实现市级A级景区村庄破题,推进景区(点)全面布局。

向海图强,“双招双引”巧创新

“产业是新城崛起的基础,项目是产业发展的支撑”。荒芜之上拔地而起的海洋新城欲壮大自我,谋略“双招双引”是城市崛起的必经之路。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滨海区确定了新航向:聚焦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砥砺建设让本地人骄傲自豪、外地人羡慕向往的现代海洋城。

2020年,滨海区过亿元重点项目94个,总投资1395.87亿元,其中,新开工类过亿元项目18个,新竣工类过亿元项目8个。

目前,在山东省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中,潍坊滨海区位居全省第11位。纵观全省,滨海区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面对山东经略海洋、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重要发展机遇,滨海区正准确把握新形势、主动融入新战略,努力在新一轮区域发展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得先机。

战略叠加,重任在肩,滨海区绘制出行动“路线图”,坚持产业立区、生态立区,用好改革创新关键一招,全面发力“双招双引”。围绕重点工作攻坚和高品质城市建设,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聚焦山东省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中产业集聚、亩产效益、对外开放、创新驱动等考核项发力,转型旧动能、激增新动能,深度挖潜和释放海洋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亩产效益”,滨海区推进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改革,落实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将其分为A、B、C、D四类,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逐步探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和“标准地”制度,使土地供应与“亩产税收”挂钩,用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促使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赋能高质量发展。目前,滨海区245家工业企业已进行评价分类,评选出A类企业47家、B类企业153家,在政策奖励、科技和人才经费等方面重点支持A、B类企业发展。

事实上,《滨海区全面深化工业企业综合评价工作实施方案》,除省、市确定的5项指标外,结合滨海区实际综合考虑,增加单位用地销售收入、税收实际贡献指标,增设税收、研发机构等14项加减分项和特别保护、豁免、否优、否决等4项调整规则,有效保护小升规企业、新设立企业及高新技术等潜力企业。“亩产效益”评价是“紧箍咒”,也是“保护伞”,更是“好医生”。潍坊滨海区按照差别化配置政策相关要求,详细分析企业指标的高低优劣,对症下药、靶向施策。

依海而建、傍海而兴、向海图强,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直以来,滨海区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培强做大高端装备、高端化工、临港经济等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现代经济体系。

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图景中,一幅美丽的蓝色画卷向着大海徐徐展开。站在潍坊市沿海开发的最前沿,潍坊港是滨海区得天独厚的资源。滨海区深入贯彻“以港兴市”决策部署,突出“港产城”融合,以港兴产、以产促城,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瞄准亿吨大港,打造开放龙头。借势港口整合机遇,组建滨海港发集团,加快港口扩能升级。以建设亿吨大港为目标,持续完善集疏运体系,3.5万吨级航道疏浚完成,5万吨级航道近期开工,河海联运、疏港铁路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2020年1到11月份,集装箱吞吐量增长19.2%。

此外,聚焦海洋经济,做强产业支撑。突出蓝色动能,集中打造“海-陆-空”高端制造、精细医药、高端石化、海洋化工等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现代文旅、临港物流等新兴产业。预计2020年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50亿元、同比增长25%,总量、增幅均居全市前列。

滨海开发,靠投入、更靠改革。2020年,滨海区全面聚焦园区体制机制改革,一为探索实行“双主体”管理。在园区,构建“服务主体+运营主体”的双主体结构,让专业人干专业事,把市场事交市场办。同时,实施市场化、专业化运营。建立“园区公司+产业基金”运作模式,赋予园区公司更多自主权,吸引优质市场主体,参与园区开发运营。滨海科创园成立山东滨创园区发展公司、设立百亿科创投资基金,成功引进新加坡鼎向超算中心、诺康医疗等70多个战略性新兴项目,获批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成功入围省级创业创新示范综合体答辩。

值得注意的是,创新打造全产业链园区,是滨海新区园区体制改革的又一亮点。支持新和成、潍柴、中化弘润等骨干企业,建设全产业链园区,通过龙头带配套、配套引龙头,吸引国际合作伙伴、上下游关联企业抱团发展。生物医药园、生态植保园、中欧制造园、航空动力城等特色“园中园”加快建设。像新和成,依托产业链竞争优势,成功引进世界500强战略合作伙伴,共建“中欧产业园”,是引领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高端跨越的一个缩影。

据悉,滨海区已构筑起完备的海洋产业体系,高端化工、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成为支柱产业,现代文旅、临港物流、职业教育等新兴产业顺势崛起,潍柴、弘润、新和成等一批龙头企业勇立潮头,“雁阵型”产业集群加快培育;鼎成新材料、祥维斯、天维膜等一批“隐形冠军”“瞪羚企业”蓄势待发;中化、中车交通、中粮、中棉等一批“国字号”和世界500强项目纷至沓来,以优质产业项目推动滨海区高质量发展。

荒芜之上,生态先行,傍海而兴,向海图强。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荒芜之上的城市奇迹,滨海区正处于最好的时代。“十四五”大幕已开,滨海区将瞄准品质海洋新区目标,挺主责主业于前,让发展质量提升与经济体量增长并举、基础设施开发与城市功能开发并举、生态绿色治理与资源集约利用并举,加快由大到强战略跨越,打造市区一体的主力军、动能转换的主阵地、海洋经济的主战场。滨海区,除了奇迹,更多的是期待。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5799942.html

山东商务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山东国际商务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山东国际商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