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实施大项目带动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是青岛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决策。青岛开发区紧紧抓住“挺进西海岸,构建青岛新的经济重心”等一系列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时转变发展理念,积极实施“集群化布局、专业化招商、职能化服务”。按照“大项目——产业链——制造业基地”的发展路径,围绕发展“三大特色经济、四大工业基地、六大产业集群”的主题,以建设“六大项目”(大炼油、汽车、造船、港口、集装箱、特种钢)为核心,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新型材料、高新技术、仓储物流“六大产业集群”,促进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批准三资项目1920个,总投资124.3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97.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7.7亿美元,引进建设了日立、伊藤忠、SK、POSCO、LG、美铝、辉门、CSX、铁行、马士基等世界500强投资项目50个以及海尔、海信、澳柯玛、中石化、中海油、中船重工、中冶东方、上汽通用五菱、中集等一大批知名大企业。今年1-10月份,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03亿元,区域性地方财政收入15.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53亿美元(新口径);实际到位内资57.9亿元。市委、市政府确定重点发展的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船、港口等六大产业集群,其主体均落户在开发区,“六大项目”、“六大产业集群”完成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全市确定的40个近期建设产业集群重点项目,开发区有26个,占全市的2/3。
一、实施集群化布局,全力推进“六大产业集群”发展
实施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主的布局调整战略,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青岛开发区在培育和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整合工业园区,大力构筑产业集群发展平台。产业团地是加快实施产业集群的载体和平台。为提升产业招商的档次和水平,青岛开发区把产业团地作为加快实施产业集群的有效载体,依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以产业集聚为目标,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产业规划理念,对区内的工业园进行优化整合,统筹生产力布局,规划建设了“六大产业团地”,投资5.7亿元对各大产业团地进行基础设施配套,使规划区域内的建设用地全部达到“九通一平”标准,不断形成新的产业投资集聚优势。坚持形态建设与功能开发并举,推动机制创新,聘请国内外知名招商顾问机构,对“六大产业团地”进行整体策划包装,统一对外推介,划分成“加工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贸易产业、石化产业”四大板块进行产业链招商,努力把产业链做成产业集群发展的经济主脉,初步形成了项目群迅速集聚、产业链不断延伸的良性互动局面。
第二,发挥龙头项目带动作用,加快形成“六大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发展要靠企业集聚,而企业集聚的关键是龙头项目的带动。青岛开发区紧紧抓住世界经济结构新一轮调整的战略机遇,由项目招商转向产业招商,突出抓好跨国公司大项目的引进,按照“大项目带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大项目的产业关联效应,加强对其上下游产品和产业的跟踪研究,“倒逼”配套加工企业跟进,确保引进一个大项目就形成一个大产业。初步形成家电电子、石油化工等六大产业集群。一是家电电子产业集群成为最大亮点。确立了“抓龙头企业和园区建设、抓终端产品拓展、抓配套企业建设”的思路,青岛开发区“家电产业集群”已经拥有了相当的规模。目前,内外资家电电子企业已达100多家,总投资超过8亿美元,年销售收入达到18亿美元,完成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8.7%,占全国家电产品市场份额的20%。通过抓龙头企业和园区建设,引进和培育了海尔、海信、澳柯玛等龙头企业,分别建立了海尔开发区工业园、海信信息产业园、澳柯玛工业园。目前,已形成年产冰箱冷冻箱800万台、空调300万台、电热水器280万台、微波炉250万台、洗衣机100万台、电视机500万台的生产能力;通过抓终端产品拓展,实现由家用电器向办公电器的延伸。引进了新岛理光等一批大项目,重点发展了多功能办公设备、激光打印机、计算机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形成了年产计算机150万台、手机210万部、激光打印机60万台的生产能力;通过抓配套企业建设,围绕龙头企业积极组织相关配套项目的招商,注塑、冲压件到压缩机、温控器、电子元器件等企业纷纷入区,形成了由近百家企业组成的配套企业群体。特别是空调压缩机、冰箱压缩机等项目建成后,加上已投产的三洋电机等项目,开发区将形成年产压缩机1300万台的生产能力,届时将成为国内重要的压缩机生产基地。二是石油化工产业集群渐显规模效应。围绕建设青岛石化工业基地的目标,以大炼油项目为龙头,按照“从上游到下游”和“以下游促上游”的双向发展思路,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石化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在“上游”,总投资122亿元的1000万吨大炼油项目已经开工,计划2006年底竣工,目前正与沙特商谈有关合资事宜,现主要进行加工方案和总体设计的调整;在“下游”,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工程也已经开工建设,正在进行基础处理和设备安装;总投资3.8亿元的青岛港液体化工码头一期工程已经竣工,年接卸能力100万吨;总投资4.87亿美元的丽东化工项目已开工建设,达产后可年产PX54万吨;总投资2.4亿美元的QTA项目已报国家发改委核准;已建成投产的高合化纤、SK化工、中达化纤、庆昕塑料、积水树脂、狮王日化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化工化纤企业经营效益良好。目前,石油化工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4%。三是汽车造修船产业集群亮点频闪。汽车产业,目前总投资3.7亿元的上汽通用五菱项目今年7月底新车已经下线,2005年计划生产3万辆;总投资5863万美元的中集专用车项目一期已经投产,具备年产3000辆集装箱专用车的生产能力;一期投资8亿元的福田重工项目有望年内建成投产,克拉克物流机械、竹内工程机械项目、五征农业装备已开工建设,促进了我区挖掘机和电瓶车生产企业的集聚;美国辉门,美标威伯科,科瑞特汽配,京信电子等一批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日渐成熟,万向节、刹车片、离合器、摩擦片等汽车零部件生产初具规模。造修船产业,总投资74亿元、年造船224万吨、修船200余艘的中船重工海西湾修造船基地,总投资17亿元的海洋石油工程建设基地,总投资10亿元的船用曲轴项目均已开工建设。以此为依托,低速发动机、船用锅炉等大批造船配套公司纷纷落户,一个世界级的修造船基地已见雏形。四是港口和仓储物流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以前湾港为代表的现代化亿吨大港的崛起成为青岛港口产业的第一张王牌,由英国铁行、丹麦马士基、中国中远和青岛港强强联合投资8.87亿美元兴建的前湾港三期工程,建成后年吞吐能力将超过650万标箱;前湾港南港区开发已大规模展开,引进了总投资5亿美元的香港招商局集装箱码头、总投资达10亿美元的迪拜、泛亚、海丰三个集装箱码头以及总投资5000万美元的丽星物流液体化工码头项目。此外,马士基、伊藤忠、COSCO、中海海运、马士基、伊藤忠、菱光、住友、韩进海运、胜狮货柜、以星航运等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著名物流公司纷纷入驻,青岛开发区将逐渐成为中国北方物流中心。五是新型材料集群潜力巨大。重点引进建设了特种钢材、高分子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项目。目前特种钢材产业发展迅速,已在开发区形成一条“钢铁走廊”,这里聚集着浦项不锈钢(总投资2.87亿美元)、浦项不锈钢深加工、彩涂板、渡锌板、钢结构等许多大项目。此外,总投资5000万美元的高丽制钢项目、总投资15000万美元圣戈班二期项目、总投资12000万美元(一期4000万美元)的特纳无缝钢管项目也将于年内开工建设。其中,世界500强投资项目圣戈班玻璃一期工程已经建成,总投资6500万美元,主要生产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浮法玻璃及相关产品;金晶玻璃累计投资4.1亿元,生产的钢化玻璃约占全国的1/3,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品种最多、技术最先进的压花钢化玻璃生产和供应基地。六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崛起。重点发展了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各类高精尖项目,引进建成了新都理光、OTC等高精尖项目以及国风药业、澳兰生物、国大生物等海洋生物制药项目,累计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10家,高新技术产品246种。
第三,坚持集约化发展,不断提高产业集群发展质量和水平。
青岛开发区坚持走新型化工业发展之路,在资本要素集聚的过程中,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龙头,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先导,进一步集约利用土地,不断提升产业集群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一是在招商引资和参与国际竞争中加快产业集群发展。青岛开发区利用对外开放的先行优势,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加快国际资本集聚,尽快融入全球产业链条。今年1-10月,开发区合同利用外资引资即达11.3亿美元,同比增长47.9%。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来抓,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跳跃式发展。突出高科技企业引进,新引进项目中高新技术项目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突出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规划了总面积20万平方米的科技大厦,其中一期2.5万平方米。突出传统产业改造,国风药业、赛轮子午线等5家企业被列入全市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重点企业。突出对中小型科技企业培育,加大政府的科技投入,创出了一批开发区自己的科技企业品牌。今年1-9月份,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95.8亿元,增长43%,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7.2%,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的29.3%,居全市第一位。三是集约利用土地。建立了引进项目遴选评价工业机制,综合评估项目投资强度、产业带动作用、市场开发程度等指标,设置了招商项目准入条件,有选择地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无污染的项目;制定土地集约利用控制指标体系,实行投资强度、建设容积率等五项指标控制,严格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对固定资产低于3000万人民币、总投资低于300万美元的内外资项目、投资强度低于200万元/亩标准的工业项目原则上不予供地。鼓励总投资低于300万美元的一般性外资工业项目或固定资产低于3000万人民币的一般性内资项目采取租赁标准厂房的方式满足发展。目前开发区各产业团地内食品制造、电子设备等工业用地建筑容积率已达0.9以上,机械、医药制造等工业用地建筑容积率业已达到0.7以上,工业用地建筑系数控制在50%-60%。中心商务区建筑容积率由1.2提升至2.5以上。
二、开展专业化招商,突出抓好大项目引进和建设
大项目是一个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是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为增强招商引资的实效性,青岛开发区及时转变招商理念,开展专业化招商,在大项目招商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一,理顺招商体制,创新招商机制。将原来与招商引资相关的各职能部门进行重新优化组合,根据招商引资的不同地域,成立了日韩、欧美亚、港澳台、国内四个投资促进局进行专业招商,除专业招商部门和各办事处(镇)外,其它部门不再承担招商任务,有效杜绝了招商引资过程中的无序、无谓竞争,使职能部门能把全部精力放到为项目服务上来,放到抓政策激励、抓责任制、抓工作调度上来。今年以来,三个外资专业招商机构实际引进外资2.21亿美元,占全区实际利用外资的48.7%;国内投资促进局实际引进内资16.8亿元,占全区实际到位内资的29%。
第二,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实效。广泛实行委托招商、节会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招商手段,研究试行了“海外雇员制”招商,不再一味依靠组团出访式的单一招商方式,尽可能降低招商成本,以获取最大的引资效益。按照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要求,对各街道办事处试行了商会式招商机制,成为山东国际商会直属商会,使用国际上通行的商会名义,改善了招商形象。积极参加国内外重要节会,成为博鳌亚洲论坛白金会员,提升了开发区的对外招商形象和开放影响力。充分发挥已落户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到亲商、安商、富商,并最终实现以商招商,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突出重点目标,实施定向招商。按照不同的国别重点领域,定向实施产业链招商。在主攻日韩方面,重点开展石化、造船、汽车、钢铁、港口物流、电子家电、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旅游文化产业等八大产业领域的主题招商活动;对欧美以办好“山东省欧洲工业园”为突破口,以美加、德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制造业中小企业合作和重点行业的大跨国公司为切入点,突出重点合作项目和重点客户。对港台抓住CEPA签署的机遇,搞好港口物流港航服务、旅游开发、商贸流通、金融服务、城市公用事业、高新技术产业、中介和专业服务等“七个优先领域”合作项目,台湾地区招商以石化、电子等产业为重点进行定向突破。实行以外资带动内资战略,坚持“一个为主,五个并举”,即盯住国内500强和名牌企业,以引进大企业投资为主;科技投资、教育投资、文化投资、旅游投资、商贸投资并举引进,努力构建国际服务外包承接基地。截至目前,实际利用日韩资金17.5亿美元,占全区总额的36.7%;实际利用欧美资金9.63亿美元,占全区总额的20.2%;实际利用港台资金12.7亿美元,占全区总额的26.6%。
三、推行职能化服务,全力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加快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针对国家级开发区优惠政策逐渐淡化的实际,青岛开发区在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环境基础上,着力推进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完善城市功能和营造符合国际标准的商务环境建设。
第一,科学确定“六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在促进现有家电电子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依托既有的产业集群平台,进军高新技术、高端产业,用高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完成产业形象重塑,尽快建设世界级的家电基地;在充分考虑水、土地等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石化下游产业的发展规划,尽快形成以大炼油、丽东化工为龙头、石化下游产品为配套的石化产业基地;积极服务推进重型卡车、乘用车、造修船、挖掘机等龙头项目,并以此为依托,继续着力引进汽车、造船、特种钢加工、集装箱制造及其配套项目,加快形成国内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造修船基地和特种钢加工基地;大力发展以港口运输、流通加工、商品配送、电子商务等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业,加强与著名国际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合力推进现有码头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与世界一流港口企业的合作,逐渐成为中国北方物流中心和中国北方航运中心;突出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注重产业层次提升,加快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逐步形成区域性研发集群。
第二,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按照“需求未到,基础设施先行”的办法,先后投入近300亿元资金,相继建成了港口、铁路、高速公路、轮渡码头等一批大型交通设施,形成了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电、通讯、供暖、供气、宽带等基础设施系统,54平方公里建成区均达到了“九通一平”标准。建设了行政中心区主轴线工程、唐岛湾综合改造工程、滨海公路开发区段等城市精品项目,建成了新区第一座立交桥(嘉陵江路立交桥)、第一座高架桥(前湾港疏港专用通道)、第一条隧道(嘉陵江路嵩山隧道),提升了城市形象。加快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9%, 2004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我区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建设部授予我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第三,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商务环境。一是建立起快捷高效的服务体系。近年来,先后进行了三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1054项审批事项精简到104项,总精简幅度达90%;全面启动了一站式行政审批中心,与项目引进和建设相关的审批及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中心集中办理,提高了服务效率;积极推进“零收费区”建设,涉及工业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仅保留2项,每年可为企业减轻负担5000多万元。二是提供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推行了项目审批专办员、项目建设专服员以及企业负责人约见区领导等制度,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同时,采取定期上门走访、现场办公等多种形式听取企业意见,在政策争取、项目融资、市场开拓等多方面给予有力扶持。三是努力营造低成本商务环境。除大力压缩行政审批和行政事业收费外,还倡导诚信理念,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创建了一级金融安全区;借鉴国外海关“绿色通道”经验,依托信息技术,初步建立了方便快捷的进出口渠道和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海关监管机制,实现了快速通关。根据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区投资环境评价总指数均列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第4位,社会环境指数列第1位。
总之,在山东省和青岛市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下,开发区通过发挥港口优势,强化政策引导,深入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培育产业集群,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虽然开发区在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是产业集群化发展只是刚刚起步,要真正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新的阶段,青岛开发区将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更加注重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引进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项目,更加注重提升土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率,更加注重推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力争早日建成青岛新的经济重心和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西海岸核心区。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山东国际商务网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山东国际商务网”。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