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美元指数与人民币汇率有“跷跷板”效应。美元指数走强,人民币贬值;反之,亦然。但是,11月份以来美元指数明显走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没有像6月~9月那样,在6.45至6.5的弱势震荡区间,而是强势升值至6.38左右。这就需要特别关注和分析一下,什么原因导致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双升值的这种背离呢?
一、美元指数走强只是美国经济比世界别国烂的好点而已
11月17日,美元指数短线快速拉升,目前已站上96关口,续刷去年7月以来新高。
美国经济有可能出现通胀。美国劳工部公布的10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6.2%,创下1990年以来的最大同比升幅。美联储虽然缩减购债的所谓Tager收紧政策,还不敢加息,因为更为糟糕的是可能出现比通胀更糟心的滞涨。
集装箱滞留在码头,因为雇不到运货司机,因为司机在家躺平比上班更优越,因为疫情美国政府无法停滞发钱……从中可以窥见供应链缘何变得一团糟。目前商品需求异常强劲,企业却苦于人手和补给不足,这推高了工资和价格,而此时,在最初引发了供需错位的疫情将散未散。官员们准备撤回过去18个月里非同寻常的财政和货币刺激,令纷乱的局面又添变数。美联储在11月3日的政策会议临近尾声时表示,将开始缩减每月1200亿美元的购债规模,预计到明年6月将完全结束。
上述种种混合成了不断震荡的局势,从10月28日公布的第三季度GDP数字可见一斑。美国商务部于当地时间11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10月零售销售增长1.7%,为今年3月以来的最大增幅。美国经济相比第二季度的年化增速为2%,相比2020年,今年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速要高出预计三分之一,可以说十分亮眼。
强劲的消费和持续上涨的物价,加剧了市场对美联储可能提前加息的猜测,并以此带动美元指数走强,而11月有加速走强态势。
但与经济学家对第三季度增速的预测一度达到实际水平的三倍多,第四季度的增速可能回升,这个数字也可以说非常令人失望。三大因素表明复苏可能已接近尾声:劳动力市场吃紧、通胀居高不下、刺激措施迅速撤回。
在此情况下美元指数走强,不是说美国经济恢复在望,而是比烂时代,美国经济比各国相对烂的好点。
二、人民币升值还是源于中国经济信心强烈的预期
今年5月27日,人民币兑美元还是7.1765,最近一直处在6.4以下,半年升值幅度巨大。
中美三季度GDP增速差收窄,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元指数走强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却未表现出以往的反向变动,而是在6.38~6.40区间内维持超预期的韧性。美元指数创下16个月新高之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却表现出超强韧性。“脱钩”正成为时下机构分析两者关系的常见表述。
为什么?原因还是在于对中国经济强烈向好预期。
人民币升值并不奇怪,因为我国经济相对美国和世界平均水平增长更强劲;我国出口势头良好,经常账户连年顺差;我国国际资本流动形势向好,境内美元存款突破1万亿美元;这些都是支撑着人民币汇率长期升值。即使中美GDP增速差三季度收窄,即使美元指数走强,人民币依然无惧地高歌猛进升值。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相对于美元指数的独立行情,源于今年以来中国出口高景气,以及境内美元存款大增等因素支撑。
今年前10个月,中国贸易顺差超出5100亿美元;相比之下,今年前8个月,全球第二大贸易顺差国——德国的顺差也只略多于1500亿美元,不足中国的三分之一。在全球疫情背景下,极具韧性的中国供应链支撑了中国出口。
值得注意的是,出口强劲也带动境内美元存款的大增,后者同样“助攻”了人民币汇率维持强势。10月末,我国境内的外币存款余额达到1.0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15.5%,成为承接境内美元流动性的重要“蓄水池”。
流入中国的资金源源不断,且中国企业的境内外币存款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这有助于平抑人民币汇率波动。一旦人民币有所贬值,企业就会趁机结汇,这又会推升人民币汇率。
除了境内美元流动性宽松推动人民币汇率强势外,兴业研究还认为,无论从绝对值还是境内外利差看,当前离岸人民币利率均处于高位。隔夜离岸人民币利率(CNHHibor)中枢抬升,提高了人民币的做空成本。
上述支撑人民币汇率保持韧性的因素在短期内仍将延续,因此,不少分析认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短期内仍有望维持强势。
今年以来,出口持续的超预期表现叠加中美关系的缓和,成为了支撑人民币币值的重要因素。短期内,在出口带动下结汇需求增加、中美关系的乐观情绪下,人民币整体保持较强韧性。
也有认为,人民币升值已出现超调局面。美元兑人民币和美元指数脱钩,人民币汇率相对美元锚朝升值方向偏离,9月份就开始了。目前人民币升值超调的幅度已达历史极值水平。与国内货币信用周期、新兴市场股票相对表现对比,人民币汇率亦呈现明显的升值超调。人民币汇率在美元大幅反弹的背景下,一直在6.4以下似乎过于强势,需警惕短期回调风险。
三、美元指数走强符合美利益诉求与战略
目前美元指数接近96点水平,上扬显著,但升值或是无可奈何之举。未来,美元指数走势并非对标经济形势,或更多地按照国际竞争关系的逻辑演绎,毕竟美元有能力达到这种诉求或竞争手段。
首先,美元战略取向立足利己为主。美元作为特殊货币,其特有的优势与能量目前尚难改变或替代。而国际市场舆论偏激性的诋毁,存在美国自身刻意制造的导向,混淆是非将更有利于美元借题发挥,或胡作非为利己排他。因此美元战略的利己主义既符合货币立足的需要,又顺应竞争需要控制局面。
美元战略取向源于美国倡导与实施的全球化格局,这既是美国国家利益的基础,也是美国企业利润的支撑,尤其符合美国经济结构的实际需要,货币不离国情、取向不悖利益,这才是美元战略最重要的依托。美元格局与美国经济布局有关,全球化是美元战略必然之选,也是美元霸权得以生存或不断扩张的需要。所以美元走势的规律与节奏始终围绕自身经济诉求,美元战略利己主义已经得到满意的结果,美国经济持续领先是美元战略成功所在。
其次,货币本身内在要素应该是对外关联和权衡水平的基准,货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经济基本面向好货币升值,经济基本面不好货币贬值,依然具有参考意义。然而,由于全球经济的发展,新兴力量崛起对发达国家或美元形成挑战,但尚未构成威胁。
美元政策基础在于只有稳住自己才能占据市场,尤其在国际经贸与地缘关系竞争加剧的情况下,美元政策增加攻击性是符合美元战略的。因此,美元升值贬值产生的全球货币走势呈现正关联与反关联复杂局面,其中经济竞争为主的逻辑是关键。美元保护自己最好的选择就是打击对手,攻击性汇率是重要风向标和风险警示。
四、人民币短期适当贬值可提高竞争力
无论是经济基本面,还是国际环境因素,人民币升值都显得特别异常。
首先,人民币比美元升值幅度大。自2021年11月10日以来,美元从93.97点升值至最高96.26点,幅度2.4%;人民币在岸同期从6.39元升值至最高6.37元,幅度3.9%。两者同步升值显得异常,毕竟一般是美元升值则人民币贬值。尤其是人民币升值比美元升值幅度还要高,更加令人不解。美元拥有自有主导优势,而人民币仅限于特别提款权(SDR)记账功能的本币,并未可兑换国际化货币。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比较,美元优势都比人民币更大,人民币升值的结果,就是竞争力下降。
其次,人民币升值并未促进国际使用率。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维持全球第五,但人民币全球支付占比由9月2.19%降至10月1.85%。从金额看,人民币支付金额较9月减少19.4%,虽然同期全球所有货币支付金额减少4.39%,但人民币减少的规模远大于全球。10月全球主要货币支付金额排名为,美元39.16%、欧元38.07%、英镑6.41%、日元2.90%,居前4位均是主要发达国家自由货币。
由此看出,人民币升值并未带动或促进人民币地位与影响的提升,而我国国内企业无论进口或出口面对人民币升值都是不利指标。从出口企业结汇需求看,近期人民币升值处于年关之前,前三季度企业结汇规模与速度加大是刺激升值因素之一;加之境内的外币存款增加1034亿美元为刺激升值因素之二;我国举办第四届进口博览会,用汇需求加大,为刺激人民币升值因素之三。人民币升值炒作和投机套利性可以确认,这是人民币的风险信号,并非人民币价值魅力与青睐理由。
最后,人民币贬值符合企业利益。面对我国外贸出口结构或规模占比,加工与一般贸易为主局面依旧,进而人民币贬值符合我国外贸企业特性需要。另外,外贸出口中的中小企业占比将近50%,而这类企业权衡之后的汇率报价绝非是目前6.4元左右的水平。更多企业利润核算认可的人民币汇率基本在7元水平,即使企业效益好的企业汇率认可度也在6.6~6.8元左右,目前人民币汇率6.4元是赔本的买卖。
长达一年多时间人民币过度升值,已经使得人民币难以实现我国中小企业的结售汇需要。而目前升值更直接打击我国政策的可信度,毕竟央行已经明确“以我为主”汇率原则。根据以上论述,目前人民币完全不适宜企业需求与需要。尤其在我国经济面临波动期偏下行阶段,这种升值特性是什么逻辑,则需要我们警惕与深思。
人民币被高估将面临经济压力、企业信心以及政策等多重考验,汇率不是唯一,但已经是未来前途之命脉与重点,切记国情特色是权衡重要支撑与参考依据。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朱幼平)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山东国际商务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山东国际商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